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溪州铜柱</span></p> 溪州铜柱最早立于酉水河边,现保存也是在酉水河边。酉水河被称为“土家母亲河”,而溪州铜柱见证了彭氏土司统治溪州地区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土家第一柱”。正因如此,在我和田维祎穿越酉水行中,去溪州铜柱最早矗立地古丈县会溪坪是不可或缺的地方。<br> 会溪坪,为北宋时期下辖的溪州故城,位于罗依溪下游的酉水河边。这里有5条溪水相汇,故名。5条溪水即靠西的麻溪、江洋溪、双溶溪,靠东的婆婆溪、太平溪(又称白水洞)。会溪坪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集镇,当地人称野鸡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眺望会溪坪 2023年8月31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溪坪 2024年11月30日摄</h3> 2024年11月29日,我俩专程去会溪坪,会溪坪现是枝柳铁路铜柱一、二、三号隧道所在地。到达会溪坪后,看见工人们正在对“铜柱一号隧道”后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认识了在负责施工安全工作的铁二代郑纪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左为郑纪元</h3> 郑纪元,祖籍贵州毕节,1974年出生于会溪坪,现在铁路张家界工务段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父郑德奎在会溪坪修建枝柳铁路,成为铁路正式工人,在古丈县安了家,长期生活在古丈县,因此,郑纪元的民族为苗族。<br> 郑纪元给我俩介绍了溪州铜柱最早立的地方,在现“铜柱二号隧道”和“铜柱三号隧道”之间酉水河的沙滩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柱三号隧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柱三号隧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柱二号隧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铜柱二号隧道</h3> 我俩不仅有缘酉水,更有缘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建造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是溪州刺史彭士愁与楚王马希范息战结盟所立。铜柱通高298厘米,为八面体空心柱。铜柱底部为圆柱体,周长约120厘米;上部为八面体,每面高199厘米,宽15厘米,镌刻汉字5至7行不等。铜柱铭文共2614字,其中天福五年原刻2121字,宋代补刻493字,均楷书。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复溪州铜柱记》,二是溪州土司王与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湖南的南楚政权(公元907-951)为划分疆界而盟誓的誓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网络</h3> 溪州铜柱最早立于溪州会溪坪(今湖南省古丈县会溪坪),北宋年间因战争攻掠有过多次迁移,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风雨霜雪、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穿越时空,现保存在湖南省永顺县芙蓉镇“湘西民俗风光馆”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29日摄</h3> 溪州铜柱是中国境内唯一有实物幸存的古代铜柱,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湖南最珍贵的土家族铭刻古籍。铜柱铭文记彭士愁与马希范溪州之战的经过及息战和解订立盟约事,见证了溪楚双方积极化解民族纷争、维护民族团结与地区和平的历史佳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下因俗而治的边地治理智慧,推动了湘西民族地区融入大一统国家秩序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珍贵物证。<br> 溪州铜柱至今无剥蚀磨损,体现了五代铸铜技术的高超水平,为研究我国古代铸铜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是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更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4月29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4月21日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4月21日摄</h3> 溪州铜柱从古丈县会溪坪转移到永顺县芙蓉镇“湘西民俗风光馆”进行保护,成为镇馆之宝,真还有一段故事。<br> 故事还得从1968年说起,因酉水下游沅陵境内修建凤滩水电站,会溪坪成为搬迁区域。电站建成后,整个会溪坪沉入水底,变成一片汪洋。 <br> 溪州铜柱立于会溪坪一个叫铜柱溪的沙滩上,历史上,曾修建有亭子保护,后来亭子倒塌。到解放初期,一直裸露在外。1961年,铜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为此,古丈县为铜柱修建了一个亭子,进行保护。 <br> 1968年秋,因下游修建凤滩水电站,会溪坪和铜柱所在地都在淹没区内。根据水电站的规划,铜柱属于迁移文物,必须搬迁。 <br> 当时,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一切历史文物被视为“封资修”产物,迁移工作阻力重重。