<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一座历史名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交融和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闻名于世。以下是其历史和文化特色的概括:</p><p class="ql-block">1.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p><p class="ql-block"> - 泉州在宋元时期(10-14世纪)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p><p class="ql-block"> -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泉州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非洲、欧洲的贸易网络。马可·波罗曾称其为“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 </p><p class="ql-block"> - 2021年,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如九日山祈风石刻、开元寺、天后宫等)。</p><p class="ql-block">2. **多元宗教与文化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 -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宋元时期汇集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 </p><p class="ql-block"> - **代表性遗迹**: </p><p class="ql-block"> - **开元寺**(佛教):唐代始建,寺内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 </p><p class="ql-block"> - **清净寺**(伊斯兰教):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建于北宋。 </p><p class="ql-block"> - **草庵摩尼教遗址**:世界仅存的摩尼教寺庙遗址,供奉摩尼光佛像。 </p><p class="ql-block"> - 民间信仰也极为丰富,如妈祖信仰(天后宫)、关帝文化等。</p><p class="ql-block">3. **古代海洋贸易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 -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出口瓷器、丝绸、茶叶,进口香料、宝石等商品,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p><p class="ql-block"> -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录宋代官员为商船举行祈风仪式的石刻,体现古代航海依赖季风的智慧。 </p><p class="ql-block"> - **德化窑遗址**:泉州周边生产的德化白瓷(“中国白”)通过海运远销海外。</p><p class="ql-block"> 4. **独特的建筑与艺术遗产** </p><p class="ql-block"> - **红砖厝与骑楼**:闽南传统民居以红砖建筑为特色,骑楼则是近代中西合璧的商贸建筑。 </p><p class="ql-block"> - **洛阳桥**:宋代建造的跨海石桥,采用“筏形基础”“养蛎固基”技术,体现古代工程智慧。 </p><p class="ql-block"> - **南音与木偶戏**: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提线木偶戏(悬丝傀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5. **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 - 如今的泉州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老城区街巷(如西街)充满烟火气,同时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晋江、石狮等),也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p><p class="ql-block"> - 每年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延续其文化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总结 </p><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将海洋文明、商业精神与多元文化完美融合的历史名城,既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典范。它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为研究全球贸易、宗教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珍贵样本。</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开元寺内。开元寺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建造于南宋时期,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宋代建筑具有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覆盆式柱础等特点,这在东西双塔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其人物雕像传承了宋代以写实见长的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形象端庄优美,不仅表现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从木塔向砖石塔转向的开端和尝试,突破了将石头当木头用的建造过程,既保留了石头的坚固性,又承接了木头的美观、受力体系,是一次伟大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泉州东西塔:千年不倒的传说与魅力</p><p class="ql-block">泉州有句老话:“站着要像东西塔,躺下要像洛阳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东西塔有着千年的历史,传说在16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八级大地震,但只有东西塔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Kaiyuan Temple)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开元寺发生火灾,公元858年-904年,重修开元寺。到了元代,开元寺内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战乱,开元寺再次被损毁。自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至1981年后,陆续翻修了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2000年后,增建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5日,泉州市开元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2021年7月25日,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历史古迹的见证,百年🌳🌳古树</p> <p class="ql-block">泉州簪花非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在汉代女性已佩戴簪花于发髻。关于泉州簪花的起源,有两种主要传说:一是阿拉伯文化起源说,认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阿拉伯国家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阿拉伯商人将鲜花作为礼物赠送给蟳埔村的女性,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蟳埔女簪花;二是海洋文化起源说,认为蟳埔村位于海边,女性常年在海边劳作,为了防晒和装饰,她们开始用鲜花和贝壳等海洋元素制作头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头饰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特色的蟳埔女簪花。</p><p class="ql-block">簪花在唐朝成为潮流,宋朝时更是盛行,连男人也流行簪花。到了宋元时期,簪花在闽南渔村中广泛流传。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p><p class="ql-block">蟳埔女的簪花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而闻名。她们将头发盘成海螺状的“树髻”,再以各色花朵一圈圈环绕点缀,用象牙白发簪穿插固定,将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小花园”。这些花朵通常由鲜花制成,色彩鲜艳、香气扑鼻,既美观又富有生机。</p><p class="ql-block">泉州簪花非遗不仅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与记忆,体现着浔埔女性的勤劳与质朴,是她们对生活美好向往的具象化。