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俩走马观花宁镇扬

方延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去世18年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无法弥补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兄弟如手足。年前回老家,给大哥过八十岁生日。临近春节,夫人建议,邀请三弟来过春节,弟弟立马答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弟来后,我陪着他走马观花扬州、镇江和南京,尽可能多转转,记下点滴,与大家分享。</b></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近年来是经常去的,四季分明,百去不厌。</p> <p class="ql-block">三弟1米85,比我高5公分。</p> <p class="ql-block">弟弟和弟媳打卡五亭桥</p> <p class="ql-block">16年前,我和夫人来瘦西湖赏琼花,在二十四桥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带小孙女到扬州小住,漫步瘦西湖小红桥。</p> <p class="ql-block">‌扬州栖灵塔‌位于扬州大明寺内,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隋文帝杨坚为庆祝生日而下诏建造的30座佛塔之一。栖灵塔原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因供奉大觉僧的遗灵而得名“栖灵塔”‌。公元843年,栖灵塔遭大火焚毁。直到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到扬州“探亲”,才引发了重建栖灵塔的倡议。1988年选址并奠基,1996年元旦最终建成‌。</p><p class="ql-block">栖灵塔现高73米,气势雄伟,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其建筑风格仿唐,每面有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塔内供奉着6粒珍贵的舍利,第二层塔心中四立柱之间设有仿唐佛龛及须弥座,佛龛内贮有15公斤重的舍利金塔和舍利水晶塔‌。</p><p class="ql-block">栖灵塔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登临赋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在此赋诗赞颂。李白的“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和白居易的“上到栖灵第九层”都是对栖灵塔气势磅礴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很幸运,可以乘电梯上栖灵塔,在九层中极目远眺,整个扬州市尽收眼底。俯视眼前的瘦西湖,像个盆景园。</p> <p class="ql-block">平山堂位于瘦西湖旁边的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如果天朗气清,据说可以看到南面镇江一侧长江中的焦山。坐在堂上,南面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此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p> <p class="ql-block">走进平山堂,仿佛能听到欧阳修的吟咏:“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现已无法再看到镇江的焦山。</p><p class="ql-block">平山堂的牌匾两侧,分别是“坐花载月”和“风流宛在”的题字。其中风流宛在”牌匾由清光绪初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题写。刘坤一在题写时,书法流畅,寓意深远,仿佛因风而动,别具一格‌,“风流宛在”的“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又多了一点,这样的巧妙设计让人不禁莞尔。</p><p class="ql-block">而“坐花载月”的浪漫,更是让人想起欧阳修在暑期凌晨携客游园,取荷花插盆,饮酒传花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远山来与此堂平”为林肇元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山堂里面建有鉴真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鉴真和尚是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他自幼出家,游历洛阳、长安等地,精通佛教三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被尊为“过海大师”。‌</p> <p class="ql-block">平山堂旁边的天下第五泉,仔细瞅瞅,清水鉴人。</p> <p class="ql-block">扬州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字便是“个”,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个园以遍植青竹闻名遐迩,又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胜境,在全国园林中出类拔萃。</p> <p class="ql-block">春</p> <p class="ql-block">夏</p> <p class="ql-block">秋</p> <p class="ql-block">冬</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和个园的腊梅开的真好,暗香浮动,沁香醉人。</p> <p class="ql-block">镇江已经好多年没去了。</p><p class="ql-block">镇江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春秋时叫“朱方”,战国时叫“谷阳”,秦时改名“丹徒”。东汉末,三国时孙权移治于“京口”,筑铁瓮城。南朝宋时称“南徐”,隋唐时名“润州”,一度称“丹阳”。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沿用至当代。民国17年(1928年),名镇江县。1929年至1949年,镇江是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解放后,设镇江市,镇江又是专员公署(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金山江天禅寺</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里的法海与白蛇传里面的法海没有任何关系,法海寺是为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建。</p><p class="ql-block">法海寺内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这棵树龄超过1600年的古银杏树见证了法海寺的历史变迁,是城阳区最古老的树之一‌。