古丈方面没有意识到文物的珍贵性,表示不要,谁要谁搬走。<br> 永顺方面,时任县文物专干的向渊泉是个有心人,他认为这是土司时期珍贵文物,应予以重点保护,便去游说县主要领导。经过向渊泉多方游说并力争,永顺方面终于同意搬迁到王村去。<br> 后经永顺县、湘西州和湖南省文物部门呈报国务院批准,此方案获得通过。 <br> 当时,枝柳铁路也在修建,公路改造需通过铜柱地址,已经将铜柱亭匾挖烂,严重影响到铜柱的安全。 <br> 这年冬,向渊泉与州文物局干部张光文一起去找当时的副指挥长、吉首军分区一个副司令员汇报,要求对铜柱提供保护。该副指挥长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 <br> 为了落实搬迁经费,向渊泉三次步行到凤滩水电站指挥部,因为他听说国家安排了5千元铜柱搬迁经费。<br> 当时从王村到凤滩去,只能沿着酉水河岸步行,跑一个单程需要一天,往返加办事至少需要3天。<br> 第一次去,凤滩指挥部方只同意出300元,没谈妥。接着,向渊泉又二下凤滩,三下凤滩,同对方据理力争,后来共安排了4500元。<br> 1969年秋,州博物馆派人与向渊泉等一行6人,集聚会溪坪,派人将铜柱挖倒,并拍照记录。 <br> 当时,铜柱就立于沙洲上,向北略倾斜,铜柱下面为河滩细沙,柱下空无一物。铜柱内是空的,里面填满了鹅卵石。经测量,铜柱实长为2.98米。后对周围清基,发现有不少残毁碑刻石块,有一块完整石匾,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刻篆书“铜柱亭”,应该是旧时修建亭子时所刻。 <br> 铜柱重约1000多公斤,向渊泉从永顺王村这边组织了24个强壮劳力,分成2班,人工去抬,先将铜柱抬到船上,运到王村码头。又从码头抬到王村上面一个叫“丛山包”(现名花果山)的山头,并修建一亭子保护。后来,在铜柱周围建了铁栅栏。<br> 溪州铜柱上面曾有顶盖,铜柱中放有铜钱,通过顶盖与柱顶熔接,将铜钱保护起来。<br> 但铜柱曾多次遭盗割。据《永顺县志》载,铜柱“八棱稍圆中空,相传内实钜钱,上覆铜顶。前清中叶,有盗其顶者,运至江心,舟覆顶灭,土人以饴粘钱殆尽。”后顶盖不知所终,柱顶与顶盖的结合处为八方形,有凸凹结合口。<br> 1991年春,又有人深夜潜至丛山包铜柱亭,在铜柱顶缺口处割下一小块。因为当地曾流传“久铜实金”的说法,说年代久远的铜,十有八九变成金子了。因而有人铤而走险,用钢锯割下一截。没想到,才盗割几天,就遇到省里文物部门领导来检查,立即发现了。作为重大案件,成立专案组进行侦破。很快就破获了,原来是当地一流氓无赖缺钱花,割下一块去加工金戒指卖,人赃俱获,判了重刑。 <br> 鉴于丛山包安全条件差,后经国家文物局批示,永顺县文物管理所立即将铜柱搬到了王村码头上的“湘西民俗风光馆”内,妥善保护了起来。<br> 为了更好地保护溪州铜柱,向渊泉向县里建议,准备在王村专门修建一个铜柱馆,并于1979年在北京拜访沈从文先生时,请沈老题写了“溪州胜迹”,作为铜柱馆的匾牌。因为缺少资金,铜柱馆至今没有落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月31日于湖南古丈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罗依溪鱼汉子酒家</p> 附:溪州铜柱铭文<div> 天策上将军、江南诸道都统、楚王希范。<br></div> 天策府学士、江南诸道都统、掌书记、通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弘皋撰。<br> 粤以天福五年,岁在庚子,夏五月,楚王召天策府学士李弘皋,谓曰:“我烈祖昭灵王,汉建武十八年,平征侧于龙编,树铜柱于象浦。其铭曰:‘金人汗出,铁马蹄坚,子孙相连,九九百年。’是知吾祖宗之庆,胤绪绵元,则九九百年之运,昌于南夏者乎!今五溪初宁,群師内附。古者,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敢继前烈,为吾纪焉。”弘皋承教濡毫,载叙厥事:<br> 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上古以之要服,中古渐羁縻,洎師号精天(夫),相名姎氏。汉则宋均置吏,稍静溪山,唐则杨思兴师,遂开辰、锦。迩来豪右,时恣陆梁,去就在心,否臧由已。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非德教之所加,豈简书而可畏?亦无辜于大国,亦不虐于小民,多自生知,因而善处。无何,忽乘间隙,俄至动摇。我王每示含弘,尝加姑息,渐为边患,深入郊圻,剽掠耕桑,侵暴辰、澧,疆吏告逼,郡人失宁。非萌作孽之心,偶昧戢兵之法,焉知纵火,果至自焚。<br> 时晋天子,肇创丕基,倚注雄德,以文皇帝之徽号,继武穆王之令谟,册命我王开天策府。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眷言僻陋,可俟绥怀。而边鄙上言,各请效命。王乃以静江军指挥使刘勍,率诸部将,寸(付)以偏师,钲鼓之声,震动溪谷。彼乃弃州保险,结寨凭高,唯有鸟飞,谓无人到。而刘勍虔遵庙算,密运神机,跨壑披崖,临危下瞰。梯冲既合,水泉无汲引之门;樵采莫通,粮糗乏转输之路。固甘衿甲,豈暇投戈。彭师杲为父输诚,束身纳款。我王愍其通变,受降招携。崇侯感德以归周,孟获畏威而事蜀。王曰:“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不夺其财,不贪其土。前王典故,后代蓍龟。吾伐判怀柔,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就加检校太保。诸子将吏,咸复职员;锡赉有差,俾安其土。仍颁廪粟,大赈贫民,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溪之将佐,衔恩向化,请立柱以誓焉。 <br> 於戏,王者之师,贵谋贱战,兵不染锷,士无告劳。肃清五溪,震詟百越,底平疆理,保乂邦家。尔宜无扰耕桑,无焚庐舍,无害樵牧,无阻川涂,勿矜激濑飞湍,勿恃悬崖绝壁。荷君亲之厚施,我不征求;感天地之至仁,尔怀宁抚。苟违诫誓,是昧神祗;垂于子孙,庇尔族类。铁碑可立,敢忘贤哲之踪;铜柱堪铭,愿奉祖宗之德。弘皋仰遵王命,谨作颂焉。其词曰:<br> 昭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br> 我王铸柱庇黔黎,指画风雷开五溪。