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炎帝陵

大江

炎帝,中华民族的神圣传说与伟大始祖。<br>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号神农氏。<br>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相传炎帝为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还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其部落是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无可比拟的伟大贡献。<br> 传说炎帝部落之后与黄帝部落结盟,故而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br>  那么炎帝的安息地究竟在何处呢?<br>  现今全国共有四处炎帝陵,分别是陕西宝鸡市炎帝陵,山西高平市炎帝陵,河南商丘市炎帝陵与湖南炎陵县炎帝陵,究其谁为正宗,至今难以定论。<br>  上午我们从广东丹霞山出发,沿高速驱车200余公里,一路通畅,二个多小时后便安抵湖南炎帝陵。 <p class="ql-block">  湖南炎帝陵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据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至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被人认为就是现今鹿原陂。自汉代开始,人们便在此奉祀炎帝,建造了炎帝庙。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是历尽沧桑,屡毁屡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那场令人匪夷所思的所谓“文革”期间,炎帝陵陵殿及其附属建筑皆被捣毁,除陵墓外,全部被夷为平地。直至1986年再次重修,至1988年10月竣工完成。</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一个巨大的广场展现在我们面前,被称为“华夏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一侧顶端是一幅展示炎帝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长卷,被誉为“中华第一照壁”。照壁正前方中央立有一方中华传统印章雕塑,上刻“华夏一统”四个大字,意为“国家统一,中华复兴”。</p> 照壁的对面是百姓祈福广场,100块百家姓书法卧石镶嵌其中,寓意“福”到百姓家。<br>  穿过百姓祈福广场便是一条直达神农大殿的长长陵道,为炎帝陵的中轴线,亦称为华夏轴。陵道入口两侧矗立着两座汉唐风格的阙门,过阙门,沿着陵道前行至山脚,顺山坡拾阶而上,穿过朝觐广场便是坐落在中轴线东侧的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于2002年建成,为清式仿古建筑,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与两个四方亭组成,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大殿外廊矗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青石柱,从青石柱旁抬头仰视,每一条蟠龙皆栩栩如生。大殿正中上方高悬着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所题写的“神农大殿”匾额。 大殿中央供奉着由红色花岗岩雕琢炎帝祀像。祀像高9.7米,慈眉善目,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象征着炎帝为中国农业的鼻祖。雕像两旁立有对联石柱,“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 从神农大殿背面沿着一条小道前行不远,便是红墙黄瓦的拱形午门。当日午门紧闭,我们从侧面小门进入陵殿,一块由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立于午门正中,石碑前嵌盘龙龙陛。 午门后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亭子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意为盛世逢年,天下太平。 穿过行礼亭便是陵殿,又称“炎帝神农祖庙”。大殿门额高悬陈云同志八十三岁时所题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花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龛,龛内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书”齐天鼻祖“。炎帝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镌刻着“名垂宇宙,恩泽神州”。 陵殿之后为墓碑亭,亭内正中树有一块汉白玉墓碑,碑上镌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亭后便为高大的炎帝墓冢,冢丘上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郁郁。 千百年来,每年官方与民间都会举行多样的炎帝陵祭祀大典与告祭活动,在缅怀炎帝丰功伟德的同时,祈求炎帝的赐福。作为中华文化的悠久传承,对炎帝的祭祀与缅怀必将辈辈相传,永续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