此外,法海寺内还有多宝塔和石室道场等建筑,多宝塔内有八万四千个小塔,每个塔上又雕刻有500个小塔和佛像,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北固楼”三个字是毛主席所写。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屡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东南有铁塔一座,塔始建于唐宝历年间(825—826年),由李德裕所建,当时是石塔,七层,高约13米,唐末被火焚毁。宋元丰元年(1078年)重建九层铁塔。明万历十年(1582年),塔被大风刮倒,后经僧人性成、功琪募款重修。塔座是须弥宝座式,莲座上有云水纹、卷浪和龙戏珠纹,每层皆八面四门、空心,每层交替开门,其余各面上铸飞天、佛像。</p> <p class="ql-block">‌刘备在甘露寺娶亲的故事,是周瑜为了夺回荆州而设下的美人计的一部分。‌周瑜计划通过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然后将刘备软禁在甘露寺,以此要挟刘备交出荆州。然而,诸葛亮识破了这个计谋,并决定将计就计,派赵云陪同刘备前往东吴。‌</p><p class="ql-block">‌吴国太在甘露寺相亲时对刘备非常满意,决定将孙尚香许配给刘备‌。尽管孙权暗中安排了刀斧手以防不测,但在乔国老的周旋下,吴国太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刘备和孙尚香的婚礼在甘露寺举行,标志着孙刘两家正式结盟。</p><p class="ql-block">‌甘露寺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地,至今仍然屹立在镇江北固山‌,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金山看焦山,弹丸之地。</p> <p class="ql-block">焦山进山门匾是老革命家书法家李一氓题写。</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年底了,铁将军把门,没能上楼。楼底正门,是“海不扬波”。</p><p class="ql-block">背面是“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焦山定慧寺</p> <p class="ql-block">焦山最令人难忘的是摩崖石刻。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伸、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洒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1165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庭坚临摹的《瘗鹤铭并序》,赏心悦目,请大家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瘗鹤铭并序。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奞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我竹,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着经,余欲无言,尔也何明,雷明门去鼓,华表留形,义唯髣髴,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国,右割荆门爽垲,势掩华亭,爰集真侣,瘗尔作铭。</p><p class="ql-block">夅岳征君,丹杨外仙尉,江阴真宰。</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p> <p class="ql-block">镇江西津渡云台阁为仿古建筑,坐落于云台山北峰。</p><p class="ql-block">正中门檐下悬挂“祥开蒜岭”匾,著名书画家贾玉书先生题写的。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云台山,古称蒜山,又名算山,形容山的形状像一头大蒜。</p> <p class="ql-block">三弟从1977年就来过南京,那时我刚毕业,一个月三四十元钱。他在我这里复习功课备考,南京的景点去过一些。最近一次是2010年,儿子结婚他过来。东郊风景区以前都去过,加之今年东郊人流如潮,这次就没有去东郊,选几个经典的地方转转。</p><p class="ql-block">几张过往的东郊照片。</p> <p class="ql-block">南京中山陵水榭。</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音乐台。</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佛顶宫,是弟弟这次首选。一早我们就出发,待我们参观完出来,已是人山人海了。</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佛顶寺,是舍利护持僧团的弘法道场。佛顶寺占地面积2373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04.6平方米。佛顶寺按功能划分为礼佛、弘法、斋堂、僧寮、茶苑五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五层,富丽堂皇,一尊卧佛安详静谧侧卧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佛顶骨舍利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骨和若干颗真身舍利子。南京的佛顶骨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2010年6月12日,南京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的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此后5年一直供奉在栖霞寺舍利塔。2015年10月27日,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移驾南京牛首山佛顶寺,将长期供奉于寺内佛顶宫。</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去世火化后所遗留之顶骨,之所以殊胜无比,除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创始人的身份外,其应化人间所示现出来的生理构造,也与普通凡人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告别佛顶宫,在一棵菩提树下留影纪念,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2021年秦淮河源头照。</p><p class="ql-block">出佛顶寺,直奔东庐山,去看看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源头。2021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曾到源头看过,虚无缥缈之中,印象深刻。这次再次造访,非常失望,源头已经非常凋零。</p><p class="ql-block">与之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旁边的庐山观音寺,香火很旺,善男信女,人头攒动。</p><p class="ql-block">2021年,有些工程还没扩建好。