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之旅. 感悟礼与让

靓之鳳景

<p class="ql-block">桐城古巷韵悠长,六尺谦风举世彰。这句诗里面的古巷、六尺指的就是我省桐城市的六尺巷。六尺巷位于桐城市的西南角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该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路面为鹅卵石铺就。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以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等。</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长期以来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p><p class="ql-block">话说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p><p class="ql-block">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桐城六尺景区内后,首先进入六尺巷进口处拍照打卡、穿行六尺巷道。然后,先后进入北侧的吴宅区域、六尺巷首届蛇年新春灯会区域、张英宰相府区域参观打卡。</p> <p class="ql-block">踏入六尺巷,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朴的年代。狭窄的巷子,两旁是青砖灰瓦的高墙,脚下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石板路。行走其间,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缝隙,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六尺巷出来后,就进入了吴氏宅区域参观 。吴府整体的建筑风格幽静典雅,叠翠楼、勺园等具有古朴特色的风景能够让游客感受到这里的古韵飘香。在桐城历史文化展陈馆们前广场,在看到一块宣传片得知,去年10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在这里发表重要讲话,并同当地居民和游客亲切交谈。他在讲话中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p> <p class="ql-block">当时,很多游客都在这个点拍照留影,我们也在这个点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进入灯光秀区域。这里正在做活动,当地的黄梅戏演员正在表演黄梅戏。不远处有一“这里是桐城手造”的墙壁图吸引了我们,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桐城手工造企业名称和特色产品名称。墙壁图左下角有一“礼让”画片很有意思,我们在此仿照画中人物行礼姿势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灯会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成百上千盏花灯组成的梦幻灯海长廊,有传统的大红花灯,有中国结花灯,还有福袋花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在主展区大型灯组更是巧夺天工,《祥龙送福》《吉祥送财》《吉祥如意》《熊猫乐园》《国潮当道》《七彩蘑菇》《吹起泡泡灯》《中国梦》等灯组各具特色,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参观灯展会现场后,我们就来到六尺巷南侧的张英宰相府区域参观。张英(1638—1708),字敦复,号学圃,清代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累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深得康熙帝器重,赞其有古大臣风。卒谥文端。著有《文端集》等。</p> <p class="ql-block">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卒于雍正四年(1726年),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才华横溢,他的诗文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张英的文学创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见长,他的诗词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让墙诗”便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首,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广泛的传播度,成为了张英文学成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桐城六尺巷,很值得,收获颇丰,感受颇深。六尺巷的故事,传达的是“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体现了先贤古人高尚的品德和智慧。这个故事不仅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礼让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小利益引发的冲突时,换位思考、相互体谅的胸怀是处理矛盾不可或缺的存在。张英写给家人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在处理邻里纠纷时的态度和智慧,值得学习与弘扬。</p> <p class="ql-block"> 制作:王劲量</p><p class="ql-block"> 2025.1.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