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源头 母系氏族家园——摩梭博物馆小记

锋星

<p class="ql-block">摩梭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原摩梭土司府遗址旁,背靠青山,面临泸沽湖万亩草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80亩,一期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摩梭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摩梭博物馆展陈区域由序厅、摩梭民俗展厅、专题展厅(土司制度专题、喇嘛教专题、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三大部分组成,展陈面积2300平方米,展陈文物包括石器、青铜器、陶器、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p> 序厅 <p class="ql-block">【笮山若水 润盐古都——盐源历史文化概览】</p><p class="ql-block">盐源,作为人类的栖息之地,有文物可考的文明史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有建制的历史长达二千一百多年。境内山川形胜,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州滇齐间盐铁茶马的交通要道。拥山川之胜,据湖海之光.有盐铁之利,其林木之长。8398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息着汉、彝、藏、蒙、回等14个世居民族,尤以泸沽湖畔古老的摩梭母系文化闻名于世,有母系氏族活化石和东方神秘女儿国之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世界最古朴和神秘的地方。数千年来,这块大地历经了无数的国朝更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孕育和留存了多样的文明与风情。蓝天之下,高原之上,大山巍巍,大河汤汤。一代又一代盐源先民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渔猎耕织,煮盐冶金。雅砻江和泸沽湖的碧水,涵养出古笮人悠远的文明,也流传下世界的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藏珠蕴宝、流金淌银的宝地。地上地下,钟灵毓秀;山川神俊,资源富集。光热、土地、水能、矿藏结成了黄金组合。天时与地利辉映,让笮山若水成为了动植物的乐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福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最美的度假天堂,千万里追寻的香格里拉从这里展开。曾经,嵯峨的群山阻遏了摩梭先民对山外的想望,也阻遏了对古老文明的袭扰,最终留下了一方净土:奇峰峡谷,古木森森;天蓝水清,鲜花盈野,一如时间开始时那样。这里,有高原上最秀美的山水,旷古的静穆被誉为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有摩梭人最奇异的风情,跳跃的篝火、舞动的裙裾、醉人的歌声,一朝亲临,一生感念。</p><p class="ql-block">笮人,穿过历史的迷雾向我们走来.</p><p class="ql-block">盐源,驾着时代的长风向未来奔去。</p> <p class="ql-block">【笮人故土】盐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考古显示,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传说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次子昌意的降居之地。史书与文献记载,最早生活在这里的,是被称作“笮人”的盐源先民。不同时期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古文明遗址和人类活动的遗存,代表盐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别是丰富的青铜时代文物,被誉为四川省近年来仅次于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重要发现,见证了盐源悠久的历史与文明。</p><p class="ql-block">盐源因盐得名,自古以“盐铁之利”而闻名。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盐源先民就已发现盐矿并掌握了凿井取卤和铸盐锅以卤水煮盐的技术。大量产盐的历史逾千年,所产岩盐沿丝绸茶马之道行销中外,有许多关于盐的古迹、传说与以盐为名的地方。已探明的岩盐总储量达30亿吨以上,是西南重要的岩盐产地之一。</p>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从远古走来的盐源与摩梭人,虽然僻处边远,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中华各民族间有着长期互动的历史渊源。大量石器时代的遗存证明盐源自远古即有人类活动的印迹,众多古代史籍记载了摩梭人生发的历史。