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

一切安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25.1.31读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每一座城,都有着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她们曾深深打动过我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其美丽回响甚至绵延至今。以这种方式,“美人”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成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惠雯 一九七八年生,祖籍河南。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现居美国波士顿。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两次相遇》《在南方》《飞鸟和池鱼》《在北方》《蓝色时代》等。曾获新加坡金笔奖、《人民文学》新人奖、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曹雪芹华语文学奖大奖、《当代》年度短篇小说奖、花地文学榜年度短篇小说奖等多个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惠雯以她独特的视角,从三个生于县城的美人何丽、丽娜与红霞的传奇故事,探讨了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以及她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与追求自我。每位女性都是美的象征,但她们不懈努力寻求个人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丽的故事引人深思。作为一个从小在小城拥有惊人美貌的女孩,她仿佛拥有了一切优越条件,却依然未能逃脱命运的束缚。泪水与希望交织在她的经历中,她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最终却充满无奈;这是许多生活在当前社会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的美貌成为了光环,也是一种负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过于单一的期望与评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丽娜则体现了另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她虽然经历了两次爱情的失败,却选择不随波逐流,孤独终老,与外界的流言蜚语抗衡。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丽娜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不再被传统婚姻或爱情束缚,转而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的勇气也许能成为当代女权运动的一面旗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霞的故事更具有戏剧性。她象征着那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追寻自由的女性,勇敢地放弃安稳的工作,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尽管最终的结果不如人意,但她的选择完全基于对未来的渴望与坚定,而非外界的期待。这种不屈的精神,是诉说无数女性心声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品中的美,远非简单的外表。张惠雯在文字中提到“真正的美人身上是有光的”,这道光源自于她们内心对自我的认知与对人生的追求,超越了外貌所带来的短暂迷恋。美貌如同蜃楼,但光芒却能穿透重重迷雾,带领她们找到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女性之美不是一种外在的资本,而是内心力量的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美的不只是风物,还有人。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年少时候,我还不懂得发现心灵和思想的美,但对于直观的美却是敏感的,那样的美震动、感染过我。因此,几个丽人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美人》"三故事"里,我充分动用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去还原当时的故乡风貌,复活在我记忆里留下过较深印象的故乡人物。写作的过程仿佛是一个漫长的追忆、缅怀过程。写完以后,我才感觉人生最初十几年的记忆、对那里的某种感情得到了安放。它就像一首长长的抒情诗,写给故乡,写给时代里流散的小城故事,写给那些湮没于岁月的美丽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