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南盘江(第五十三章)

Ai16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钱到哪里去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早在1986年,“两基”工程就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宜川县。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分管领导更是亲自督导落实,工作机构逐年得到加强。1995年,“兴教责任制,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得以实行,“两基”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自从调入宣化小学,王一平有幸参与了这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教育工程实践,她与全体教师一道,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其中,有成功,有喜悦,有挫折,更有挑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首先,“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全县落地开花。宣化小学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按照“脱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路,逐步实现了从扫除文盲,到扫除科盲,又到扫除法盲的转变,使全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85%,开展脱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率达到99.6%,宣化村的“两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其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健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每年安排资金救助贫困学生,救助面之广前所未有,从根本上确保了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发展,宣化小学的控辍保学取得了显著成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第三,在村领导的大力协助支持下,宣化小学与乡镇初级中学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开辟了一条流失生返校的有益通道。</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尊敬的王老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您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我是陈志远同学的家长,由于该同学前学期被校方确认为“小偷”,遣送回家,在家情况非常不好,因此,我们家长十分着急和痛心,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只有把援助的手伸向您,希望能得到您的同情和帮助。以下是关于陈志远有关事情的具体情况说明。”</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新学期刚刚开学一周,刘校长就拿了一沓厚厚的信笺给一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王老师,这是你们班去年毕业出去的学生家长给你的求助信,昨晚送来的。你看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陈志远?这不是那个寄宿在他三孃家的孩子吗?他现在不是应该在城镇中学就读吗?他家长怎么会向我求助?”</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平眼前浮现出陈志远同学的样子,壮壮实实的一个农村小男孩,大大的脑袋,黝黑的皮肤,十分机灵好动,喜欢运动,尤其酷爱打篮球。买过多少个篮球,又丢失过多少个篮球。爸爸妈妈为此苦恼极了,总埋怨他,不好好学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打篮球上了。一平调进宣化小学,接手六(1)班工作,他就是篮球场上的运动健将。常常为了打篮球忘记了进课堂,忘记了回家吃饭。接手这个班级后,王老师家访了他们家,得知他爸爸妈妈在外地养鱼,顾不上他,他是寄宿在宣化村三孃家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去年中秋节那天,为了打篮球,他摔倒在球场上,把左手手腕摔伤了。在没有联系到家长的情况下,王老师把他带到县医院进行了包扎。那个晚上,他还在一平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佳节。说来也怪,从此后,他性情大变,对王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不但收敛了平时无拘无束、大大咧咧的习惯,学习成绩也开始慢慢好转。在小升初期末考试中,仅以0.5分之差,被宜川县第一、第二中学落选,进了宜川县城镇中学。虽然是进入城镇中学,但家长清楚地看到了孩子的转变和进步,内心十分喜悦,也十分感恩王老师,对王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分信任。</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看到这封信,一平有些疑惑,虽然之前她对这个孩子十分关注,也十分关心,和家长的关系也不错,但毕竟孩子已经离开学校一年有余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估计家长也是没办法了!你看看再说吧!不论什么情况,只要不让孩子辍学就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刘校长意味深长地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幸亏第一节没有课,一平进到办公室,坐下来就开始认真研读起了那封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9月15日 星期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这天晚上,天依然下着雨,我们在田里劳动,突然接到城镇中学一位同学的口信,叫带着100元钱到学校去,说陈志远在校出了事。