《史记•五帝纪》载:五帝时,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世代相传。若水即今流经盐源的雅砻江。据《禹贡》载,古盐源属梁州西南徼外,古称“笮”,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秦蜀守取笮。笮地始见于历史文献,而笮之得名实源于当地的一支古老民族——“笮人”。大多数学者认为“笮人”可能由生活在黄河上游的古羌人的一支南迁而来,他们可能就是今天盐源摩梭人的先民。</p> <p class="ql-block">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四面环山,中为平坝。幅员广大、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暖夏凉。境内矿产资源富集,蕴藏着盐、铁、煤、金等41种矿产资源,尤以盐、铁资源最为丰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气候,适宜动、植物生长。栖息着东方白鹤、黑顶鹤、熊、獐等多种珍稀动物和种类繁多以及独有的野生植物。物产丰饶,盛产苹果、金边白瓜子等名优特产,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境内多大江大河,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量巨大。自然景观雄奇秀丽,民族风情绚烂浓郁,以泸沽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魅力独具,中外闻名。</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器、石祖(新石器时代),青铜剑(春秋)</p> <p class="ql-block">蛇蛙铜俎(战国)</p> <p class="ql-block">枝形杖首,杖首,三人背水铜杖首</p> <p class="ql-block">铜剑</p> 秦汉时期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笮山若水间的古笮人部落开始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其后历代封建王朝对盐源的治理基本未曾间断。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在今盐源设莋县,属越巂郡。同属越巂郡的还有大筰、莋秦等地。在汉文典籍中,笮、筰、莋同字异写。</p> <p class="ql-block">附加堆纹双耳罐(战国至西汉)</p> 三国至唐中期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将两汉时的“三莋”即定莋、大莋、莋秦(包括今盐源、盐边、冕宁等地)以今盐源为中心合并为一县,仍称定莋县。魏晋时,被称做“摩沙夷”,别称摩梭、摩些、么些的民族在今盐源、宁蒗、永胜、丽江一带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他们可能是由笮人发展而来。到了唐代中期,他们已经成为雄踞盐源和滇西北的强大部落——摩些诏,成为南诏统一滇西前的六诏之一。</p> <p class="ql-block">附加堆纹双耳罐</p> <p class="ql-block">铜燕</p> <p class="ql-block">铜鼓</p> <p class="ql-block">篆书铜锭(秦)</p> <p class="ql-block">铜带饰</p> <p class="ql-block">铜眼形饰</p> 唐宋时期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盐源因盐铁之利,盛产黄金,以及丰富的资源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中叶以来,唐与吐蕃、南诏三大势力、为获得盐源的统治权,相互角逐,战祸连年。唐曾在盐源设置昆明县;南诏统治期间在盐源县设“香城郡”,属铁桥节度继南诏之后的大理国继续统治这个地区,又改称“贺头甸”。部分摩梭人因战祸被掳而流离。</p><p class="ql-block">《云南志》曰:“昆明城有大盐池,比陷吐蕃。蕃中不解煮法,以咸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于炭上掠取盐也。贞元十年春,南诏收昆明城,今盐池属南诏,蛮官煮之如汉法也。”</p> 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经木里、泸沽湖南征大理。次年,大理国亡,盐源入元统治。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盐井设管民千户所,隶德平路。后设金州、润盐两州。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设柏兴府,领润盐、金州两地。任用摩梭部落首领为土官,摩梭土司制度由此萌生。明代盐源仍称柏兴,先后属云南布政司、建昌卫及四川都司,设盐井卫及左右前后中“五所”,原任府、州、县土官的摩梭部落首领改授卫所军职,清朝设盐源县,隶宁远府,袭明土司制。至民国,再无更改。</p> <p class="ql-block">溜索</p> <p class="ql-block">明柏兴府、柏兴州、盐井卫治所卫城</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盐源及摩梭人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抵达盐源,盐源宣告解放,成立人民政府。