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节日的味儿?

阅微

<p class="ql-block">如何写出节日的味儿?除夕+中秋+端午+清明</p><p class="ql-block"> 名作品味春节、元旦、清明节、植树节、青年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节日,都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和谈论中不可回避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 用一个意象来写一个节日</b></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杜牧《清明》</p><p class="ql-block"> 简评:写文章要学会点睛。点睛的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意象。清明的活动有祭祀和踏青,在这个春雨缤纷的日子里,有人穿过雨水去祭祀,神情严肃(断魂);有人穿过小雨去踏青,询问酒家。如何在严肃和快乐之间写出春天的情趣?“牧童”这个意象就是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b> 用一个对比来写一个节日</b></p><p class="ql-block">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p><p class="ql-block">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p><p class="ql-block">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p><p class="ql-block"> 简评:作者把一个旅人的孤独,放到众人的欢聚中进行对比,一下子就放大了佳节思乡的感情。就像一块黑色幕布,中间放一个白点,当然很显眼。</p><p class="ql-block"><b> 用一句话来写一个节日</b></p><p class="ql-block"> 21岁那年,我离开老家负笈江南念书。和现在的大学生比,我上大学的年龄显然大多了。但即便是那样的岁数,我父母亲几乎还是把我当孩子,不知叮嘱我多少话。我提前一天到县城,翌日大早坐车去苏州。出门的时候,母亲说,等你们回来过年。</p><p class="ql-block"> ——王尧《等你们回来过年》</p><p class="ql-block"> 简评:“等你们回来过年”,一句话,就把一份浓浓的母爱和中国人对春节的渴望写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写文章,就像疏通河流,你用文字打开一条通道,读者的想象就像水,让这些水顺着通道缓缓流出来。</p><p class="ql-block"> 用一件事来写一个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豫东民间,枣山越大,说明家庭越富有,来年庄稼大丰收;枣山越出众,说明人人都心灵手巧,年年都好。女人用来制作枣山的面,全部是单独特制,和了是揉,揉了是搓,搓了是擀,擀了又和,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等到面微硬,筋韧干,然后扯细,揪薄,揉尖,盘花,拼方,卷圆,一个“年年有余(鱼)”,一个“五谷丰登”,一个“二龙戏珠”,一个“龙凤呈祥”,一个“八仙过海”,一个“美猴摘桃”,一个“群鸟闹春”,一个“百花争艳”。</p><p class="ql-block"> ——蒋建伟《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简评:一滴水可以照出一片阳光。枣山是一种类似馒头的食品,到了春节才做。作者通过女人们做枣山这件事,写出了春节热闹、欢喜、忙碌、幸福的味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的方式有很多,过年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几千年来都是一样的:无论天南地北,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在一年的“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打开家门,迎接春天的第一缕清风。</p><p class="ql-block"> (摘自《求学》,作者胡燕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法指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节日”本身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习俗,决定了我们在写作时必须选取特定的文化场景,通过聚焦“节日”中的特定场景,从而把节日习俗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同时,“节日”不是死板的文化符号,它是一个民族的特殊仪式,饱含着特殊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把这种韵味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b>1.凸显特定场景。</b></p><p class="ql-block">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写作时要想将其“独特”之处写出来,就一定离不开场景描写。譬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包汤圆看花灯</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祭扫踏青</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吃月饼赏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些节日的特定习俗都需要我们以“场景”还原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最能表现主题内容的场景进行细致摹画,次要的可以略写,要惜用笔墨,让重点场景得以凸显。其次要善用写作方法,譬如包粽子、燃爆竹的过程,就需要进行动作、神态描写,并从中表现人物的心理;再譬如闹元宵赏花灯、清明祭扫托哀思时的环境氛围,就需要正侧面描写,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b>2.突出节日味道。</b></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喜庆,元宵节的热闹,清明节的哀思,中秋节的团圆等,每个节日我们都赋予了它特殊的仪式感与心理寄托。因此,我们要通过还原特定节日场景,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酿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读者也能“品尝”到节日的“醇香”。我们还要定好感情基调,要明确是喜是悲抑或交融之,然后把情感渗入文字中,把特定节日的特定味道弥散开来。</p><p class="ql-block"><b>3.弘扬新风主题。</b></p><p class="ql-block">叙写传统节日的作文,也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的寻根与回归,从中找到中国人走向未来的信心与力量。“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同时它也在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所以我们还要挖掘出时代变迁中那些美好的情愫与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展现普通家庭的悲欢,也可以表达我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盼,还可以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交融中的正能量、新风尚。</p><p class="ql-block">(摘自《作文周刊·八年级版》,作者秦雄)</p> <p class="ql-block">节日缤纷</p><p class="ql-block">除 夕</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随着电视里传出春晚主持人的倒计时声,鞭炮声一阵阵响起,伴着电视里人们欢呼尖叫的画面,我的思绪开始飞扬——在那个静谧的小镇子里,同样是在除夕之夜,夹在密密挨着的房屋巷道中放烟火。</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捂着耳朵,个个都躲得远远的,只留下一个胆大的孩子点燃导火线。刚点燃,他便尖叫着跳开,孩子们笑着、欢呼着……最令孩子们开心的便是燃放“碎碎花”,那是可以拿在手里的烟火。大人们拿来打火机和一大捆“碎碎花”,在孩子们急切的催促下,点燃上烟火交到孩子们手里。孩子们拿到手便挥舞着跑开了。</p><p class="ql-block"> “沙沙沙”,在烟火的配乐下,孩子们挥舞着“碎碎花”翩翩起舞,散落的烟火好似天上的星星,照亮了他们童真的面庞和大人们欣慰的笑脸……那样的小镇里,人们的温馨使得空气里总弥漫着一股让人心安的气味。那里有调皮地打着水漂的小男孩,有抱着心爱的洋娃娃拉着爸爸手的小姑娘,有互相搀扶着散步的老奶奶们,还有成天坐在小巷子里谈天说地的老爷爷们—— 一切是那么美好……忽然,鞭炮声停了,窗外过分的安静将我的思绪打断,一时间,我竟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回忆,有些恍惚地跑向窗边,急切地往外看去——没有孩子,只有大人悻悻地收着大型礼炮的残骸,这才猛地一惊:这里不是那个小镇!方才烟火的声音,短促而冷漠得让我的心隐隐作痛,天空中还在闪落的烟火就像落寞的舞者,独自闪耀,却没有温度……节日,是你变了吗?不,不是的吧?是高楼拉开了人心的距离:再也没有小镇里阿婆絮絮叨叨却又温情的话语,再也没有小巷里悠长绵软的叫卖声,再也没有小小的楼梯里拥挤却热情的寒暄。小镇如梦如幻地出现在我的记忆里,而我在那里彷徨、迷茫,多希望能寻找到一份充满人情味的温暖呀。节日,终究是不一样了的!点评本文将两个除夕夜的场景通过回忆的方式,巧妙地打通时空隧道,进行联结对比,感叹如今除夕“烟花易冷”的背后是时代变迁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与人相处的冷漠现状。通过观察,传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丰厚了文章的内涵。(摘自《作文新天地(初中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