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之三(糖尿病症状篇)

温医生

<p class="ql-block">  糖尿病患者中,由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导致的2型糖尿病,占到总数的90%以上。目前我国的患病人数已达1.48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p><p class="ql-block"> 先讲一下大家还瞧不上眼的"糖尿病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一家医院实习,一进外科病房,就看见一位老太太抱着自己的小腿,哭天喊地,老师淡定地说,糖尿病足,明天手术截肢,你锯腿。第二天,老师教我拿起手术锯,从小腿开锯,手术完毕后,老太太感激涕零,竟然丝毫没有失去下肢的悲情。此后经常遇到令人苦不堪言的糖尿病足,小到剪脚趾甲时,把脚划了个小口子,就造成不能愈合的溃疡,疼痛。转了几家三甲医院住院,输液,敷药,几个月下来,弄得家里一地鸡毛。如果要我把最不敢害的病排个名次,糖尿病就是第一。我讲的是糖尿晚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糖尿病的早期不是青面獠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span>仅仅是化验单上几个数字超标。若<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这个</span>时候,从患者的饮食,运动,健康教育方面入手,对血糖定期监测。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甚至不必用药,就能消除疾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重超标和有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体检, 只有这样才能</span>把这个恶魔扼杀在摇篮里。</p><p class="ql-block"> 待到糖尿病的中晚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患者常见的症状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还可能</span>出现一些并发症状: 如视力模糊;皮肤干燥、瘙痒;手脚麻木、感觉异常(通常两侧对称);尿中泡沫增多、夜尿增多;安静状态下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慌或头晕;口腔中牙龈萎缩、牙周炎、牙齿松动或口腔感染;腹部饱胀、顽固性便秘或腹泻;性功能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等。 </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如果严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遵从国际上推崇的"五驾马车"方案,即从饮食,运动,药物,健康教育,血糖监测方面入手,通过规范的</span>药物治疗和科学的饮食管理,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的终末期,心,脑,肾,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或皮肤溃疡已经相当严重,就只能由相关专科处理了。</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的治疗,最好找固定的内分泌科医生,以确保治疗的连贯性。该病早中期的治疗难度並不大。</p><p class="ql-block"> 国内外专家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低血糖"问题。糖尿病,特别是病程长的患者,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免过度追求低血糖值,老年人目标值可适当放宽。</span></p><p class="ql-block"> 低血糖常见的原因,一是口服药和胰岛素剂量过大,二是没按时进餐或食量太少,三是一时性的体力活动过大,四是同时发生了其它疾病,五是老年人维持血糖稳定的内分泌器官反应迟缓。</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患者血糖测定值,低于3.9mmoI/L(70.2mg/dI)时,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常见的症状是: 出现饥饿感,心慌,出汗,软弱无力,血压升高。进一步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语言障碍,识别力下降。甚至可出现精神失常,抽搐,昏睡,昏迷。</p><p class="ql-block"> 患糖尿病的老年人若一时行为异常,要高度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患者外出时,可备点糖果、饼干应急。低血糖症状频繁出现,应请医生调整药物。</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出现低血糖,除药物因素外,患者不敢进食太多,而有些运动又不得不做,是主要矛盾。总而言之是糖的"进少出多"引起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介绍两个既可以适当增加进食量,又能<b style="font-size:18px;">预防低血糖</b>的妙招: 一是,掌握正确的进食顺序,二是,饭后活动。操作筒单易行,效果卓实。</p><p class="ql-block"> 一是,进食顺序: <b style="font-size:18px;">先吃纤维,然后吃蛋白质和脂肪,最后吃淀粉和糖类(即先吃蔬菜水果,再吃瘦肉,肥肉,最后吃主食)。</b>据实验观察,按以上进食<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序进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同样的食材,若患者随意取食,高血糖不能得到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原理是: 纤维素能在肠道中建立"黏性网格",既减少吸收糖的速度,又减少吸收糖的数量。此外纤维素还能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能量,确保其生理活动,有利于降低血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把蛋白质,脂肪排在进食队伍的第二,是因为人体对糖的吸收是最快的,即使有部分的糖"加塞"插队,但总体来讲,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会变慢,加上纤维网格的阻拦,糖的吸收就变得平缓了。我们用药,或者吃"降糖"食品,不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 饭后活动: <b style="font-size:18px;">实验证明,吃一碗大米饭,然后散步20分钟,血糖曲线比较平稳。而吃同样份量的饭,而不活动,血糖波动加大,出现高峰,低谷</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上两个方法,是</span>法国生物化学家杰西组团实验,并亲自配戴血糖检测仪参与实验的结果(见附图)。</p><p class="ql-block"> 人工智能APP也建议,糖尿病患者进食的顺序为:"先吃纤维素,再吃蛋白质和脂肪,最后吃碳水化合物"。可见杰西得出的观点,已被全世界釆纳。</p><p class="ql-block"> 这里强调一个重点: <b>蔬菜水果等纤维素食品,千万不要用绞绊机打碎,打碎后它的功能就消失了(牙齿咬嚼,不影响纤维素的功能)。</b></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医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糖尿病的微观机制,如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肠道菌群失调等,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而治理肠道菌群失调,中医药是强项。</p><p class="ql-block"> 通过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许多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成分被揭示,如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芪中的黄芪多糖,这些成分的提取和应用,使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更加显著,由于这些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副作用更小。糖尿病早期,和中晚期并发症比较多的患者,配合中医药治疗,往往效果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