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弄岗见到褐胸山鹧鸪只有一处,离种植地约有50米高的半坡上,三只在一起的小群活动。这三只褐胸山鹧鸪在密林处活动,行动隐秘,以行走为主,觅食时常抬头观望,非常警觉,一旦发现有人或遇见危险时,立即逃走。</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当时食物短缺,而且人们对动物保护意识淡薄,自己亲眼见过有人捕捉山鹧鸪。由于缺乏法律保护,致使山鹧鸪在分布区内数量在减少,令人心痛。</p>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鹧(zhè)鸪(gū) (英文名:Bar-back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国和东南亚,包括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偶尔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竹林与灌丛,偏好常绿森林环境。</p><p class="ql-block"> IUCN:LC(无危)。在中国,褐胸山鹧鸪自2021年2月5日起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鹧鸪总长约280毫米,雄鸟平均翼展144毫米,雌鸟约134毫米,尾巴长度约6-7厘米,喙长20-21毫米。雄鸟和雌鸟的外观相似,以褐色为主色调,黑色从喙部延伸至眼周和喉咙,黑冠和背部的羽毛尖端带有黑色。红眼圈和白黑相间的翼羽,尾部附近呈棕色。雌鸟比雄鸟略小且色彩较淡。幼鸟腿部呈粉红色至橙色,胸部可能有断续的黑色条纹。</p>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鹧鸪通常以4-9只的小群体活动,由两只成鸟和它们的后代组成,有时为两个家庭群。它们在森林地面的落叶中寻找种子、小壳类和昆虫为食。受到干扰时,会迅速躲入灌木丛中。在繁殖季节,雄鸟通过展示喉部的红色羽毛和鸣叫吸引配偶。</p>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鹧鸪繁殖期一般在5月至6月间,营巢于森林或竹林中的地面凹坑内。已知的卵大小为36.8×28.4mm至37.6×28.5mm,每窝产卵数约为4枚。</p> <p class="ql-block"> 褐胸山鹧鸪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低山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中国大陆主要见于西南部的云南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