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是中国申遗成功的第一个春节,中华民族春节的民俗文化在各地火红的展示。乙巳年春节期间,在广东潮州、汕头、揭阳地区,街头巷尾到处是阳刚粗犷豪放大气的英歌舞表演,甚至英歌舞首登央视春晚,舞出了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英歌(普宁英歌)、遗产类别传统舞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8。</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的历史来源:</p><p class="ql-block">傩文化起源说:古时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产生了重视祭祀仪式的拜物教。英歌舞被认为是由古代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发展而来,现在的英歌舞仍参加游神驱邪,与傩文化的驱邪祈福功能有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戏曲影响说:英歌舞的击打动作、人物造型、服饰装扮与戏曲联系紧密,有学者认为它受到戏曲影响而产生,可能是为配合游神赛会的行进表演,由潮阳地区的戏剧逐渐演变形成。</p><p class="ql-block">反抗官府说:清朝统治者对汉族采取高压手段,人民借口扮演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着英歌以表示反抗官府欺压,逐渐形成英歌舞。</p><p class="ql-block">军事起源说:起源于明代中期,可能源自明代的卫所军操,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其中包含的阵法变换和海战元素,如海螺、号角、击鼓等,被认为是明清时期潮汕人民抗击倭寇的兵法遗留。</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表演内容:多以模仿梁山泊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为主,呈现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或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人物造型:表演者大部分绘脸谱,以黑、白、红为主色,配以青、蓝、黄等,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时迁、李逵等人物有特定脸谱,持铃鼓者为武生脸,锣鼓队员除司鼓按宋江装扮外,其余着武士服饰。</p><p class="ql-block"> 服饰道具:服饰以布、绸等为底,运用潮绣技法绣制,包括盔头、衣服等。表演道具为鼓槌。</p><p class="ql-block">舞蹈动作:舞者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上下左右对击,动作雄健有力,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节奏板式。</p><p class="ql-block"> 音乐节奏:以锣、鼓、号角伴奏,音乐气势刚强有力,节奏明快,与舞蹈的刚健、威武风格相统一。</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表演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民俗、信仰等文化元素,通过代代相传,使潮汕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p><p class="ql-block">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是潮汕人民勤劳、坚韧、团结品质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娱乐健身:具有较强的健身性,舞者在表演中通过各种动作锻炼了身体。同时,其热闹、欢快的表演也为观众带来娱乐,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社交凝聚:表演通常是群体性活动,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人们共同合作,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和谐与团结。</p> <p class="ql-block">广东潮汕揭地区英歌舞的群众基础深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年代久远:英歌舞相传起源于明朝时期,已有约四百余年的历史,在潮汕地区代代相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家族传承:在潮汕地区,像普宁南山英歌队有队员来自四代传承的英歌世家,这种家族传承让英歌舞的技艺和文化得以在家庭内部延续,增强了其在群众中的根基。</p><p class="ql-block">2、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精神共鸣: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体现了忠义、团结、勇敢、进取等精神,这些精神与潮汕人民的价值观相契合,能引发强烈共鸣,使人们对英歌舞产生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民俗象征:在潮汕文化中,英歌舞具有扶正祛邪、祈求平安的寓意,是吉祥的象征,与当地的民俗信仰紧密相连,人们通过参与和观看英歌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3、参与群体</p><p class="ql-block">全民参与:在潮汕地区,英歌舞的参与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职业。既有年轻人为传承英歌舞为荣,也有老一辈以传授英歌舞为尊;从幼儿园的萌娃到古稀老人,从普通工人、小摊老板到专业演员,都积极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女子参与:传统英歌舞参与者多为男子,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女子英歌队,打破了性别限制,使英歌舞的参与群体更加广泛。</p><p class="ql-block">4、表演场合</p><p class="ql-block">节日必演: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庆,英歌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成为节日文化的重要元素,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英歌舞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在宗教祭祀、游神赛会等活动中,英歌舞也经常登场,通过表演来驱邪祈福,与当地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5、传播推广</p><p class="ql-block">本地重视:潮汕地区的学校积极开展英歌舞进校园活动,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英歌舞,培养了新一代的爱好者和传承者。</p><p class="ql-block">走向世界:潮汕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备受关注,还走出国门,在泰国、英国等地的街头进行表演,吸引了众多海外观众,让潮汕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也增强了潮汕人民对英歌舞的自豪感和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值得一提的是,被网友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英歌舞今年首次亮相春晚舞台。在《潮起舞英歌》节目中,伴随着“满眼东方潮,盛世舞英歌”的嘹亮歌声,包括英歌舞传人在内的舞蹈演员们跳起“中华战舞”,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手中的英歌槌快速挥动,在指尖翻转,一下下叩击,将豪情斗志传上云霄,尽显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英歌舞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历演不衰、世代流传,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近两年来,英歌持续“火出圈”,在海内外“大放异彩”,与英歌相关的短视频“霸屏”各大社交平台,圈粉无数。