1956 年开始民主改革后,土司制度宣告终结,古老的盐源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盐源,先后隶属西康、四川省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摩梭人口,由于族称的原因,分别计入纳西族和蒙古族中。截止目前,盐源称为摩梭的人口,约20000人。</p> <p class="ql-block">建设盐源</p> 民俗展厅 <p class="ql-block">巨幅画卷展示历史上摩梭人生活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摩梭先民迁徙路线】脱离古羌戎一路南来的摩梭先民,沿着一条被称之为“西南民族走廊”的崎岖道路,择沃土而栖,逐水草而居。在川滇之间的笮山若水中找到了他们新的家园,也在漫迁徙路途中,留下了他们辗转的足迹和文化与文明的屐痕。世代耳口相传的达巴经文,生动地演绎着摩梭人来自何方、魂归何处……</p> <p class="ql-block">【泸沽湖——香格里拉的源头】20世纪初,著名美籍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1884-1962)来到泸沽湖,被泸沽湖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民族风情所吸引,在泸沽湖及周边区域一住27年,写下了《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一书。洛克在泸沽湖的探险经历以及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图片,激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闻名遐迩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横空出世,成就了西方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掀起了全世界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p><p class="ql-block">泸沽湖,摩梭人称“谢纳咪”,即母海之意。湖面海拔2690米,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之一。湖水幽蓝澄澈,湖周青山环抱,水岸曲折,岛屿星罗棋布,沙滩与海湾绵延逶迤。15000亩草海内生长、栖息着37种水生植物、42种珍禽益鸟,有“生物大观园”之称。近一个世纪以来,因为洛克的赞誉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母系文化与风情,泸沽湖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香格里拉的源头、母系氏族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有关摩梭人历史的不同说法】</p><p class="ql-block">摩梭大族源之谜。摩梭人究竟源于何处,至今无定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古羌后商说:摩梭先民是先秦时期甘青一带古羌戎的一支,迫于战乱和生存压力,南下迁徙而来,称牦牛羌或越巂羌。汉代古藉中称之为“笮人”。</p><p class="ql-block">“摩梭人”名称之谜。“摩梭人”之称由何而来,至今仍是谜团。历史上,不同时代对摩梭先民有 “旄牛羌”、“牦牛夷”、“笮人”等不同称呼。汉以后文献中多用“磨些”、“么些”、“摩些”、“摩沙”、“么西”、“摩娑”、“摩梭”等呼之。至于如何从“笮人”转称“磨些”、“摩梭”等,学界甚多争议。有专家认为,“摩些”、“摩梭”等系牦牛羌和摩梭语放福人一词的转音。也有专家认为,““摩西”、“未些”等,是以“纳”自称的族群语言中“不懂”或“不知道”词的转音。概因摩梭先民不习汉语,当问及族属时,便以“么些”(不懂或不知道)作答,问者误以为摩梭、摩些为其自称,于是以讹传讹。所有这些说法仅是当时及后人对“摩梭人”族称的一种推断,“摩梭人”之称到底由何而来,还有待多方面深入考证。</p><p class="ql-block">泸洁湖摩梭母系制家庭和走婚存续之谜。一种观点认为是从远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一般认为有五个原因使其延续至今:一是摩梭人所处环境相对封闭,外界影响微弱,原始社会母系制度得以传承。二是社会生产力落后。三是摩梭社会中妇女是获取生活资料的主力。四是母系血缘根深蒂固。五是上层土司不反对走婚。</p><p class="ql-block">一种观点认为摩梭人的母系制家庭和走婚是后来形成的,根据达巴经和摩梭老人们的说法,是摩梭人被迫选择的一种婚姻家庭形式。形成年代为出现土司制度以后,当时娶嫁婚彩礼过重,加之土司对百姓结婚课税,收施媒礼,不堪重负的有情男女只好秘密约会,或男到女家上门走访,相沿成习。</p><p class="ql-block">摩梭图文未解之谜。摩梭人32个图画文字和“日汝穆”刻木经书上300来个图文符号,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图文符号,是人类原初文字发明的活遗存。32个图画文字已形成固定的音、形、意,但其中大部分为摩梭古代读音,少数者达巴能解读大部分意义,但仍有一些难解之谜。达巴以此书写的12篇算日子书:全年356天,除一月32天外,有的月份为30天,有的月份仅有28天,唯独没有31天和29天的月份,为什么这样,也是难解之谜。