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32)

紅箋小字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转,每临近年关,心中总会泛起一阵莫名的恐慌,仿佛总有许多东西尚未购置。直至腊月二十八,从集市上满载而归,各类肉类与蔬菜将冰箱塞得满满当当,这才让心绪渐渐安定,仿佛只有这样,这个年才算过得踏实。</p><p class="ql-block"> 这种恐慌心理的起源难以追溯,但每当看到邻人忙碌的身影,内心便不由自主地焦灼起来。每次正月十五过后,望着冰箱里那些不再新鲜却舍不得丢弃的年货,懊悔之情便油然而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p><p class="ql-block"> 想来,国人平日里惯于节俭,到了新年,便将平日里舍不得享用的物品一股脑儿地买回家。小时候,刚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蒸馒头,仿佛要把半年的口粮都用在春节的馒头制作上。整个正月过去,馒头还剩下不少,天气渐暖,馒头也开始发霉。没有冰箱,母亲只能反复加热,那些吃不完的馒头经过日子的风干,变得又硬又涩。小时候过年,每次吃这些难以下咽的馒头,我都不解,为何要做这么多馒头,重新蒸新的难道不香吗?如今想来,那时大人们的想法或许与我相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手中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其他年货,便用现有的东西来填补心中的不安。</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物资丰富的今天,随时随地都能买到所需之物,过年购物的习惯也该与时俱进,有所改变了。</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我回到乡下婆家。恰逢村里几位从外地归来的青年前来给婆婆拜年。农村有这样一个习俗,每逢新年或除夕或初一,年轻人都会去村中长辈家拜年,这是一份值得传承的美好传统。</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些年轻人。他们多年在外,见多识广,个个谈吐不凡,举止得体。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尤其引人注目,他穿着母亲做的棉袄,却丝毫不减其书卷气。大家寒暄几句后,几位年轻人便礼貌地告辞。婆婆告诉我,那位戴眼镜的年轻人在北京中石油工作,事业有成,已做到部门中层领导。婆婆又惋惜地说,他都快四十岁了,连个媳妇也没找到。我安慰道,可能是工作太忙或其他原因吧,这么优秀的小伙子怎么会找不到对象呢?婆婆说,他上学时曾谈过一个女友,但因家人不同意而分手,此后便再未寻找。我为小伙子感到遗憾。一旁的大堂哥却不屑地说:“上哪找去?这么大岁数了,怕是找不到媳妇了。”我反驳道:“这么优秀的人,年薪几百万,有文化又人品好,什么样的媳妇找不到!怕是他不想找吧。”大堂哥依旧用不屑的语气重复:“上哪找去,这么大岁数了。”</p><p class="ql-block"> 大堂哥的话让我想到了儿子,他即将三十岁,婚姻尚未着落。之前他一直在外地读书,今年毕业工作才安顿下来。对于儿子的婚姻,我并未表现出焦急,年轻人总要完成学业,工作安顿下来才有资本考虑下一步。经大堂哥这么一说,我突然意识到,在他们眼中,儿子是否也被归为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之列?</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与婆婆相遇,两位亲家有说不完的话。聊着聊着,话题便转向了儿子。母亲说,孩子能读到博士很不容易,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也付出了很多。母亲本意是想炫耀一下自己得意的外孙(对外人也经常提起),没想到婆婆却说出一番令人惊讶的话,她说费那么大劲去读博,是因为大学上的学校太差。母亲惊讶地反驳道,孩子读的是985、211的学校,怎么会差呢?婆婆说,她以为是差学校。</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向以外孙为傲,不允许任何人说他不优秀,即使婆婆也不例外。当母亲将此事告诉我时,我先是有些不快,但很快便释然了。婆婆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感情上肯定不如从小在姥姥身边长大的儿子深厚。而且婆婆是个目不识丁的老人,她不知道哪个学校好,可能是有人对她乱说的。</p><p class="ql-block"> 常常听人说,农村已没有了几十年前的质朴,他们既看不得你的好,也看不起你的穷。虽然我们离开农村多年,但心中仍留恋那份朴素的情怀。今日方体会到其中滋味,即使我们很少回老家,却仍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p><p class="ql-block"> 先生说得好,不管别人怎样说三道四,只要自己知道孩子优秀与否就可以了。这句话让我释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