2023年已经都完工了,气势恢宏,不过感觉比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这尊佛,一个头像足有几米高,面朝东庐山观音寺大殿,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半身佛像呢?为什么?问了一下度娘:</p><p class="ql-block">‌世间无常‌:半身佛像表现了世间万物无常,提示人们生命的脆弱和世间一切都是短暂的,从而珍惜当下,追求心灵的宁静。</p><p class="ql-block">‌自省自律‌:半身佛像象征自我反省和自律,其残缺暗示人们在追求圆满、完美的过程中要不断自我审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p><p class="ql-block">‌慈悲为怀‌:尽管半身佛像残缺,但它仍然保持着慈悲的笑容,体现了慈悲为怀,寓意对众生的关爱和拯救。</p><p class="ql-block">‌修行圆满‌:修行要经历无数磨难才能达到圆满境界,半身残缺暗示修行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心灵的圆满。</p><p class="ql-block">‌接受不完美‌:半身佛像是对“圆满”的反向思考,表达了在修行的道路上也要接受不完美和失败,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内心矛盾与冲突‌:半身佛像象征着人类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鼓励人们正视内心的不足,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p><p class="ql-block">‌超越二元对立‌:半身佛像通过打破善恶、美丑、生死等二元对立的概念,强调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和谐,引导人们超越表面的差异,看到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半身佛像在我国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修行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秦淮源头碑记‌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川泽江流,靡不有源。秦淮河悠悠千载,蜿蜒百里,肇始六朝,胜境滋育十里繁华,桨声灯影,俊彦咸集,而溯其源头,则在溧水东庐山。</p><p class="ql-block">溧水雅称中山,古城之东有山横亘,壁立百仞,状如屋宇。春乃万木峥嵘,石上溪流淙淙;秋则千红万紫,极目层林尽染。其山势连绵,重峦叠嶂,曰“东庐叠巘”。东庐隐士严光,字子陵,尝与光武帝刘秀同学京师。光武冀其辅佐朝廷,而子陵无意功名,遁匿山林,结庐山中。或曰:“山形似庐。”因以为名。</p><p class="ql-block">秦淮河古称淮水,自东庐山发源,越中山,经沙河、一干河、溧水河,西北折向金陵中山。以其地不与群山相连,名曰“独山”。其下有独水,又名浊水,松柏泛翠,草木葱茏,兔肥毫长出没其中。秦将蒙恬于此屯兵,截竹杆为笔,缚以兔毫,创制毛笔,遂以中山兔毫名于世。浊水并入淮水,淮水滥觞山谷,滩涂化为沃野良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煦安乐。</p><p class="ql-block">因秦时建观音寺,历数十寒暑,宝刹巍峨,气象庄严,佛光普照众生,梵音播于万方。披荆棘,斫榛莽,理荒秽,掘地泉,于观音寺南侧觅得源头。疏通水脉,泉眼现而清流至,暮云垂而紫光凝。鸟啁啾而林壑深。佛有望气者言,金陵城中有王气,五色聚拢,亭亭如盖。始皇惧,发戌卒凿方山,引淮水入长江,以泄金陵王气,易名为秦淮河。时移世易,代有更替,惟秦淮之源隐踪不现。</p><p class="ql-block">欣逢盛世,天下乂安,择址东庐山,重号宣而钟磬远。跌宕飞瀑,喷珠溅玉,飞阁流丹,彩虹悬空。秦淮之源既现,中山故土亦重放异彩焉。</p> <p class="ql-block">留影雨花台</p> <p class="ql-block">方孝孺墓下梅岗的梅花已经含苞待放。</p> <p class="ql-block">陪弟弟到南京阅江楼</p> <p class="ql-block">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观南京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1968年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截至2023年12月,长江上已建成包含公路、铁路、市政桥梁及隧道在内的140余座过江通道‌‌。到今年底,建成过江通道将达到180座左右;到2035年,建成过江通道将达到240座左右‌。</p><p class="ql-block">仅江苏省‌就有7座桥。</p><p class="ql-block">一桥横跨南北,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我刚到南京大学读书,在大桥留影。50年后,我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留影,岁月如梭啊!</p> <p class="ql-block">长江大桥公园的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莫愁湖是一定要来的。</p> <p class="ql-block">到此莫愁。</p> <p class="ql-block">湖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打卡全国最美地铁站——清凉山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夫子庙“秦淮人家”</p> <p class="ql-block">晚上的夫子庙,摩肩接踵,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陪弟弟欣赏南京第39届秦淮灯会</p> <p class="ql-block">行走玄武湖</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原称聚宝门,位于长干桥北侧,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p><p class="ql-block">中华门是明代洪武年间在江宁府和建康府南门旧址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前后共历时21年,城门基础为巨型条石,墙体由大块的墙砖砌筑,并用糯米汁、石灰和桐油搅拌混合而成的黏合剂加固。</p><p class="ql-block">中华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誉。</p><p class="ql-block">1988年,包含中华门在内的南京城墙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墙内墙外</p> <p class="ql-block">长干桥旁边的大报恩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干桥被历代文人骚客所赞誉,留下诗篇多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日子往前过,诗意远方,春意荡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