近年来,“新中式”审美潮流的兴起使得簪花围这一传统手工艺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推动了泉州非遗簪花的发展和传承,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p> <p class="ql-block">走在泉州的古城内,随处都可以看到美少女,美妇人和小孩,用簪花来装扮,穿上服饰,美美地开心地走在泉州的古城街道,给古城带来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仿佛走进百年前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的钟楼,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1]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钟楼和小白车(小白车是隶属泉州市公交公司的,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极其方便,扬手即停,上车每人2元)。</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3],为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初建时以宋徽宗赐额“顺济”为庙名。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从泉州浯江启航,回国后奏请朝廷鼎力重修,并把“顺济庙”改为“天妃宫”。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准备征台,奏报“神涌潮济师”、“有助顺功”,清朝廷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作为妈祖信仰文化物质载体的泉州天后宫,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为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 </p><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濠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遗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打破关系清晰。遗址文化层内还出土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德济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21年7月25日,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p><p class="ql-block">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p class="ql-block">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不推荐的参观地方,此寺不但要收钱,进去根本不能进殿参观。真的不明白,全世界的伊斯兰清真寺都可以入内参观,偏偏只有在泉州才有此遭遇!真奇怪!😓😓</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1914年)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p><p class="ql-block">关岳庙,现存庙宇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庙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三座并排的庙宇组成,均为三进,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年)大规模重修时,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形壮观的建筑群。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主殿为武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香火鼎盛,人人排队求签、解签😎😎</p> <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唐开元末年始建,初为“鲁司寇庙",唐末五代改为“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移至现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至嘉泰元年(1201年)建造棂星门,规模逐渐形成。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p><p class="ql-block">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俊路36号。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1984年重建后,全寺使用土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山门面西,寺院坐北向南。中轴线近300米,有弥勒殿、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翼依次为圆常院、广钦佛教图书馆、僧寮、客堂、龙王殿、大悲阁、五观堂、一尘精舍、祖堂,以及公园式的“南园故址”。西翼有檀樾王公祠及其他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内逐步恢复十奇之“瑶台明月、榕径午荫、塔无禽栖、方池梅影、鹦山暮云”等历史景观,整座寺院颇具“城市山林”的风貌。[3]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曾题有十奇诗,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书写。现嵌于“南园故址”南边廊壁上。</p> <p class="ql-block">建寺木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以伪善的态度苛刻地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折断尾梢,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仍然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p> <p class="ql-block">飞来塔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承天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宝刹承天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p> <p class="ql-block">𠄘天寺是最值得参观的古迹,当你进入大门,给你的感觉特别宁静、惬意!仿佛进入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让你的身心得以放松。南无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为泉州古代七城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城楼为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灰墙青瓦,质感厚重,构造巧妙,且城楼之下,绿树掩映,鲜花布道,建筑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Quanzhou West Street)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境内道路,也是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于唐开元年间形成;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延伸;于民国12年(1923年)改建马路。</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既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如今的西街,千年的历史积淀之上,有着真实无修饰的市井生活,又有着时尚的文创业态,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泉州西街沿线有姜母鸭、四果汤、润饼皮、上元丸、面线糊、蒜蓉枝等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泉州金钗巷位于西街台魁巷对面、井亭巷西侧,巷宽约1米,十分狭窄,仿如“一线天”,是古城中最窄的巷子之一。金钗巷的长度只有一百多米,因其狭长似钗只身过,故名为金钗巷。巷子两边的古厝墙面是闽南特色的“出砖入石”,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交错堆叠,呈现着方正、古朴、拙实之美。</p> <p class="ql-block">城心塔,别名“定心塔”,于明万历年间始建。现存塔身为八角五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城心塔塔下有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年重兴”字样。</p> <p class="ql-block">我于2025年1月2日再次踏上泉州这座城市,相比20多年前,泉州的地域变得好大,我花费了五天四夜的时间只在古城内游玩。经过时间的洗礼,泉州变得好热闹,也变化好大,已找不到原来城市的痕迹。但我依然怀念当初第一次来泉州的感觉,那时是这么暇意的地方,就如邓丽君所唱的“小城故事” 一般,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看似一幅画,听象一首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