<br> 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br> 五溪之众不足凭,我师轻蹑如春水(冰)。<br> 溪人畏威仍感惠,纳质归明求立誓; <br> 誓山川兮告鬼神,保子孙兮千万春。 <br> 推诚奉节弘义功臣、天策府都尉、武安军节度副使、判内外诸司事、永州团练使、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使持节永州诸军事、行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马希广奉教监督铸造。<br> 天福五年正月十九日,溪州刺史彭士愁与五姓归明,众具件状,饮血求誓。楚王略其祠,镌于柱之一隅。<br> 右据状,溪州静边都,自古以来,代无违背。天福四年九月,蒙王庭发军收讨不顺之人。当都愿将本管诸团百姓军人,及父祖本分田场土产,归明王化。当州大乡、三亭两县,苦,无税课,归顺之后,请祗依旧额供输,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劫掠詃盗,逃走户人。凡是王庭差纲,收买溪货,并都幕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其五姓主首,州县职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惩。如别无罪名,请不降官军攻讨。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差发大军诛伐。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上对三十三王明神,下降宣祗为证者。<br> 王曰:“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租,自为供瞻;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 <br> 静边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彭士愁。<div>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开江都指挥使、知使防遏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允瑫。 <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静都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史、上柱国田弘祐。 <br> 武安军节度使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怀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佐。<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前溪州诸军事、守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倖晖。 <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砂井镇遏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椩。 <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前砂井镇遏使、三井都管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龚朗芝。<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充溪州副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守溪州三亭县令、兼衙使大夫、上柱国彭师俗。<br> 武安军节度史左押衙、充金涧里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胜。<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弘赟。<br> 武安军节度左押衙、左义胜。第三都部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前守富州别驾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杲。<br> 武安军节度讨击副使,左归义第三都都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彭师晃。 <br> 武安军节度衙前兵马使、前溪州左厢都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向宗彦。<br> 武安军节度同十将、前溪州左厢都虞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上柱国龚贵。<br> 前溪州大乡县令、将仕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彭允臻。 <br> 武安军同节度副使、摄溪州司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仙。<br> 武安军同节度副使、前摄大乡县令、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覃彦富。<br> 武安军节度摄押衙、充静寇都副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田思道。<br> 武安军节度副将、充溪州知后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朱彦蝺。 <br> 大晋天福五年,岁次庚子,七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已铸。八月甲午朔,九月壬寅镌。十二月任辰朔,二十日辛亥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