问她什么事,她也说不清。于是,我和爱人商量后,决定先按班主任给的电话号码打一打,问一问是什么情况?是不是把学校的公物损坏?可不可以明天早上去?结果连拨几次电话都无法接通。因为天色已晚,又下着雨,我们只好决定第二天清早又去学校。当我们回到家准备好要休息时,学校三位老师已经把孩子及全部行李什物送到了家。这时,大概已有11点多钟。一进门,班主任田老师就说,孩子在校拿了别人的74元钱,并说了一些拿钱的经过,还说了学校决定给孩子处分或记过等等的事。我们听了很难过,赶快把钱拿给了班主任田老师,并表示要好好教育孩子。</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9月16日 星期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这天早上天刚亮,我们商量,假如孩子被记过或被开除,就失去求学的机会,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于是,就责备他,审问他,叫他说明事情的经过。他说,星期五早上6:30左右,他起床后,来到自己的水壶旁准备倒水洗漱,发现两角叠得很好的钱,就顺手捡起来装进衣兜里。早上第四节课后,同学李椿明说他的60元钱不见了。午觉时间,他正在熟睡,只听有人说要搜搜他口袋里是否有钱。他就把所有的口袋掏出来,结果只搜到了两角钱。他们说,好了,没事了。当时,他发现自己的纸箱已经被翻弄过,李椿明和另外一个同学在他睡觉的床前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又过了一会儿,宿管员、李椿明和那位同学又进来。宿管员也说要搜搜他的口袋,他就把口袋翻过来,结果还是只发现两角钱。此时,李椿明却打开了钱,上面写着李椿明三个字。李椿明把钱交给了宿管员,又拉着另一位同学直接走到他床前,把手伸到隔板处,掏出了25元钱和一些饭票。我听后问他,你没有偷钱为什么要承认?他说,几位老师一直轮流审他,从午觉时间一直审到晚自习,他都说没拿过这钱。 后来老师们就说:“要是再不承认,就叫警察把你抓起来!”他听后非常害怕,只好承认了。听了他讲的话,我们很难过,觉得在前后的几次搜身及时间、钱的数量、饭票等方面都存在疑点,觉得虽然孩子的话不能全信,但还是想找一找班主任,希望有些情况能得到落实。</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9月17日 星期天</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自习前,我们见到了田老师,把情况跟她说了一下。她把他们调查到的情况给我们口述了一遍,又把调查的书面材料给我们看。她说,她也觉得有几个疑点,其中说到了那几十元钱的数量及去向,既不像他以前差着人家的钱数,又不像已经买了东西剩下的。因为从钱丢失到午觉时间,孩子是没有机会走出学校,更不可能用几十元钱买到什么东西。最后,田老师说,叫我们第二天来,请几位当事人来再说一说,也请领导来帮助解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9月18日 星期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这天中午2:30,我们带着孩子按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办公室。当时,只有田老师、年级组长及几位老师在。我们双方又交换了看法。我请求田老师,能不能把钱的事情先放一放,让孩子暂时来上着学,等事情有了眉目再解决?田老师也表示可以考虑。我们的交谈一直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课后,政教主任范老师和其他一位领导进来了。范老师开口就说:“你们这点事情,本来很小,为什么从那天就扯到今天?如果人人都像你们这样,那我们千多号人的学校要不要办的!这怎么得了!如果你们要向学生调查,那么好吧!你们就把这些学生喊出去慢慢问吧!”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生气,语调那么高,一下子就把整个办公室的气氛弄得非常紧张。我们都不敢出大气。最后,他居然下了逐客令,还不耐烦地先行离去。</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尊敬的王老师,作为农村人,我们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懂法,但潜意识里,是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里健康成长,绝不想让他染上恶习,更何况是偷盗行为。如果说作为家长没能很好地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那是因为我们太信任学校,太放心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因而没能及时查出他有什么不良的行为发生,更没能及时进行制止和教育,这是我们的疏忽大意。自从被学校送回家,孩子一直就待在家里,大门都不愿意出,整天畏畏缩缩,精神萎靡不振,连大人也跟着浑浑噩噩,家庭气氛十分凄凉,万般无奈。在百思不得其解,特别无助的情况下,我们想到了您。您能不能站在一个家长和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帮帮我们?叩首致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平一口气读完了家长的来信,她的心情十分复杂,陷入了深深的沉思。</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课铃响了起来。</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午间休息,一平匆匆吃过午饭,回到宿舍,顾不得午睡,又忍不住把那封信拿出来看了一遍。想到了几个疑点:</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据李椿明被田老师叫来时讲到,那两角钱上的名字是星期四晚上写的,为什么第二天早上就会恰巧丢失在陈志远的水壶旁边呢?他为什么要在两角钱上写自己的名字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二,李椿明的几十元钱的数量和来龙去脉并没有搞清楚,只凭这两角钱并不能断定他丢失的所有的钱是陈志远拿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三,李椿明和另一位同学故意坐到陈志远床上,是不是有意提前把钱和饭票塞到了他床边的隔板处?