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回娘家

田园牧歌

<p class="ql-block">回娘家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尤其在汉族聚居区最为盛行。这一习俗起始于明朝初期,基本含义是已婚的女儿在正月初二或六月六回到娘家与父母团聚。据传,明太祖朱元璋通过教导安庆公主“先尽媳妇之责再行子女之礼”的故事,确立了正月初二作为女儿回娘家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我们也不能免俗,每年正月初二,妻子都会带着我们回娘家。岳母在的时候,她总是张罗着杀鸡宰鱼,准备丰盛的饭菜。女儿女婿们坐在院坝里晒太阳,嗑瓜子,闲话家常,孩子们进进出出,放鞭炮,追逐玩闹,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在乡野间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2023年,岳母故去,岳父独自居住。今年,在岳母身边长大的表妹带着家人,年三十就从永仁县赶了过来,准备祭拜岳母。</p><p class="ql-block">这边的风俗是正月初二祭祖。我们开着车,沐浴着煦暖的阳光,驶向后山的坟地。站在坟地,俯瞰沟谷,一片静寂。半山以上,稀疏的灌木中夹杂着枯黄的野草;半山以下,满坡满岭的芒果树郁郁葱葱。一缕缕黄,一丛丛绿,还有星罗棋布的村居与工厂,点缀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山谷中。</p><p class="ql-block">岳母魂归山林不到两年,坟前已长满了野草,右边的空地也被带刺的五色梅悄然占据。黑色的墓碑上,胡乱地散布着白色的污痕,字迹已然有些模糊。</p><p class="ql-block">我们小心翼翼地摆上供品,缓缓倒上酒,再将纸钱轻轻压在坟头。儿子、女儿、外孙们依次上前,插上三根香,一边跪着磕头,一边轻声喊着“妈”“外婆”“姑婆”,“过年了,我们来看您了。”看着这场景,我不禁想起岳母的音容笑貌。她带着母亲,从云南远嫁到百里之外的四川,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照顾孙子,辛劳一生,着实不易。</p><p class="ql-block">表妹说,在云南永仁那边祭祖,要抓一只公鸡,将鸡冠掐破,沿着坟地周围洒几滴鸡冠血,然后在坟前宰鸡,煮熟后分食,才能回家。</p><p class="ql-block">这边也有在坟地分食供品的传统。不过这些年由于防火需要,不能在野外动火,这些仪式都简化了许多。</p><p class="ql-block">上坟祭祖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手持锄头和柴刀,砍掉横生斜长的树枝,铲除路上的荆棘,前往荒芜的山凹,寻觅祖先的安息之所。</p><p class="ql-block">阳光洒向大地,犹如一抹温暖的拥抱,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蓝天洁净而明亮,宛如故人的眼眸,那般明媚动人,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和前来祭拜的子孙们。</p><p class="ql-block">农家无闲月,春节仍忙碌。吃过午饭,表妹一家便驱车离去,而我们又上山去砍伐岳父种植的凤尾竹,姨姐运回去搭建芒果架。砍竹、剔枝、去尖、锯断、破篾、打捆、扛运、装车,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忙碌而有序。等到一切干完,已经快到下午四点了。</p><p class="ql-block">“老人在世的时候对他(她)们好点,比啥都强。”回家途中,想起表妹夫的话,不禁心有戚戚焉。上坟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不仅是对先辈的缅怀与追思,更是一种孝道文化的体现。正如古语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语,道出了许多人内心的遗憾与感慨。</p><p class="ql-block">回娘家的习俗,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孝敬,更是对家族根源的认同和对亲情的珍视。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