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文殊院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这不,初一就去凑了下热闹。那是真热闹,刚到文殊院的附近,就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氛围。街边有好多卖传统小吃的摊位,很是热闹。只见人头随着三路纵队,缓缓向前涌动……至于为何要初一来人很多,各说不一,这就不细摆了,下面说说《文殊院》寺名由来吧。</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p><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文殊院有六重大殿,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以及千佛和平塔、放生池、东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殿为天王殿(山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弥勒佛龛两侧楹联:“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殿柱上有清代方丈弗文际微所题的楹联:“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殿为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内左、右还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大殿门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殿为大雄宝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殿为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p> <p class="ql-block">第五进殿为宸经楼,慈笃禅师创建,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进殿为文殊阁,位于文殊院内中轴线最后,占地1000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p> <p class="ql-block">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文殊院以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导向,将佛法的精神普及于社会各个领域为宗旨,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提升佛教的整体素养和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定期开展以下活动:</p><p class="ql-block">3月9日:玄奘法师舍利瞻仰法会</p><p class="ql-block">3月23日:观音圣诞供灯祈福法会</p><p class="ql-block">4月5日:清明思亲追荐法会</p><p class="ql-block">5月10日:佛诞浴佛法会</p><p class="ql-block">7月19日:观音圣诞供奉法会</p><p class="ql-block">8月7日至14日:孟兰报恩、水陆胜会</p><p class="ql-block">9月12日:中秋晚会</p><p class="ql-block">农历腊月:精进共修禅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