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古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门寺》距今1700余年历史、唐朝第一名人客栈、王献之旧宅、王義之《兰亭集序》曾秘藏于此、当年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历代高僧支遁、昙一等加持寺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云门寺犹如一个沉睡的博物馆,亟待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期冀重拾昔日荣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平王线平水入口处西望,秦望山、刻石山巍峨耸立,雄风不减当年;秦望山麓脚下,千年古刹云门禅寺屡毁屡建,一直令人向往。现在的云门寺殿宇坐落于平水镇平江村,门户低矮,显得内敛与单薄。而在历史上,它却声名显赫。据记载,云门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本为王献之旧宅,听闻此地上空有五彩祥云,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曾在云门寺狂练书法,终成大家;著名的《兰亭集序》曾秘藏于此,被萧翼从辨才手中骗走献给了唐太宗,从此声名大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晋唐以来,云门寺成为了高僧、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唐朝时更是成了唐诗之路的“承接点”和“中转站”。在《全唐诗》中收录的2200多位诗人中,到云门寺造访过的达400多位,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名人客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上的云门寺规模宏大,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创“即色宗”学说的高僧支遁和“幻化宗”学说的高僧昙一就出于云门寺。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道:“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也。”足见当年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云门寺内外还残留着不少各个年代的遗迹,如王献之的“洗笔池”、“五云桥”“五云山亭”“辩才塔”、陆游学习的“云门草堂”等,有的屋基仍清晰可见。云门寺犹如一个沉睡的博物馆,亟待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期冀重拾昔日荣光。</b></p> 龙华古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绍兴龙华古寺俗谓龙王堂,在绍兴城区都泗门内龙华塘。即陈江总避难所憩地。该寺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晋护将军王彪曾在寺内寓居。殿楼宏伟,木石奇幻。后毁于兵。唐代复建,为山阴禅府,与宝林寺并称。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僧如悯重修。清康熙四年(1665年),僧茂生募资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重修,陈维信助石柱。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天王殿,殿宇二十余间,后有园。1917 年,宋、陈氏助台桁,又重修。1946年后,香火鼎盛。寺内设有大殿、藏经楼、厢房、僧舍、放生池等,殿堂内存有十八罗汉画像,据传系五代佛画家贯休所作。寺面秦望,水环前后,寺左有广宁大桥,东有龙华小桥,微风细雨,缭绕烟波,皓月澄空,水天一色。其东又有厉家池(即东大池),旧时赵福王台沼畜鱼,味甚美,后众绅资易为放生池。1949年有僧三。住持智良。该寺为历代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焚香礼佛之处,又为上层居士佛寺活动之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