如果是这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是想栽赃陷害?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矛盾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四,钱的数目和去向到现在也不清,怎么能凭空把全部责任推到一个孩子身上?</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午,休息之余,一平把自己的想法与刘校长交谈了一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刘校长,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我们假设钱就是陈志远偷的,这也不能成为他辍学的理由啊!还有,用长时间的轮流审问和所谓的“警察抓人”来逼孩子就范,这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您觉得呢!城镇中学在处理这件事上,是不是有些欠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王老师,我的看法与你的基本一致。既然这样,我们得快速找个时间去一趟城镇中学,和他们沟通沟通,看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个妥善的处理?尽快人孩子复学,坚决不能让这个孩子辍学!总而言之,绝不能辜负家长的重托,更不能让这个孩子从此失去求学的机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他们就这样统一了意见,达成了共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当天晚上,刘校长、宣化村主任、王一平和陈志远的两位家长等五人就来到了城镇中学,找到了政教主任范老师及陈志远的班主任田老师,办公室里还有两位同级的老师在办公。</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是一位高大英武、霸气十足的老师,自带一股煞气,四川口音,是从部队里转业来从教的。他说话做事独断专行,颇有军人作派。田老师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圆圆的脸,个子矮矮的,眉宇间透着普通老师的文雅、慈祥、和蔼可亲。大家相互寒暄了几句,就开始进入了主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目前为止,在整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我们觉得既没有主观臆断,也没有对任何人施加过压力,是既站在学校的高度上,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判断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先声夺人,陈述了“他们的判断。”</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你能不能说说学校最后的决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听了范主任及其不友好的说辞,刘校长收敛了平时的和蔼,也很不客气地问。</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学校觉得,该同学既拿了人家的钱,又不肯大胆承认错误,必须严肃处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说得义正言辞、心旌荡漾。听得出来,也看得出来,所谓的学校决定,其实就是他的一家之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想讲几句心里话。抛开事情本身不讲,首先,学校在没有澄清事实,也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之前,就把孩子及孩子的铺盖行李送回家,这在村子里已经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们觉得不妥当;其次,关于偷钱的问题,因为孩子拒不承认,就用多个老师长时间轮流审问和恐吓的手段使之就范,这是不是有些欠妥;第三……”</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哪个逼他?没有任何人恐吓他!是他自己承认的!证据在此,是他自己写下的,难道会有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不等刘校长说完,范主任就恼羞成怒地接过话茬,还用颤抖的手从抽箱里掏出孩子写的所谓的证据,抛到了刘校长他们面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当初,家长们高高兴兴把孩子送到学校,对学校和孩子都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现在孩子背上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学校没征得家长的同意,就自作主张把孩子送回家,这是不是太有些说不过去?你们是否静心思考过,孩子是否真的偷了钱?他以后的前途和命运该如何?是不是一棒子就要把这个孩子打死?你们是不是想尽快了结此事?你们这些做法是否恰当?”</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看到范主任这样的态度,一平怒不可遏,提高嗓门,语无伦次地也跟他较起了劲。</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你们担心的是孩子的前途,我们考虑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安全,学生的安全!你们如果这样关心这个孩子,好吧!那就把他带到你们学校慢慢问去吧!行了!走吧!”</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已经词不达意,也言不由衷,情急之下,居然把偷钱一事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安全混为一谈了,而且还像驱逐家长一样,对王一平他们下了逐客令。</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真是政教主任啊!