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31邯郸市博物馆新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新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人民东路399号邯郸文化艺术中心[9],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13]有“‘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四个常设陈列。[14]有馆藏文物9927件,其中珍贵文物252件。</p> <p class="ql-block">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 东汉。国家一级文物,张庄桥汉墓出土,现收藏于邯郸市博物馆藏。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p> <p class="ql-block">关中侯金印。是一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根据搜索结果,这枚金印在1976年出土于邯郸市三堤村北,属于魏晋时期的文物。形制,印面为正方形,阴文篆刻“关中侯印”四字。印钮为一昂首爬行的乌龟,龟首前伸,双目圆睁,口微张,背部刻凿直线纹和人字纹,背部边缘排列圆圈纹和半环纹。历史背景始置年代:东汉末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立魏王时设置“关中侯”爵位,以封赏军功者,此爵位一直沿用到晋代以后才被废除。</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距今已有约2400年的历史。这件文物由三部分构成:底部的铜龙、中间的青玉龙和最上方的铜虎或龙存在不同观点整体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古代金属工艺和玉雕技艺的完美结合。红玛瑙带钩。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1995年邯钢战国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一斗三升式斗拱陶楼。是曹魏时期的文物,于邯郸户村砖厂墓葬出土。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用于支撑屋檐,将屋顶的重量传递到柱子上。一斗三升式斗拱是斗拱的一种基本形式,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属于不出踩斗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汉代(公元前206-220年)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绿釉陶楼通常由台基、门楼和多层楼阁组成,仿照木结构建筑。陶楼表面施以低温铅釉,呈现出翠绿色,富有装饰感。东汉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豪门大族为加强防范,常自行兴建高达数层的塔楼,这不仅出于军事守卫的需要,也与汉代崇尚高台的习俗有关。</p> <p class="ql-block">凤鸟形青铜灯。汉代(公元前206-220年)。使用方式和排烟原理与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有相似之处,灯点燃时,油烟通过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腹腔,腹腔内盛有清水,起到冷却和净化烟尘的作用,展现了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具备的环保意识。这盏青铜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结晶它承载着邯郸市悠久的文化底蕴是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柄三枝铜灯。东汉(公元25-220年)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刻度天禄架铜熨斗。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该熨斗造型挺拔古朴、厚重、匀称,花纹清晰、流畅、洗练、成熟,颇具北方青铜器雄浑粗犷之美,艺术成分很高。斗柄上的刻度在国内出土的同类文物中绝无仅有,使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专家认为,该熨斗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用价值,有“持柄以熨天下”的说法,可能是一种装饰和摆设,象征着主人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白地褐花双凤纹坛。元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米黄釉模印花褐彩人物纹桃形倒流壶。明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马。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地褐彩“康熙八年”诗文缸。清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是邯郸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展览,展示了邯郸地区从北朝到宋代的石刻和造像艺术。该展览以单体造像文物有北朝造像艺术,隋唐造像艺术,五代宋造像艺术,北朝刻经艺术。</p> <p class="ql-block">邯郸微笑…唐代红砂石罗汉头像。峰峰矿区常乐寺出土。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表现微笑,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突出现象,与众多俯瞰众生的大佛那神秘而庄严的微笑不同,您面前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石雕胁侍菩萨立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其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堪称“东方维纳斯”。菩萨的姿态、表情以及服饰等细节都雕刻得十分精细,展现出唐代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为佛教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以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崇拜,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意义。这件石雕胁侍菩萨立像不仅是唐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佛坐像。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菩萨立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天王立像。唐(618年-907年)常乐寺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寺奴头像。唐(618年-907年)常乐寺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罗汉头像。唐(618年-907年)常乐寺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佛手。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普贤菩萨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文殊菩萨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普贤菩萨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文殊菩萨像。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佛坐像。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普贤菩萨像。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天王立像。唐(618年-907年)磁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石释迦佛坐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立像。东魏(534年-550年)199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莲瓣屏双菩萨立像。北齐(550年-57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普贤菩萨像。唐(618年-907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龙树屏思惟普萨五身像。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出土: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收藏: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造像特征整体:造像正面主尊为思惟菩萨,呈半跏坐姿,两侧立有二弟子和二菩萨。底座侧面和背后刻有发愿文。材质:采用汉白玉雕刻,材质细腻,洁白如玉。工艺: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展现出高超的石雕技艺。题材:龙树背屏是邺城佛造像的独特题材,背屏由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树冠层叠镂空,装饰有龙、塔、飞天、璎珞等。</p> <p class="ql-block">青石背屏式释迦佛三尊像。东魏武定元年(543年)。成安南街村告庙遗址出土。邮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造像主尊为释迦佛坐像,主尊两侧二胁侍已残,佛座下方两侧各有一护法神侍立。佛座侧面整刻发愿文:武定元年九月廿九日合邑子廿五人共造释迦像区(躯)上及四恩下及三界众生共正觉。佛座其余部位整刻有各邑子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背屏式五尊菩萨立像。北齐(550年-57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飞天背光。北齐(550年-577年)武安固镇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树冠屏菩萨像。北齐(550年一57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石张达磨造释迦坐佛三尊像。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白石透雕彩绘闫景哲兄弟造观世音五尊像。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雕武士立像。唐(618年-907年)成安县文保所藏</p> <p class="ql-block">砂石菩萨像。唐(618年一907年)成安南街村寺庙遗址出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红砂石菩萨头像。唐(618年-907年)常乐寺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武安法华洞石窟。法华洞位于武安市西青烟寺村,共有三座洞窟,中间洞窟为主洞,内三壁满布五百罗汉像,东壁正中雕千手观音像《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中载:宋雍熙二年(985年)法华洞造石堂石室并罗汉五百。法华洞石窟是研究宋代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双凤纹大四系瓶。元代。峰峰矿区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迦棱频伽像。金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黄釉胡人顶灯。隋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兽面双系扁壶。隋代。峰峰矿区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兽足炉。唐代。1964年邯郸市新生砖厂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卷草纹四系瓶。元代。邯郸羊角铺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剔花牡丹纹盘口瓶。北宋。征集邮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白地黑花豆形瓶。明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高圈足双耳铜腹。十六国(公元304-439年)捐赠。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莲瓣纹四系罐。北朝(公元386-581年)征集。邯郸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剔划花盘口瓶。宋代(公元960-1279年)邯郭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酱釉堆塑人物塔式瓷罐。金代(公元1115--1234年)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附加堆纹口鬲。附加堆纹口鬲是一种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烹饪食物。它的设计特点包括侈口、圆腹和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还有双耳。使用时,直接在三个袋状足下燃火煮食,这种设计增加了受热面积,能更有效地利用火力,节省时间和燃料1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磁县下七垣遗址出土。邯郸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铜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器物圆口、鼓腹,用来盛酒或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武安赵窑商代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地褐彩“隆庆五年”酒海"。酒海是古代对容量很大的酒器的称呼。这件酒海造型独特,器身较大,颈部有一圈文字,周身修饰有褐彩花草纹饰。纹饰:腹部还有八列文字内容为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如“贤良是孟姜,孝顺是王祥。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一女贤是孟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王祥卧冰救亲娘。”这些文字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民间信仰明代。征集邯郸市博物馆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