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中国传统节日)

老陈羊子

<p class="ql-block">早早起来,开门一看,下雪了。</p><p class="ql-block">车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看雪势小了些,我先用刷子小心拂去车上的积雪,又到大门外看看路况,应该不影响正常回家上坟。</p><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正月初三上坟。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初一就带我去栗树底(dia)给南院爷先上坟,然后初三再去我们四方地坟地上坟。我们长大后也坚持了许多年,再后来父亲过世后就逐渐变成都在正月初三这天了。</p><p class="ql-block">疫情防控期间和去年,因故未能回去,所以今年我是必须要回去的。</p><p class="ql-block">今天气温下降了好几度,比昨天冷了许多。又看了看天气预报说九点以后还有雾霾,于是有所犹豫不决。“路上有冰不好走,去几处坟地也泥流咔嚓哩”。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又无奈看了看纷纷扬扬的飘雪,“不回了,清明再回去!”故去的亲人应会知道我不算优良的驾驶技术,允许我又一次缺席。</p><p class="ql-block">雪已止,雾未至;路途不远的老家,我亦未至。我坐在火炉旁,看着李主人忙忙碌碌,准备着中午的饭食,迎接路途更远却不畏艰辛回家上坟、顺带拐这里看望老母亲的一家人。 </p><p class="ql-block">堂弟陈奇从湖北回来过年,本来设想着今天一定要见面聊聊,也只能再延误几天了。</p> <p class="ql-block">车上又被积雪覆盖了一层白被,地面上的积雪已经开始融化。</p><p class="ql-block">刚刚得到消息:红田一家人已经回到他们老家——老北坡。今天中午吃饭大约要晚了点!</p><p class="ql-block">(以下是百度“正月初三”的部分词条内容:)</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口”“赤狗日”,依据地区风俗不同又被叫做“猪日”、“赤口日”、“老鼠娶亲日”,是中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三天,亦是正月第三天,正月最早源自春秋时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有不拜年、贴赤口、烧门神纸、禁食米饭、晚起早睡等大大小小的民俗习惯。正月初三的习俗和由来各具特色,其中较为人知的是“赤狗日”的传说,认为赤狗是灾祸的象征,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初三遇到了会不吉利,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因而这一天很多人选择留在家中不出门避免外出,以防不吉。为了破解“赤口”带来的不吉利,还会“贴赤口”求吉祥。</p><p class="ql-block">另一个与此节日相关的传说是“老鼠娶亲日”,据传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民间认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希望来年是个丰收年。</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三天则为正月初三。</p><p class="ql-block">2025年起正月初三成为法定假日,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p> <p class="ql-block">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安睡迟起</p><p class="ql-block">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p> <p class="ql-block">烧门神纸</p><p class="ql-block">旧时初三日要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不过现在,这个习俗渐渐被人们所淡忘。</p> <p class="ql-block">吃合子</p><p class="ql-block">民间有俗语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很明显,初三有吃合子的习俗,在这里合子含有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馅,以韭菜+鸡蛋、茴香+猪肉、韭菜+猪肉的组合最为常见和最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地方民俗</p><p class="ql-block">滇东北、滇南:花山节花山节,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又被叫做“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p><p class="ql-block">太原古交山区:祭祖、送神初三上午,山区全族要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p><p class="ql-block">甘肃:送灶神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p><p class="ql-block">浙江:迎灶神、开井在嘉兴、湖州,初三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的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p><p class="ql-block">闽南:不宜串门</p><p class="ql-block">闽南的大年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初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p><p class="ql-block">西北:剪剪纸贴窗花在一些西北农村地区,大年初三家家户户要剪剪纸贴窗花。</p> <p class="ql-block">节日传说 老鼠娶亲</p><p class="ql-block">老鼠娶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据传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因此也衍生出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动画片。</p> <p class="ql-block">小年朝</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清代文学家顾禄在《清嘉录·小年朝》中记述“小年朝”习俗说:“(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所谓“岁朝”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非常重视,称之为“小年朝”。</p> <p class="ql-block">天庆节</p><p class="ql-block">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某年正月初三,皇宫左承天门南角的兽檐上,突然出现了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上面还写着许多歪歪扭扭的蝌蚪文。真宗听说后马上召集百官,到朝元殿打开黄帛,经专人翻译,发现帛上的文字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大喜过望,不仅改年号为大中祥符,还把正月初三设为“天庆节”,大赦天下、酬谢天恩。为了节日的贯彻,真宗在这一天赐宴并馈送朝臣节物,特许全国官员放假五日,并下诏全国各地设置天庆观,以便于天庆节的建醮集会。</p><p class="ql-block">2025.1.31.上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