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敬,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残阳如血,正是村民结束一天辛劳荷锄晚归的时候,有一个身材瘦弱戴眼镜的村民却逆流而行,赶着牛、扛着犁走向田野,利用落日余晖和晚间月色进行耕作,这就是20世纪80、90年代民办教师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我1970年秋在现在的深溪镇永安小学上一年级,小学毕业后在中学部上初中,后来在龙坪小学附中补习一年,教我的老师张之新、毛忠志、沈必伟、陈元厚、蒲润堂、李延吉、杨德华、谭显德等都是民办教师,我参加教育工作的前几年都是与民办教师张继林,向寿鹏,陈敏霞等搭档教学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教我的老师都早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 我1984年7月,从原遵义县南白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永安小学任教,那时的公办教师很少,有的是平反回来的,有的是顶替父母亲工作的,有的是从高坪、南白师范或其他学校毕业分配的,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当时学校总共20人,公办教师有李相国、叶志华、韩学扬、张光祥、蒲润堂还有顶替工作的蒲光志、杨开立7人,民办教师有张之新、张光庆、陈敏霞、张继林、汪祖祥、陈泽华6人,代课教师有张光远、蒲文美、曾朝美、蒲文琼、张芳琴、袁光献、向寿鹏7人,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这些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与我们从师范毕业的相比,我们有理论知识,上课艺术课堂管理、辅导学生,经验上不如那些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致敬的人,他们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永康乡全体教师合影(民办教师有张光庆、陈敏霞、何天容、张之新、张光斌、冷金祥、陈泽华、程代模、张继林、毛忠志、程代森、吴廷江、杨国宽、汪祖祥、瞿运舟、王仕泽)</p> <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我走访了已经退休的曾经是民办教师程代森、张光斌、张启先、张光庆、王守生、向寿鹏、马先华以及原深溪镇教育辅导站的老领导,进一步了解了当年民办教师的一些情况。</p> <p class="ql-block"> 老领导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乡村每个自然村都有学校,而这么多学校的教学任务,绝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承担的。民办教师,简称民师,顾名思义,是在乡村办的学校教书、由乡村农民摊纳负担待遇的教师。如今在许多部门当个一官半职的大小领导,小学初中不是民办教师教出来的吗?民办教师待遇当年咋样,用一个字概括,穷;用两个字概括,真穷;用三个字概括,实在穷!因为那时同样任教的还有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公办教师每月能挣200多元工资,而民办教师每月仅挣五六十元,这还包括国家发的十几元民办补助。“村里就数民办教师穷”,是当年社会上对民办教师比普通农民好一点的“高度”评价。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冬挨冻,夏漏雨,又加上自然村教学点为复式教学,教学难度之大,教学任务之重,是可想而知的。许多返乡青年因受不了这样的罪,教上几天便逃离不当“孩儿王”了。教书受罪,待遇又低,能坚持下来的,确实得具备相当的吃苦受穷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也像部分任教的老民办教师那样,熬个十年八载,就有可能转为公办教师,一旦转正,就可以扔掉这顶“穷民办”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民办教师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孩子们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心灵的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此图是深溪镇参加遵义县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的合影(只有永安片区的我(张光祥)、王国胜、黄吉书 是公办教师。其中田应德、彭本银、陈正友、闫应富、汪天志、郭友江、杨燧伦、刘家发、郭友伦曾经都是民办教师)</p> <p class="ql-block"> 老领导说,当年的中小学民办教师,分两类,一是五、六、七十年代,学校教师短缺,由生产大队根据所辖学校教师情况,在大队区域安排学历较高的知识青年(含下乡知青)到学校任教,以解教师短缺问题,有少量现金工资,由生产队中高等劳力记工分,生产大队统筹四六或七三分配粮食,实行土地承包制后,才是全额现金工资称老民办教师;第二类是一九八九年由当年多数代课中(含社会青年)教学成绩优异者招取的民办教师,这些民办办教师称新民办。</p> <p class="ql-block"> 由于民办教师多数都是农业户口,按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有责任地,有了自己必须亲力亲为的土地,民办老师的苦日子就开始了。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责任田,还是家里的顶梁柱,老婆孩子的责任田都靠他一个人操持,当时我们生产队就有两个民办教师张光斌和张之新。张之新由于身体原因,从小腿脚不方便,可土地下户以后,他家有八个人的承包地,孩子又在外面读书,又是永安片区完小的校长,一要组织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在学校工作之外要安排好一家八个人田土一年四季庄稼的合理种植,催牛扶犁打田、挑粪、栽秧割谷,薅草除虫、上公粮等农活都要自己亲自干,可想而之困难有多大,学校教学工作的压力,生产劳动的繁重。</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龙坪区新庄小学80年代全体教师合影除李相国(第二排右二)是公办教师其余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岁的张光斌说,他是1978年9月由同生产的在永安小学任教的张之新的推荐,永安大队支部书记张光纯组织开会研究同意,且发通知书才到永安小学任民办教师的,当时的薪酬是16元工资(中学民办教师补助标准),还按中上等劳动力在生产队记工分,生产大队统筹每年550斤粮食。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他家承包了五口人的地,每天天不亮就要下田干活,诸如铲田坎,糊田坎,快八点了,换好带来的衣服,迎着朝阳走进课堂;每天夕阳西下,别人都扛着锄头回家了,他吃了家里给准备的饭菜,却要披星戴月摸黑干活,在那些年月,他学会了修石磨,在假期中干点活挣点钱补贴家庭开支。那时的民办教师像张光斌一样,多是半教半农的状态,所以每到春种秋收季节要放两周农忙假,以便民办教师、学生参加春种秋收。</p> <p class="ql-block"> 由于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工资同工不同酬,必须干好农活,希望有个好收成,有时都得把农具带到学校附近,放学后立即忙着下地,有时还得泥巴都在裤脚上就到学校上课,有的天不见亮就下地干活,然后才到学校上课。 八十八岁的程代森老师说,那时的民办教师们平时的穿着都很朴素,有的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家庭负担重的,白天教书,早晚还要起早贪黑地忙点私活。民办教师和中、小学生一样,都是“走读生”,一天来来回回四趟,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行程几公里,很少迟到、早退,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当年的民办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不通车,不通电,条件艰苦,待遇微薄。