达巴法棍“日汝穆”刻木经书上300来个图文符号则更为神秘,其中仍有部分符号的含义有待破解。</p> 摩梭人生产生活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生活古朴自然,摩梭母系家庭由当家人“达布”负责处理内外事务,安排母系家庭成员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豪庭成员生活所需。祖母屋、经堂、花楼、草楼等摩梭建筑别具一格,与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相适应,充分体现了人与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摩梭人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农耕、修建、马帮、狩猎和捕渔等用具。生活物品有工锅、铜锅、茶罐、土碗、木碗、盐茶用具等。摩梭饮食有苏尼玛酒、猪膘肉、酸鱼、泡梨、花花糖、血米猪肠等。摩梭节庆丰富多彩,包括摩梭“库什”(春节)、布谷鸟节、转山转海节、格姆女神庆典、祭祖节、诞生礼、成丁礼等。摩梭歌舞有72种曲调,72种舞蹈,最著名的“甲搓”舞,由数十种舞曲和舞蹈组成。摩梭音乐有“阿哈巴拉”系列曲调、女神颂歌、赶马调、创世歌、走婚古歌等,内容十分丰富。摩梭服饰独具特色,摩梭妇女的“达达线”头饰、金边衣、百褶裙和花腰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生产工具较为原始,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简便实用。</p> <p class="ql-block">【马帮】盐源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络绎不绝,足迹遍及川滇藏,远至缅甸、印度等地,对物资交换和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使用的笮马身材矮小、四肢粗壮、耐力极好,是摩梭人重要的运输工具。摩梭人的马帮,是母系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赶马人也是摩梭女子心中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摩梭建筑四合院模型简介。摩梭建筑多以木摞房为主,木摞房由四幢建筑组合成四合院。四合院上方为经堂,是四合院当中的最高建筑,主要用于宗教佛事活动。左边为祖母房,祖母房是祭祀、供神、会客、餐饮、议事、举行成丁礼、生育以及祖母起居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右边为花楼,花楼是成年女子卧房,用来接待“阿夏”。下方为草楼,草楼楼上贮草,楼下饲养牲畜。四合院中央为一天井,大小依整体建筑规模而论。摩梭四合院的大小主要以各家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而确定,母系大家庭成员都住在一起,最大的四合院可住四五十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农耕】是摩梭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摩梭人根据自愿的原则,由二、三户或三、四户组成名为“阿衣”的劳动协作组织,不计报酬,共同劳动,体现了氏族内部的团结协作精神。摩梭人最富特色的耕作工具是二牛抬杠,直到现代,依然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摩梭人饲养猪、牛、牦牛、鸡、鸭等畜禽作为肉食来源,骡马和猪膘肉是摩梭家庭最重要的财富。同时,还采集植物浆果、捕捞鱼虾作为食物的补充。</p> <p class="ql-block">【渔业】摩梭人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上山捕猎,下河捞鱼。泸沽湖是他们的母亲湖,母亲湖里取之不尽的鱼虾是他们的食物和财富。猪槽船是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生产与交通的主要工具。白天,摩梭人在猪槽船上捕鱼捞草;晨昏,则成为走婚的交通工具。摩梭人的渔具经历了从早期木棒、木刀到木鱼又、铁鱼又和渔网的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猪槽船】,即独木舟。最先记载“猪槽船”的文献是清代道光《盐源县志》“夷民挎巨木中空,桦短以济,曰:猪槽船”。摩梭语称:“白故”。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而成。因其状如一只长长的猪槽而得其名。猪槽船不仅用于捕鱼、捞虾、捞猪草等生产劳作,而自还是晨昏“阿夏”走婚的重要工具。男女青年或两船相遇,以歌为话,一唱三叹;或同舟共语,无拘无束,纵情欢笑;或相偎船中,娓娓细谈,倾诉爱意;船在水上飘,人在轻舟里,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狩猎】古摩梭人居住的环境群山连绵,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繁多,摩梭人通过狩猎补充食物。达巴口诵经生动地记述了古代摩梭人狩猎的情景,今天摩梭人祖母屋中壁上悬挂的鹰、野鸡、火枪等依然能想象到当时的狩猎情形。摩梭人的狩猎工具有:石矛、石箭、投石索、弓箭、地弩、狩猎夹、叉、剑、矛、刀等。