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系列三】正月初四走娘家

森林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周德香,女,1939年10月生人。系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散文集《乡土》等多部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一根“过年”的丝(思)线牵出了记忆中那些亲情,乡情,和旧情,一帧帧久违的画面又从脑海里浮现出来,亲切诱人似曾重显,挥不去,赶不走。只能把它一件件写出来,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历史,毕竟那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现在咱就写解放前正月初四闺女回娘家的事吧。</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带正月初四是最热闹的一天,不亚于正月初一过年和十五闹元宵,因为这是岀嫁的闺⼥回娘家的日子,实际上对于有闺女的户来说这天才是重头戏呢。特别是⼥主人从夜⾥就盘算如何款待闺女、⼥婿和外甥,闺⼥爱吃啥饭,女婿爱喝啥酒,包啥馅的饺子,炒几样菜,闺女临走时拿啥,都在心⾥一一列好单子。</p><p class="ql-block">回娘家的闺女何尝不是这样,也是兴奋得一宿辗转难眠,明天回家自己穿啥?丈夫穿啥?孩子穿啥?丑⼥婿往俊里打扮,俊女婿往帅里打扮,给亲娘拿啥?⾃己现在还作不了主,是婆婆说了算。那就一年年地熬吧,总有自己媳妇熬成婆婆,当家主事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忽然又想到了那几个一块长大的小姐妺们,尽管小时候形影不离,可岀嫁后却各奔东西,明天就能⻅到她们了,走这趟娘家真不容易,那就早去晚归⼀件件地办吧。反正早饭是不能在这里吃的,啥也赶不上亲娘给留的见面饺子香。</p><p class="ql-block">再说那个亲娘,早饭后,急不可耐地送走儿子⼉媳,她们今天也得回娘家呀。</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生活条件差,一年吃不到几次水饺,为了疼闺女都会编出很恰当的理由来搪塞家人,⽐⽅夜里过年吃的饺子,都要放起两碗来给闺⼥留着,美其名曰“见面饺子”,就是说等到弥留之际能见上闺女一面。这碗饺⼦是闺女进门后接着吃的,有的放在锅里煎上黄黄的油嘎喳,⾹香的,脆脆的;有的放在锅里热一下,闺女边吃,边和母亲说着悄悄话,说她婆婆给大姑子藏了多少好东西,她看见了却装作不 知道。说到这里却也悄悄从兜里掏出一点儿零钱给母亲:“娘,这是我平时攒的,留着自己买口吃的吧。”</p><p class="ql-block">母亲笑眯着眼睛说:“别说你婆婆藏好东西给她闺女,天下老鸹一般黑,我也是这么疼你呀,那天蒸包子我瞅你嫂子不在跟前,挑了几块肉馅蒸了两个⾁多的,做了记号给你留着呢。再说今天调的饺子馅呀,肉也多,油也多,反正好东西都留着了,你就不住嘴地吃吧。唉!等以后你嫂子当家了,你再回娘家 就没有这种汤饭喽。”亲娘说着情绪立刻低落下去。</p> <p class="ql-block">“ 亲娘哎,別想那么多,老蓝布衫轮着穿,等你不当家了,我就当家了,到那时候,我就把婆家的好东西拿给你吃。”闺女喜眉笑眼地说。</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每家的闺女差不多都是在和亲娘说知⼼话,男主人就各有各的情况了。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用木轮大车,没车的还想方设法借辆呢,穷得连⻋也借不到的户多数都是晚上去,进村尽量不⾛大街,而是从村外的胡同悄⽆声息地溜进家门,生怕被人撞见。</p><p class="ql-block">若闺女家是个富户,拉车的牲口肯定又肥又壮,男主人就在胡同口锲个铁镢子,拴上牲⼝后就站在那里等待过路的人,⻅个来⼈不管平时关系如何,总是先上前搭讪几句,人家不问,⾃己也说:“这头⼝!赶上咱村谁谁谁家的了,俺亲家!真舍得喂呀,这膘!一天得吃多少粮食呀。” </p><p class="ql-block">若闺女家是个穷户,拉⻋的是头皮包骨头、一步挪不了四指的老犍牛,明明家在大街上,也不往门⼝拴,牵进院塞到夹道里再挡上个秫秸箔,生怕被人看⻅。