然而,他们从未抱怨,从未放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了简易的教具,修理桌凳,还要抽时间披星戴月去家访。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只要有梦想,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办教师毛忠志带领学生到学农基地给学生上农技课</p> <p class="ql-block"> 在民办教师整顿和民转公的考核考试中,老民办教师教龄占优势,但文化考试与新民办教师相比,占不了优势。六十二岁的向寿鹏是1989年在代课教师中选招为民办教师的,他属于新民办教师,在1992年、1994年两次的民办教师整顿中,文化考试都名列全镇新民办前茅。在民转公的考核考试中也不错,由于自己属于新民办类型,在民转公的工作中,名额有限,面对教他老民办老师,年龄大了,虽然老师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只有选择自己与田茂华、张光远、张中敏、杨国润、郭友敏、李德益那样考师范转为公办教师这条路了。</p> <p class="ql-block"> 老领导说,民办教师整顿过几次,首次民师整顿是1981年。整顿前是民办公助,公社和大队都有权上下民办教师。整顿后民办教师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资由财政和从学生中收取的民师费各支付一半,由全区统筹解决。民转公最早是四清运动后解决了极少数。然后文革爆发停止了。原遵义县从1985年开始陆续有指标下来(85年教师法颁布),通过业务考核和文化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文化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政治,实行全县统考。龙坪区首次转了两人,一是大土的周朝刚,二是大兴的龙德林。以后民转公正常化,每年都有指标,直到2000年全部转完,那时很多民办教师虽然学历较低,但他们注重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虚心请教文化程度高、有教学经验的同事,边教边学。按照管理要求民办教师也要学历提升,小学教师要求达到中师学历水平,所以他们参加中等师范函授,电大学习,获得中师、大专、本科学历,还与公办教师一起参加普通话等级测试、计算机,教师基本功(三笔字),教材教法过关考试 以及继续教育、参加各种整顿择优考试。</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民办教师们用自己的坚守和担当,为中国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成为了中国教育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情操。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教育史上。</p> <p class="ql-block"> 为了希望转正,民办教师们甘于清贫,苦苦地在乡村教学园地辛勤耕耘;为了转正,民办教师们努力学习,孜孜追求转正条件达到的文凭。已经成家的民办教师,在寒暑假撇下妻儿和繁重的农活儿及家务,到县里市里学函授忙进修。“跟上民办教师算是倒大霉了”,这是常挂在民办教师妻子嘴上的口头禅,个别民师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贫穷的煎熬,有的离婚,有的死活不让当这个“烂民办”。</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办教师后来成了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扫盲、“两基”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来都未能妥善解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由于政策的逐步落实,民办教师陆续转为公办教师。1992年8月,国家教委等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民办教师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加快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步伐。解决民办教师的“五字”方针即:“关”就是关住民办教师新增民办教师的大门即不再增加民办教师;“转”就是通过考试考核从民办教师择优转正;“招”就是从民办教师中招收一定名额的人进师范学校培训进修后转正;“辞”就是辞退不合格的民办教师;“退”就是对教龄长年纪大,不能招、转的民办教师实行退养按月发放退养金。</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完成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工作,结束了长期以来公、民办教师并存的状况。不仅是对他们多年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好肯定。今天,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时,民办教师也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下面最光辉的职业,似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应该为那些曾经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们点赞和致敬。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和坚守者,他们的精神和品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让我们共同铭记他们的贡献和付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八十三岁的王守生老师说,他就是2000年老民办教师中他和李兴伦一起是与新民办教师最后一批转为公办教师的。我在走访八十八岁曾经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程代森后,他不由自主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国家对我们民办教师的关心和体贴。当年的民办教师,按国家政策转为公办教师、或考上师范转为公办教师,现在只有个别没有退休,绝大多数都已退休,享受着退休后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备注:1992年撤区建镇后,深溪镇民办教师担任校长职务有:永安片区完小的张之新,新庄小学的王仕泽,坪桥小学的王守生;深溪片区完小的汪天志,何家小学的包贞方,高坊小学的田应德,明光小学陈正友,龙桥小学的闫应富,清江小学的杨遂伦,龙江小学的彭本银;大窝片区完小的郭志伦,明星小学郭友江、文村教学点负责人杜德新杨清贵(民办教师)、丰桥教学点负责人杨盛林(代课教师)、石榴教学点负责人杨昌志(代课教师)、何家教学点负责人彭焱(曾经是民办教师)。所以,当年的民办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还是学校的管理者。1993年深溪镇还有26位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任过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的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光祥,笔名雪缘,平哥哥,小名祥二,1963年9月出生,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凤梧村人,在职大专学历,深溪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p><p class="ql-block"> 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理事,播州区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贵州写作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