</p> <p class="ql-block">摩梭民居大多依山傍水,修建时就地取材,用松木、杉木等圆木削皮后,两端砍上卡口衔楔垒摞而成,称为木摞子。</p><p class="ql-block">摩梭人在建筑过程中,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男柱、女柱立好后,横架上根涂有红泥写着吉祥语的横梁,横梁正下方用新的红布包裹经达巴或喇嘛作法后的五谷杂粮和历书等物品。主持修建的木匠用白公鸡、粮食、酒占卜吉凶后再放几声士炮,将粑粑、硬币、铜钱、青稞等从梁上往下撒,任前来庆贺的人们争抢。木摞子竣工后,要请达巴或喇嘛选择属水的吉日,举行讲究的升火仪式。仪式当天,主人家几响土炮后,名属水的男子点着火把从后门进入正房,三名属火的女子背着水从前门进入正房,男女在上火塘相遇,男子烧火,女子煮水,象征永不发生火灾,火塘的火也永不熄灭。接下来由达巴或喇嘛念经,祈祷吉祥平安。主人家举办宴会,席终,达巴主持招财仪式,全村人歌舞庆贺。</p> <p class="ql-block">从游牧转变为农耕的摩梭人,其生活用品既适于游牧生活,也适于农耕生活。摩梭人喜爱用天然材料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形制原始古朴,造型自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主要有石磨、石臼、木碗、木量器、储水槽、茶罐(祖母罐)、酒坛、竹编篓、碓窝、松明灯等。</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饮食。摩梭人的主食为玉米、荞麦、燕麦等做成的粑粑,以奶酪、酥油茶、青菜、萝卜、酸脆菜、干萝卜丝、腌鱼等佐食。独特的风味食品主要有:猪膘肉、酸鱼、烤鱼干、猪血肠、苏里玛酒、青刺果油(青娜油)、泡梨、花花糖等。</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崇信万物有灵,祭祀活动频繁,如转山转海节、祭祖节、春节、祭太阳神节、布谷鸟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等。</p><p class="ql-block">转山转海节:摩梭人认为每月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五是诸神下凡的日子,每逢这些日子,都要身着盛装,朝山敬神。山上有各户和公共朝拜的固定烧香祭祀点,各家的人在自家的祭祀点烧香敬山神,称为转山。同一天,摩梭人还会结伴徒步、骑马或坐船绕湖一圈,称为转海。沿途也要烧香敬湖神,希望湖神给人带来健康、幸福、吉祥。尤以农历七月二十五的转山转海节和格姆女神庆典最为隆重。</p><p class="ql-block">祭祖节:每年阴历正月、七月、十月为摩梭人祭祖节。十月的祭祖仪式由达巴主持,须设祭坛,插松枝、柏叶并供奉马、牛等吉祥动物面偶,念经召唤祖先,整个仪式非常隆重。</p><p class="ql-block">祭牧神节:摩梭人的祭牧神节源于远古游牧时代祈求六畜兴旺,免受瘟疫。该节又叫“小过年”,多在冬月十二日,要给牧童送礼慰劳。</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素好饮酒,善歌舞,歌舞达旦”。相传泸沽湖的摩梭人会唱72种曲调,跳72种舞蹈,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情歌和舞蹈,都保持着古朴的风格。林间草坪,家庭院坝是摩梭人天然的舞场。青年男女通过歌舞传情,无论是上山砍柴,还是湖中捕鱼、田间劳作、赶马送货都伴随着他们欢乐的歌声,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服饰。摩梭人在成年前均穿长衫系腰带。成丁礼后的成年男女改装易服,男女有别。主要特征是男女上身都穿大襟衣,下身女子穿百褶裙,男子穿宽脚裤。腰系毛布或麻布花腰带。男子头戴狐皮帽、毡礼帽或包头帕,女子头绕“达达线”缀珠宝。纺织刺绣是摩梭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织麻布和麻布花腰带是摩梭妇女的重要手工之一</p> 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 <p class="ql-block">达巴文化是摩梭文化的源头,是摩梭文化的根基,摩梭人的百科全书。因其创始人叫“达巴”而得名。达巴文化与摩梭人的历史一样古老,源于远古,兴于隋唐,随着南诏时期摩梭人变迁和元代喇嘛教传入而衰落。上世纪80年代,从夹缝中一路走过来的达巴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重现生机。</p><p class="ql-block">达巴文化包括达巴三大经典:即系统丰富的达巴口诵经、达巴算日子书和达巴“日汝穆”刻木经书。涵盖原始哲学、伦理观、原始宗教、艺术、天文历法和地理、医药、文字等。摩梭人至今保留的种种习俗礼仪都源于达巴文化,是人类极为珍贵的远古文明遗存。达巴文化承载了摩梭人的全部历史,囊括了摩梭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摩梭先民的传统观念、信仰理念、行为规范等。达巴文化是了解摩梭人心灵的一扇窗口,也是解读摩梭人、诠释摩梭人、打开摩梭文化密码的一把金钥匙。</p> <p class="ql-block">【达巴的含义】达巴是摩梭文化的使者,是摩梭人的智者、哲人、预言家、民间医生、天文学家。摩梭语“达”即砍,“巴”即砍后在木、石上留下的痕迹。达巴念经就像铁斧砍木头留下深深的痕迹,能斩断病魔邪恶对人的纠缠,消除人间的灾难。达巴通常都由男子担任,也有女达巴。