</p><p class="ql-block">中午饭都是七盘⼦八碗,不论穷富女婿闺女都得吃得抻着脖子打响嗝,酒⾜饭饱后,就带着女婿到亲⻔近支家拜年去,富女婿和俊女婿当然得慢着走,尽量多⻅几个人,多说⼏句话显摆呗。穷女婿和丑女婿就加快脚步,低着头走,⻅的人越少越好。</p><p class="ql-block">想想旧社会实在是穷人难过,更难做人。写到这里不觉想起干姐庞云⾹猜的那个字迷:空字⽆工弓在身(窮),春去三日不是春(人),淮漢二字双去水(難),橋去天⽊運去军(過),是“窮人難過”这四个繁体字。</p><p class="ql-block">拜完年男主⼈就陪着女婿喝茶水闲聊,闺女就去找她那些难得⼀见的伙伴们。东家⾛走,西家串串,总是磨磨蹭蹭不让丈夫去套⻋,实在是不愿离开这个生她、养她的暖巢,算计着回去的路程和时间,能在亲娘跟前多待一分钟也是好的。当娘的也是呀,就着媳妇不在家,尽量给闺女多放东西,宁愿⾃己以后省吃俭用,也得让女⼉满意,谁叫她是咱身上掉下来的⾁呢,把好东⻄让闺女拿走,当娘的心里舒坦啊!</p> <p class="ql-block">不管穷富,相对来说每个回娘家的闺女来说,都是⾼高兴兴、满载⽽归。一⼿攥紧实惠,⼀⼿握着亲情,拉着满满⼀车爱,再回头看看站在胡同口撩起围裙擦眼的那个人,不觉眼圈也红了。</p><p class="ql-block">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婆婆也是很疼⾃己的,仔细想一想,和婆婆分别时可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这就是“亲”和“近”的区别,与母亲是亲,和婆婆是近。</p><p class="ql-block">⼤车驶出了村外,胡同⼝只剩下⼀个模糊的身影,依然还伫立在那里,她不由得对丈夫说⼀句:“⾛快点。”</p><p class="ql-block">村庄的影⼦开始由⼤变小,逐渐消失在茫茫的暮色中,过了一会⼉,赶⻋的丈夫突然冒出来⼀句:“今天你娘给咱放的东⻄可不少哇。”语⽓里带着满腔喜悅。</p><p class="ql-block">“ 是呀。”女人说:“也许你娘给你姐放的东西更多呢。”</p><p class="ql-block">天⿊了,烟筒里冒出蓝绸带似的炊烟,婆婆热好了中午那些残汤剩菜,等着⼉子媳妇回家吃饭呢。</p><p class="ql-block">上述情况已成历史,仔细琢磨那都是一个“穷”字造成的。</p><p class="ql-block">我曾对女儿们说过:“你们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做的是旧社会的媳妇,当的是新社会的婆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结婚时,正是“穷”到“富”的转型期、交接点,相对来说社会风气、婆媳关系也有了质的变化。你们那时候都想做个好媳妇,婆家的活抢着干,好东西让给公婆吃。可是等你当了婆婆后一切都翻过来了。活嘛,抢也是你干不抢也是你干,因为你娶的这代女孩基本上是独生女,多数从小在家娇生惯养,父母做好饭端到跟前还得哄着吃,她会干什么家务活?既不会干,也不想干,结婚后的待遇更升级了,不嫌你做的饭菜不可口就够好的了,知足吧,更别指望她们替你干活了。</p><p class="ql-block">再说过年亲娘偷偷给闺女藏好东西的现象早就“绝版”了,而且翻过来了,是闺女开着汽车一堆一堆地给亲娘送好东西了。鸡鸭鱼肉,新鲜水果,四季蔬菜,要啥有啥。一趟送不全就跑两趟,亲娘则啧啧着嫌东西多没处放了。</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社发展得这么快呀!亲娘又想起她娘来了,就说:“宝啊,若是……”</p><p class="ql-block">“又若是了,我知道你想说啥,好好享福吧,往后就想“若是”再过十年,社会能好到什么样啊?光想好事,吃好东西吧!”</p><p class="ql-block">好!听你的。”亲娘拿起一个车厘子端详着说:“这是啥玩意儿?既不像葡萄又不像枣,能吃吗?”</p><p class="ql-block">哈哈哈,哈哈哈,东家一片笑声,西家一片笑声,春节的前奏开始了。</p><p class="ql-block">美篇音乐:春节喜庆</p><p class="ql-block">作者写稿:2025.1.20写于德州乾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