是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习惯这样胡言乱语,上升事情的性质,激发事情的矛盾?习惯给人下逐客令呢?下一步,他是不是又要先行离开呢?再说,陈志远同学难道不是学生吗?没有学生,哪来的学校呢?这种把学生和学校分割开来的工作方法,只有像范主任这样所谓的‘政教主任’才想得出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平在心里想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孩子我们要让他在这里继续读下去,因为是你们亲自下去招的生。我们认为城区学校总比乡下好;再说,孩子毕竟是处在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即使犯了错,也请求学校先把他留下来继续学习。至于偷钱的事,如果最后查出来确实是他所为,请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处理,我们毫无怨言;如果没有此事,请为他正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陈志远的妈妈有些哀求,也有些愤怒。</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不行,没有留下的前提了!我们没办法教他了。至于他是我们亲自上门招来的,那么,我们承认,我们招错了。以后不招了,行了吧!走吧!出去吧!”</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依然言辞凿凿地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哼!一个‘招错了’,一个‘不招了’,轻描淡写就要让一个孩子的前途付之一炬,粗枝大叶就要把这件事情解决,我是不是听错了!哪有这样当政教主任的?哪有这样处理事情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平咬咬牙,在心里默默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范主任,能不能通融一下,看在你们是同事的面上,先让这个孩子来上学,待事情调查清楚再另行处理。再说,国家不是正在紧锣密鼓地抓‘两基’工作的落实吗?我们村小学尚且要配合你们控辍保学,你们又怎么能轻易让一个学生流失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直默不作声的宣化村主任也强压制住心头的怒火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不行了,没有通融的前提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又要开溜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平在心里想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果不其然,范主任觉得自己无论在同事面前,在村主任面前,还是在家长面前都没有了里子和面子,就自己匆匆先行离开,扬长而去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粗暴处理——下逐客令——先行离开,这,难道就是范主任一贯的工作作风?是他全部工作的三部曲?</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这件事不但在宜川县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教育局,而且在群众中影响极广。尽管如此,刘校长和一平依然持续多次,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协调,终于让陈志远同学回学校继续就读。而事情的经过也在两个月后慢慢浮出水面,成了轰动宜川教育界一个经典笑话:</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李椿明、陈志远及班上几个爱好打篮球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到操场上打篮球。陈志远的篮球技术总比李椿明略胜一筹。李椿明因心有不甘,就心生邪念,伙同“铁哥们”顾一凡,下决心要狠狠惩罚一下陈志远这个“乡巴佬”,想把陈志远挤走,自己一人独大。于是,就设下了这闹人的一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至此,整个事情的经过终于水落石出,范主任也因此受到了处分,不但被撤销了政教主任职务,还被调离了城镇中学,调到了一个偏远的山区任教。陈志远同学也得以正名,从此拨开云雾,信心十足,认真求学。</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一直以来,宣化小学在“普九”工作中群策群力,表现突出,成绩显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下面是王一平总结这一阶段内,宣化小学的“普九”工作时所写的报道:</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宣化小学协助中学</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做好流失生返校工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截止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九日,蓬莱乡宣化小学在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已把中学四名流失生送返校园,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这四名流失生中,有两名是初一的新生,有两名是初二的学生,流失原因颇为复杂。宣化小学领导及六年级老师在接到通知后,马上行动起来。他们首先与村领导取得联系,在达成共识后,便分期分批到四位同学家开展动员工作,对家长和学生晓之以理,晓知以法,春风化雨,动之以情;还到中学开展协调工作。经过二十多人次循环反复做工作,于六月十九日17:50分,把最后一名学生送返蓬莱一中班级手中。为巩固蓬莱乡“两基”工作作出了宣化小学的贡献。</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此报道登载在一九九五年蓬莱乡教育周刊20期上。</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图片来源 摄影 杨建华</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