</p><p class="ql-block">通神达巴:摩梭人逢年过节、修房造屋、新居落成、孩子取名、成丁礼仪、疾病占卜、预测凶吉、驱鬼敬神、丧葬仪式等各种祭庆礼仪,都要请达巴主持。达巴成为死人与活人之间,自然神与人之间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达巴传承:达巴的传承多为世袭,即父传子或舅传甥。达巴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也没有寺庙,传授多在礼仪场合或家庭内进行。在经常性的不同祭庆礼仪中,由于有广泛的人群参与,达巴凭这种优势,融教于礼仪中,既带徒学习,也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据传说,达巴教有160余部系统丰富的口诵经、史诗。由于文字失传,达巴所诵经文全凭记忆,由家族世袭口传身授。</p> <p class="ql-block">【达巴图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摩梭人有语言无文字,近年来有关学者从达巴卜书上的32个图画文字和“日汝穆”上的300多个图文符号中,研究出摩梭人十分古老的文字。达巴使用这一套独特符号系统书写卜书,记载摩梭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医学等,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字遗存。</p><p class="ql-block">达巴“日汝穆”:“日汝穆”为摩梭语,称法棍,或神棒、巫棒。呈八棱形、六棱形或四方形,长短约40cm左右,上面刻有300个左右古老神秘的图文符号,内容十分丰富,反映摩梭远古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哲学、伦理等。“日汝穆”与念经、做法构成三位一体,并起纽带作用。达巴做法事时,将法棍上相应的图纹印在面偶上,供奉祖先和神灵,驱邪除魔,达到消灾赐福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图:达巴教把人的十二生肖演绎成四组属相相合的与六组属相相克的。达巴十二生肖均为兽首人身,在排位上,因崇拜虎而以虎为首,每日时辰均以虎为先。达巴卜卦测算时,通常结合方位阴阳五行图进行。</p><p class="ql-block">“孜直”——“普托咪托”——“角瓦阿”即方位阴阳五行图。“孜直”(方位)——“普托咪托”(普托:白、公、阳,咪托:黑、母、阴)一—“角瓦阿”(五行:铁木水火土)。属达巴教早期的原始图文,达巴用此图卜卦算命。达巴教将五行五方之神的面孔附以五种颜色,东为白,南为黄,西为蓝,北为红,中即天地之间为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达巴法饰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达巴法饰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达巴教的伦理观】</p><p class="ql-block">达巴教有浓厚的母系伦理道德观念,对摩梭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p><p class="ql-block">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凡自然界大的物体都以代表母性、阴性的词“咪”命名,母与大等同。如称泸沽湖为“谢纳咪”,即母海(湖)、大海之意。称太阳为“里咪”即“白天的母亲”。称月亮为“嘿咪”即“夜晚的母亲”。称祖母屋为“依咪”,大地为“的咪”,大水为“几咪”,大山为“峨咪”,大石头为“鲁咪”等等。哼”等。</p><p class="ql-block">首领也以“咪”命名。如部落首领皆称“窝咪”,更大的部落首领称为“窝咪直</p><p class="ql-block">三.以母为大,尊母崇母,视女为“根”。子女必须严格遵循母亲的训导,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p><p class="ql-block">四、崇拜女祖先、女神。摩梭祭祖必念女祖泽翁矣则咪、纳木阿甲咪、阿几多洛咪。相信女神能庇佑族人消灾避祸。每到农历七月二十五和十月二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女神庆典,祭祀格姆女神和巴丁喇木女神。</p><p class="ql-block">五、女性生殖器官崇拜。摩梭人崇拜类似母阴的自然物体,至今仍有不育妇女秘密到</p><p class="ql-block">公母山祭拜女石祖和男石祖。达巴卜书中凡有女性生殖器符号的日子都是“黄道吉日"。</p><p class="ql-block">六、有一套崇拜母亲、歌颂母爱的歌词。尤其是母亲逝世后,达巴和子女们哭唱的《祭母歌》,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优美的颂词,哀婉的曲调,闻者无不动容,被称为世界上最动人的挽歌。摩梭诸多民间文学中,大多是歌颂女性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达巴伦理观不仅影响着摩梭人思想观念、行为观念,还深刻影响着摩梭人婚姻家庭。