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说,走在南京,像在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他的《背影》创作于1925年,同样具有时代遗痕,且镌刻地如此深,影响了几代国人。百多年前,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胖子,蹒跚穿过浦口火车站铁道,两手撑着月台,两脚向上缩着,很努力攀上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诠释了父爱的特质,含蓄的、厚重的、渐行渐远的。</p> <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1914年正式运营,三年后见证了朱自清父子的别离深情,那个背影之后的107年,这座南京最有温情的火车站,再度成为心灵归宿,吸引着人们造访,找寻遗存,更感受变化。</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与家人由中山码头乘船北渡长江,造访浦口火车站旧址街区。向吉林大姨子家介绍车站,茫然,再补充一句:“朱自清散文《背影》发生地”,恍然。感叹文学的力量,这篇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散文,短短一千五百余字,却将具象化的文字代代相传,那个背影太过生动感人,记忆才会如此深刻。</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位中学校长,他们学校讲授《背影》,就在浦口火车站的老月台上,如此沉浸式课堂真叫人羡慕,这堂课,学生们一定学的最好,能记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数次前往浦口站旧址,美文牵引当然是一方面,关键这里有时光静止、岁月静好,让人宁静。年代感十足的地区,有说“陈旧”,有说“味道”,要我说:“陈酒新瓶,味更醇厚”。看得出,这片区域深厚的文化脉络,在更新中得以梳理继承,最大限度保护了固有建筑的肌理,比如站房、铁道、行李包裹提取处,还有大马路的部分房屋,精湛的修缮保护技艺,修旧如旧的效果,挺叫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扬子国投作为项目甲方,真正下了功夫、动了脑筋、用了真心,将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老枝新芽,生机焕发,难能可贵。周边同样精彩,北侧传统的浦口公园,南侧新建的扬子江滨江公园,又将浦口站旧址的魅力提升了格次。</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一路拍,感觉真不一样了。2018年3月,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闻着味儿过江而去》,那时对浦口站旧址的认知还停留在闲逛阶段,以及儿时的八十年代。闻闻“老味儿”,铁轨夕阳映着那道背影,大马路破旧建筑透着曾经霸气,浦口公园露天乒乓球台、当街剃头修面的挑子、修锅底打铝盆的白铁店,以及“轰隆”炸响的爆米花。</p> <p class="ql-block"> 再闻闻“香味儿”,慕名过江品尝一元三个的鸭油小烧饼,还有铁道北边一家破旧面条店几块钱的青菜鸡蛋面。如今,大马路沿线是彻底变了,变得“返老还童”。鸭油小烧饼据说有了门面,那对守着路边摊儿20多年的夫妻,颇具匠人精神,给我印象很深,如今浦口站旧址街区聚集人气,一定带来很大的买卖,希望他们不会为此所累。</p> <p class="ql-block"> 与大马路牌坊一街之隔的扬子江滨江公园是个好去处,逛完人文再去看看自然的,更觉不虚此行。行走在平坦宽阔的北岸大堤,东望长江大桥横跨两岸,高铁桥下穿行当真天堑变通途;南眺狮子山阅江楼秀丽挺拔,于错落高层建筑间更显生态魅力;</p> <p class="ql-block"> 西侧原生态的潜洲水域是江豚聚居区,姜盟告诉我,江豚每早成群结队由潜洲出发捕食,游到长江大桥水域折返回来。这段也是扬子江滨江公园的核心岸线,我曾不止一次在南岸看见“微笑天使”嘻戏、捕食,真是无与伦比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出公园,遇到红马甲的扬子国投“小水滴”志愿者,攀谈得知是集团组织、自愿报名参加春节期间的志愿服务,还主动热情帮忙拍了全家福,以“浦口站旧址”为背景。能感到她的自豪和满足,这该是志愿服务利他与利己最生动的体现,我真为她高兴,也切身感受了扬子国投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创作一百周年,是否搞些纪念活动呢?真是真是期待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