去年春节期间,南山英歌队受邀到英国伦敦进行巡游表演,在国际舞台上绽放中国非遗魅力;在去年“五一”小长假,富美青年英歌队更是把“炸街非遗”带到了泰国街头,见证了一场国际版的“双向奔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今年春节期间,揭阳全市各地还将举办116场英歌舞表演,让大家共赏“中华战舞”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观众对2025年春晚英歌舞的评价:</p><p class="ql-block">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展示了深厚文化内涵和强烈地域特色,让南方观众感受到浓厚年味,也让外国网友惊叹,有英国网友称中国应向世界展示英歌舞。此次表演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典范,在保留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符合年轻人审美,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7岁领舞小萌娃陈楷铭表演出色,被称为“蛇宝”,因扎实舞步和年龄反差迅速走红,成为非遗传承小使者,为节目增添亮点。</p><p class="ql-block">部分熟悉英歌舞观众觉得,春晚英歌舞用电子音乐取代传统鼓点,古朴服饰被华丽舞台服装掩盖,动作编排更像现代舞,失去了英歌舞古朴粗犷、刚劲有力的特点,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逐渐流失。一些潮汕人认为英歌舞在春晚中沦为伴舞,占据舞台时间虽长却显得次要,无法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失去应有的光彩,是对英歌舞艺术价值的贬低。有观众评价春晚英歌舞“难看”“舞台一片乱”,不如短视频上或民间现场表演的英歌舞,没有达到预期, 整体效果不佳。</p> <p class="ql-block">农历甲辰年腊月廿四(公历2025年元月23日),习俗是南方的小年,恰逢我们旅游到广东潮汕地区汕头,自由行小队一行五人专门找到了潮阳龙井行祠庙,观看了庆小年文艺活动总排练。活动项目有圣驾朝天、潮阳笛套(锣鼓民乐演奏)、醒狮舞龙(龙狮表演)、英歌舞、燃放烟花爆竹等民俗文化全景呈现。现场人头攒动喜庆祥和的氛围,让我们在异乡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小年。</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英歌舞?这一独具魅力、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形式,其名字背后深藏着极为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文化遗产并且内涵颇为丰富。</p><p class="ql-block">英歌舞中的“英”字,其蕴含的意义深远而庄重,代表着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它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磅礴豪迈、刚劲威猛的强大气势,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勇敢与正义的永恒价值。英歌舞中的“歌”字,用来颂扬先人或英雄的功德,有褒扬的意思。当舞者们在舞台上尽情舞动时,那矫健有力、虎虎生风的动作,就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段英雄的传奇故事。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荣耀,让人不禁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英歌舞的动作刚劲有力、气势如虹,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舞者们手持短棍,相互配合,动作整齐划一,配合着独特巧妙的步伐和变化多端的阵型,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热血沸腾的艺术效果。其舞蹈风格充满阳刚之美,每一个动作都彰显出力量与激情,让人感受到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无论是舞者们坚毅的眼神,还是那充满爆发力的肢体语言,都在向观众传递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融合了戏剧、舞蹈和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阳刚粗犷之美。它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尤其在潮阳、普宁等地盛行。英歌舞一般在春节和元宵期间表演,表现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和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来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p> <p class="ql-block">桐桐小朋友与英歌舞表演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十岁桐桐小朋友的作文《寻觅英歌舞》,转载如下:</p> <p class="ql-block">《寻觅英歌舞》</p><p class="ql-block">我来潮汕已经快一周了,早就听妈妈说英歌舞是这里的传统特色,于是我去了热闹非凡的潮州牌坊街,去了历史悠久的揭阳城隍庙,还去了空气清新的南澳岛,但是都没有找到英歌舞的踪迹.今天是小年,我们直奔汕头市潮阳区城南公园,去寻觅英歌舞.</p><p class="ql-block">英歌舞起源于古代潮汕地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取材于《水浒传》,梁山好汉的故事.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多种形式.人们通过英歌舞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一下车,我就听见不远处的公园里锣鼓喧天,我寻声走去,看见一只民乐队正在表演曲目,里面大多是中小学生,前五排是吹笛子的,后面是一些敲锣打鼓的,居然有和我一样大的小学生!这时,"嘭!嘭!"外面的烟花在空中欣然怒放,在烟花的衬托下,一群脸涂油彩,画着脸谱,身着艳丽服装的英歌舞表演者们,他们的队列异常整齐,气势如虹,动作刚劲有力,双手各拿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发出"啪啪"的声音,有时木棒又在手中360度旋转.还"哇呀呀"地叫着,一会儿围成圈,一会儿面对面跳着,不断变换着队形,有时还来一个双飞燕,后空翻好几圈,看的我连声赞叹.再配上锣鼓伴奏,节奏感强烈,观众们在一旁喝彩,拍手,年味十足.有的旅客拿无人机在空中摄影,好不热闹.第一次看英歌舞真是太震撼了.后来跟演员们交流,才知道原来他们早上6点就开始训练了,一直跳到晚上,真是辛苦.</p><p class="ql-block">晚上,我躺在床上,梦见我也穿上华丽的服装,和大家挥舞着木棒跳着英歌舞,跳得热血沸腾,这次的英歌舞真让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英歌颂》</p><p class="ql-block">古邑英歌岁月长,</p><p class="ql-block">源承宋韵史流芳。</p><p class="ql-block">藤槌舞动惊风雨,</p><p class="ql-block">画脸谱成镇八方。</p><p class="ql-block">腾跃身姿如虎豹,</p><p class="ql-block">铿锵鼓点震穹苍。</p><p class="ql-block">非遗盛景祈祥运,</p><p class="ql-block">岁岁欢歌颂瑞光。</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先从英歌舞源自宋代讲起,体现其历史悠久。“藤槌舞动惊风雨,画脸谱成镇八方”描绘了舞者拿着藤槌起舞,脸谱具有威慑力的特征 。“腾跃身姿如虎豹,铿锵鼓点震穹苍”描述英歌舞表演时,舞者动作矫健,鼓点响亮。最后表明英歌舞作为非遗,承载着祈福迎祥的意义,年年表演,传递美好。</p> <p class="ql-block">注:美篇中的图片系现场拍摄,也下载了网络视频上的部分图片及文字内容,谨向原创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