</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走婚及其母系家庭至今得以存续,达巴伦理观起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达巴</p>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 <p class="ql-block">摩梭母系家庭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制度,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上门走访、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男女双方仍然各居母家,因此称为“走婚”。有“走婚”关系的男女被称为“阿肖”,建立走婚关系,以感情为主。双方所生子女,从母而居,随母而姓,男子要尽其所能尽的义务。走婚的双方,按习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走婚双方家庭称“比子则哩”即走婚亲家,这种烟亲关系和称谓因走婚关系的建立而建立,随走婚关系的解除而解除。</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家中成年的女性在花楼上各自拥有一间独立的小屋,称作花房,成年女子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前来走婚的男子共享爱情的甜蜜。</p> <p class="ql-block">【摩梭人的其他婚姻形式】</p><p class="ql-block">同居。部分走婚男女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别从母家分出来,在男方或女方村内共同组建家庭,共同抚养儿女。但他们的子女成人后,实行什么样的婚姻,则根据需要而选择。</p><p class="ql-block">入赘。有女无男的家庭,必要时,也让其中一个女子的男阿肖到女方家上门,以解决男劳动力问题,摩梭人称为“若满舍”,即入赘。但其他女子同样过走婚生活。这样家庭里便出现了既有母系血缘成员,又有父系血缘成员的家庭。</p><p class="ql-block">娶嫁。娶嫁婚是摩梭人婚姻形式的一种。摩梭人称娶嫁婚为“处咪著”。主要发生在有男无女家庭和土司家族。摩梭人的娶嫁仪式复杂而隆重,有五个程序:说亲、定亲、送彩礼、迎亲、回门。因娶嫁婚而形成的姻亲称“夸直务则”。</p><p class="ql-block">摩梭人结婚需行“仕布突”礼。“仕布突”礼是摩梭人最古老的结婚仪式,相传此仪式由摩梭男始祖纳木阿甲若和女始祖纳木阿甲咪所创立,隆重而复杂。在举行“仕布突”礼之前,须经过说亲、定亲和祭锅庄仪式即“秋多企”。然后按达巴占卜的日子,在娶妻这一天举行。达巴会在这一仪式中念专门的《结婚经》和“仕布突”礼经。</p> <p class="ql-block">【川西高原峡谷地带的母系文化现象】早在史前时代,岷山及岷江上游就是母系文化的摇篮,神话中的西王母、西媳等就出自这一带。岷山往南,岷江及大渡河流域,《后汉书》就有“贵妇人、党母族”的记载。现今,雅奢江流域除摩梭人的母系文化遗存外,纳木依人和在属藏族的扎巴人中依然留存母系文化,特别是聚居于甘孜道孚县与雅江县交界的鲜水河谷地一带的扎巴人,一直保存着相当完整的母系制。由此可见泸沽湖的摩梭母系文化并不是孤立的、无源可寻的文化现象。但它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及川西高原这一峡谷地带中至今保存最为集中,最有特点,最广为人知的母系文化。</p> 土司制度 <p class="ql-block">元代以前,摩梭人实行的是部落首领“窝咪"统治。元代,摩梭社会开始了中央政权管辖之下的土司制度。明清至民国时期土司制度依旧延续,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维持近700年的土司制度才告终结。土司府是土司制度下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土司处理政务、贡赋纳税、升堂办案、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土司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盐源上司制度概况。元初在盐源推行土司制时,由摩梭土酋任土官。明有“五所三司三码头”。清设“五所四司三码头”。五所,即左所土干户、右所土千户、中所土千户、前所土百户、后所土百户。四司,即瓜别安抚司、木里宣慰司、马喇长官司、巡城兵马司。三码头,即阿萨码头、禄马六槽码头和荜苜芦码头。土司由皇帝颁发委任状和印信,割土为治,世袭罔替。盐源土司泛称“九所”,实为“五所四司三码头”。各土司管辖规模不一,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争斗。民国时期,土司制度已腐朽不堪,摇摇欲坠。土司与土司之间、土司与黑彝之间争斗不断。</p> <p class="ql-block">一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左:朗杰土司的三个女儿一一分别嫁给泸沽湖左所土司、堪布、头人。右:左所土司堪布及其随从</p> <p class="ql-block">【土司军队及监狱】土司军队土司军队实行“抽丁制度”,两丁抽一,三丁抽二。有权势的人家可用钱请人代替。兵丁平时住在土司府,日夜轮班,保护土司安全。</p><p class="ql-block">土司监狱土司府有专门的监狱,有牢房、审讯室、刑具、行刑人、巡捕等。刑罚有刑杖、夹指、坐老虎凳、上脚镣手铐、枷锁、乱石打死、枪毙、苦役、罚银等。</p> <p class="ql-block">喇宝臣是左所末代土司,摩梭语称“喇塔斯匹”,摩梭名丹珠次尔,汉名喇鸿翥,生于1907年,系元时摩梭喇塔王后裔,与上世纪20年代中期接任土司。喇宝臣一名为西康省政府军政主席刘文辉所赐。