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汕惠休闲度假行-广州陈家祠沙面岛</p><p class="ql-block">演员:刘团率全体团员</p><p class="ql-block">摄影:张平及部分团员</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p><p class="ql-block">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p><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是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广府文化中祠堂文化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p><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家祠堂落成。</p><p class="ql-block">1950年,广州市政府在陈家祠设立了“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p><p class="ql-block">1957年,陈家祠在第一次文物普查中被指定为文物建筑。</p> <p class="ql-block">陈家祠砖雕是广东砖雕,以精心制作的水磨青砖为主要材料,雕刻非常精细,细如发丝,所以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家祠的砖雕主要是分布在外墙、墀[chí]头等处,在正面外墙上有6幅大型砖雕,还配有不同字体的砖雕书法诗文,而在陈家祠正面的“德表”“蔚颖”“昌妫”和“庆基”四个门的位置,门楣处都镶嵌着繁复的砖雕,饰以花卉果木、法宝纹和几何纹样等,院内还有26幅墀头砖雕,既有“姜子牙拜将”“群英会”等历史故事,又有“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木雕在陈家祠堂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p><p class="ql-block">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铁铸工艺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是存留的古建筑中,以广州陈家祠堂、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悦城龙母祖庙等处的灰塑较为出色,陈氏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并且构思精巧细腻,别致大方。以陈家祠堂的门厅及倒座房垂脊上的一对灰塑工艺独角狮为例,头部的“浓墨重彩”,狮身的简单处理,头身与鬓毛相互连接,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铜铁铸和彩绘,在陈家祠堂建筑装饰工艺中使用并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民间艺人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得月台围栏产生宛如国画般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广东石雕产于潮汕、肇庆、西樵、番禺等地,尤以潮州石雕较为著名,艺人以圆雕、通雕、浮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岭南花果、珍禽瑞兽、人物造像,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地方特色。陈氏书院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p><p class="ql-block">如抱鼓石、石狮子、月台、台基、墙裙、柱础、券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花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p><p class="ql-block">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陶塑陈家祠堂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如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等着人们观赏。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p><p class="ql-block">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较为通俗化,反映当时的社会俗尚。</p> <p class="ql-block">李先成先生作七律:</p><p class="ql-block">《赞广州陈家祠》</p><p class="ql-block">广州祠宇誉陈家,</p><p class="ql-block">古色风姿映彩霞。</p><p class="ql-block">画栋雕梁呈妙艺,</p><p class="ql-block">飞檐斗拱显奇葩。</p><p class="ql-block">堂中宝物传千代,</p><p class="ql-block">院里英名播迩遐。</p><p class="ql-block">岁月留痕情韵在,</p><p class="ql-block">传承文化绽芳华。</p> <p class="ql-block">陈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广东民间有俗谚:“天下李,广东陈。”千百年前,陈氏一族与千千万万中原先民一起,带着奔赴新生活的希冀,南迁岭南,扎根广东,开枝散叶。陈姓远祖为舜,舜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p><p class="ql-block">传说,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居住在妫水边(今山西永济),所以有子孙便以“妫”为姓。</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陈姓已是广东最大的姓氏,民间有了“广东陈”的俗谚。</p><p class="ql-block">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清政府第一任驻美公使)、陈伯陶(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等48位广东陈氏乡绅联名邀请全省七十多县陈姓宗亲共商建祠事宜。</p><p class="ql-block">这些陈姓宗亲之间并没有系谱关系,开始也互不认识,只是公推陈太丘为共同先祖。</p> <p class="ql-block">沙面(英文名:Shameen),别名“拾翠洲”,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p><p class="ql-block">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p><p class="ql-block">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在沙面成立外事机构,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保护沙面的重要性。沙面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岛内有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p><p class="ql-block">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p> <p class="ql-block">广州不少地名以“沙”作通名,但指的并不是供人休闲嬉戏的沙滩,而是在江心堆积的小岛,或是沿海濒江淤泥层积成的平坦陆地。通名“沙”的特殊义,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广州地形大致是东北高,西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由此冲蚀下来的泥沙,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带下的沙泥流汇于珠江附近,逐渐形成平原;珠江中那些由泥沙淤积成的大小不一的陆地,粤语区人称“沙”、“洲”或“沙洲”。</p><p class="ql-block">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称“沙面”。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清初叫“中流沙”,咸丰九年(1859年)运石填海,修筑石堤形成岛状,故又称“沙面岛”。</p> <p class="ql-block">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p><p class="ql-block">由于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随之又有十多个列强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不久多家外国银行、几十多家洋行也在沙面从事商贸活动,其后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会所,也开始在沙面相继成立。</p><p class="ql-block">在此基础上,英法两国及已拍得土地的各业主开始大兴土木,英国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包括完善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如建造领事馆、医院、银行、教堂、酒吧等,英租界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1889年,法国开始打造法租界,随着美、德、意、荷、葡等国领事馆的进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含领事馆教堂、银行、邮电局、商行、医院、酒店、住宅、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沙面会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史上曾称为广州外国人教堂、圣公会基督堂、沙面基督堂、基督教沙面堂,现为广东省基督教沙面会堂,简称“沙面堂”。</p><p class="ql-block">沙面堂建于晚清时期,约1865年与当时英国大使馆同为岛上最早竣工建筑之一。该堂原为广州通商口岸外国船员崇拜之用,逐步发展为外国人公共崇拜教堂;后英国圣公会港粤教区主管时改名基督堂,后由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接续管理。</p><p class="ql-block">1996年,沙面堂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很多新人结婚时会选择它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