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时的那些家规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耳畔时常有这样的话萦绕在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儿时的自己尽管理解不了这些话的深意吧,但也从不敢懈怠祖父祖母对我们的谆谆教导。</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长辈不动筷,我们绝不敢动;上桌吃饭,如果菜离得自己远,即使再想吃也不能起身去够这道菜;借了别人几分钱是必须要还的;别说是借了外人的钱了,即便是借兄弟姐妹的也必须要还,这是规矩!说谎、说脏话是要受罚的;六七岁时,兄弟姐妹们每天饭后轮流洗碗收拾、提着沉沉的铁桶到街上打水,晃晃悠悠提回来,水桶里的水已剩一半了的影像仿佛如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上列举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是什么?是奠定我们在将后人生路上应该遵守的规矩、不争不抢、责任、义务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女孩子绝不允许在外过夜,祖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女人一定要自爱自重,脊梁一定要挺得直直的,这一点是作为一名女性,无论走到哪里,都时时刻刻铭记在心的谨言。 对比现在的一些家庭教育来说,看似我们那时很古板又过时的教育,恰恰是成就我们这一生做人最基本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独立、诚实所在,从不占人小便宜,说话办事讲诚信,言出必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生家庭的影印牢牢印刻在我们的基因细胞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刻板地生活了50多年,才发觉自己活得很呆板不变通。认真过了头,确切地说是较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兑现,否则总觉得对不起别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停车宁可顶着被罚的风险,也绝不能挡住别车出入的通道。很傻吧?但真心不愿给他人带来任何的不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帮助别人只是觉得是件举手之劳的事情,起心动念很简单,给予是一种快乐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生活中,从来没有因为谁有权势去卑躬屈膝趋炎附势,也绝不会因为平头百姓而看不起别人。做人,真的别太势力,没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之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品性,都是源于祖辈们对我们的言传身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祖父曾是阎锡山麾下的一名国民党军医,有着精湛的医术。更让人敬佩的是他老德高望重的人品,亲手创立了太原市商业职工医院,第一任院长。(现市第八人民医院),医者仁心在祖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退休后,经常骑着“二八”式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免费为患者看病,一直坚持到八十五岁。每次假期回到太原,祖父总会把平时已买到好些书籍分发给我们,教导我们“德”的重要性。而他老免费给患者看病的事迹也刊登在报,在大街小巷奔走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记忆中,家中西屋的墙上挂着一副曾是山西副省长给祖父亲手题词的“德高望重”的字画。这也是祖父一直引以为豪的价值感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祖母,一位来自苏州的大家闺秀。对于我们有着各种严格的家规家教。儿时的记忆中,祖母经常会带着我去做布施,尽可能地去帮着那些该帮助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回过头来看,现在看似我们傻傻地热情、爱帮助别人而从未要求回报的行为是有迹可循的。因为,这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它来自于原生家庭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世间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积累的人品和善良</b></p><p class="ql-block"> "无论世事无常,岁月沧桑,即使世界偶尔薄凉,请保也要持住你的善良。我坚信,世间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自己积累的人品和善良所造就。因为善良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那些绞尽心机,编造各种谎言而利用你的善良来为自己赢得利益,反倒还会在背后面诟病你的人,即便一时得逞了却并不代表一世都是赢家,强求豪夺迟早都会失去。</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人胸怀坦荡,从不会弯弯绕绕也不擅于阴谋诡计,做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敢作敢当。可善良不是傻,厚道不是笨。也不是没有感知,只是想再次给与信任,不愿拆穿而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借钱见人心 还钱看人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多次经历借钱不还的人,便时常想起自己的祖母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怎样严格要求我们的。记着儿子在上高二那年,周末回家跟我说“妈,前两天我忘带饭卡刷了同学七元钱,”我问他还人家了吗,儿子回答说:“妈,你说呢,我有你这样的妈,能不还人家嘛”我慧心地点点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生活中难免有情急向别人借钱的时候。借钱给你,是出于善良、是对你的关爱与帮助,不借是人家的本分,凭什么要借你!借了钱说马上还但迟迟没有了音信。(尤其是借的少的时候,你是问他要还是不要?)不要吧,那钱是自己的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要吧,借钱的人会在后面诟病你说:“你看这人多小气!不就是借他点钱吗嘛,我又是不还他,只不过我是忘了。这么点钱,至于问我要吗?看吧!这借钱的人终究成了冤大头,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借了就不能要,否则,里外不是人。这是什么品性,这和家教绝对脱不了干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凡是借人钱不还钱的人,这种人没有什么大出息,绝对的!</b></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种人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帮助,他在透支他的信用。现在有好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他们认为我能借到你的钱,这是我的本事。他们甚至认为借你的钱我都是赚到,这种扭曲的心态在自掘坟墓,但是本人意识不到并且还沾沾自喜,拿到钱那一刻很开心,甚至肆意妄为的去用,根本就没惦记还钱的事儿,将来你向他要钱,他还好像有理了不高兴了,这样的人我觉得是一种愚者。他们是完完全全透支完了他们生命中真正愿意帮助他们的人,甚至来讲,无形中他们的福报都被用完了。倒回来,你欠下的很多债都形成了却意识不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债,不但是金钱上的,更是信用与自己的人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如果你真的有困难还不上,你要有态度、有回应,要有说明,而且你要感恩,让人始终感觉到你心里惦记着这个事儿呢,你是可信赖的,你只是需要我再多给你一点时间的支持而已,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傻的是自己一直秉持的那份执念,而并非感知,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只有一次</b></p><p class="ql-block"> 礼尚往来是我国固有的文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定讲究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核心词便是“尊重与感恩”。这也是衡量彼此关系是否长久的关键所在。往往一个谎言要用几个或十几个谎言来填充,未免太累!心理学上曾研究:你的语言会骗了别人,但你的身体和神态是从不会骗人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人家实实在在给你借钱也好,或者出手帮了你也好,你更是要怀揣着感恩,想着怎么去回流人家,怎么去报答人家,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想法,你才能够托住、承载这份财富。帮你的人你都记不住,人家对你好,感觉没用了,然后就各种欺骗。觉得人家的善良是好糊弄好欺负,那德从哪儿来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精神越是丰富的人,对物质的要求越是简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曾经有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争斗,你死我活。”那时年轻的自己怎会有深刻的体会呢?但如今年过半百的自己确有着深深的体会。生活中,真是处处皆利益。但三观和教养告诉我利益固然重要,但不能无所不用其极地不择手段来获取。</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如今的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恰恰最缺乏的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做人要树立规矩的教育。一个人的德,首要来源是原生家庭。我虽极为普通平凡,但一直刻板地守着做人的底线与道德,活得踏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事皆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b></p><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这句话: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二十多年间,经历了各种流言蜚语与肆意诽谤。现在终于明白,人性中的恶是多么可怕以及人与人交往的实质是价值的交换和你得有背景。你没有任何价值,光和人家论感情,脑子确实是进水了。这点我必须承认!年轻时我们多么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啊,就算你百般讨好,可看不上你的人永远看不上你。人与人之间也是有磁场的。</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仔细想想,我们不一直在道上中规中矩的做人做事吗!所以,不管谁看不惯你还是看不上你,那都是他们的事。</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越来越相信因果,也绝对应了在我们儿时,祖辈父辈们对我们的教导。万事万物都讲个平衡、也都遵循着守恒定律,有得必有失。昨日因,今日果,今日因,明日果。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日子里,要在经验教训中一如既往的善良,并继续将这份家族精神传承下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