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入泸沽湖地区时,他开明地顺应时代,和平易帜迎人民解放军进入该地,入住土司府。先后被党和人民政府委任为左所区人民政府第一任区长、西昌专区木里工作团副团长、西昌专区民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协驻会委员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民委参事等职,于1976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末代土司夫人肖淑明。1943年冬,左所土司喇宝臣赴雅安晋见时任西康省主席、一十四军军长刘文辉。由刘文辉做媒,和雅安明德女子中学学生,刘文辉部下军需科长女儿,时年16岁的汉族姑娘肖淑明在雅安鸭绿江饭店举行了婚礼。返回泸洁湖途中,木里活佛为肖淑明赐名次尔直玛,肖淑明由是成为左所未代土司夫人。肖淑明擅长骑马,2008年病逝,享年81岁。作为末代土司夫人,肖淑明一生坎坷,充满了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盐源县瓜别安抚司铜印,后所上百户铜印</p> 约瑟夫·洛克专题展 <p class="ql-block">1922年2月11日,受美国农业部派遣,一支庞大的旅行队从缅甸进人中国云南。这次最初旨在找寻大风子树的探险考察足迹遍及了川滇甘青边区,因为旅行队成员约瑟夫,洛克惊人的发现,揭开了这片神奇土地的面纱,将这个神秘国度带给了世界……</p><p class="ql-block">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不少西方探险家、学者、传教士和旅行家怀有各种目的,开始来到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在这些西方探险家和学者中,约瑟夫·洛克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1922年至1935年,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等10篇文章,为英国作家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提供了难得的素材。这本小说与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出版物迅速交溶,在欧、美、日等地掀起了波澜,让“香格里拉”一词传遍全世界,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洛克骑马照</p> <p class="ql-block">洛克与护卫队</p> <p class="ql-block">玉龙雪山下</p> <p class="ql-block">雅砻江畔</p> <p class="ql-block">【约瑟大·洛克与泸沽湖】约瑟夫,洛克是唯一一位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长期生活和考察、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云南、四川的西方人。他在泸洁湖周边陆陆续续生活了二十七年,其中有八年是在泸洁湖上的黑瓦俄席(也称奈洛普岛)度过的。洛克曾深情地写道:“当我在这部书中描述纳西人的领域时,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p><p class="ql-block">洛克在离开泸沽湖时,最后一次来到奈洛普岛,在玻璃亭左边墙壁上用英文写道:“若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泸沽湖,我说这话时心中实在是十分难过,然而一个人年纪如此,不这么说又怎么说呢?……泸沽潮依然是美丽动人,但由于没有了我的老朋友阿云山,我是在这里住也住不下去来了,我只能心有余恨地在这里向泸沽湖告别。”</p> <p class="ql-block">阿云山总管、木里王</p> <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洛克结束了他在中国的旅程,离开了成就他一生传奇的泸沽湖。作为植物学家,他应该是滇西北地区第一位记录下大量标本和图片的植物学家;作为摄影师,他拍摄的几百幅照片,是后人了解当时川滇边区社会、人文、民族、建筑和风俗的宝贵材料;作为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编撰了纳西语第一本词典,为研究汉语和纳西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让纳西族名闻天下;作为旅行者,他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大量文章,将滇西北和川西南介绍给全世界,最终缔造了现世的旅游胜地一—丽江和泸沽湖。</p><p class="ql-block">雄伟的狮子山,多情的泸沽湖,是大自然留给世界的丰厚馈赠。它壮丽的自然风貌,丰富的生命形态,深厚的文化内涵,启迪和震撼了无数到访者的灵魂,给人以美的发现、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和美的遐想。正如洛克在《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一文中感叹道:“在整个世界里,有什么地方还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