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晚的年味更浓

有话直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吉祥的美好期盼,而春晚,作为春节期间的一道独特文化大餐,自1983年开办以来,它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记录着社会的发展,更是无数家庭除夕夜不可或缺的陪伴。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幸福。这一刻,春晚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天南海北的中华儿女紧紧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然而,近年来老百姓对春晚的评价却直线下滑,这无疑给春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2025年央视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本应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却让人大失所望。或许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又或许是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未能找到完美的平衡,这届春晚未能达到观众心中的预期。尽管场面更宏大了,灯光更绚丽了,演职人员更多了,也融入了科技元素,应用了创新技术,但整场晚会能让人痛快淋漓、兴奋不已、心悦诚服的节目几乎没有,反倒更多的是对相声、小品、魔术等人们最期待节目的吐槽,批评相声“常客”吃老本,包袱陈旧,表演缺乏感染力;强行煽情、套路化创作以及非专业演员的跨界表演也让部分小品备受诟病;魔术没能展示魔幻艺术,基本上就是数学的排列组合;等等。</p> <p class="ql-block">  确实,春晚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对春晚的满意度逐渐降低。一方面,是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春晚的节目质量和创新程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春晚在节目策划、内容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观众的观赏体验不佳。那么,如何让春晚重新焕发生机,回归那曾经浓郁的年味呢?答案或许在于不断创新与合理传承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春晚需要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更加逼真的特效、更加多元的舞台呈现方式,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全新的冲击。同时,在节目内容上也要大胆创新,挖掘新颖的主题和题材,反映当下社会的新变化、新风貌。</p><p class="ql-block"> 但创新并非一味地求新求异,更不能过猛过快。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春晚不能忽视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毕竟,春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办,必须贴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心声。那些经典的艺术形式,如相声、小品、戏曲等,依然是观众心中的挚爱。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记忆,应当在春晚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同时,大众认可的顶尖艺术家的引领作用也不可忽视。他们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能够为春晚增添厚重感和权威性。他们的参与不仅能够保证节目质量,还能传承艺术精神,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融入新生力量。年轻人充满朝气和创造力,他们的加入能够为春晚带来新的活力和视角。但对于新生力量的培养和融入,也需要循序渐进,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逐渐成熟,为春晚的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外,春晚的节目编排也需要更加精心。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在节目类型上,要保持多样性和均衡性,既有热闹欢快的歌舞,也有引人深思的小品;既有传统的艺术展示,也有现代的时尚元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总之,让春晚从“众口难调”走向 “全民共情”并非易事,但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春晚能够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以老百姓的“喜闻乐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顶尖艺术家的引领作用,合理融入新生力量,精心编排节目,相信春晚一定能够重新找回那失落的年味,再次成为春节期间最受期待的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让我们共同期待春晚的华丽转身,期待它再次点燃我们心中那团对春节的热情之火,让年味在春晚的舞台上浓郁绽放,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春晚的陪伴下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充满年味的除夕夜,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传承延续,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