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又过完了。虽然假期还有几天,但过年气氛的顶点经已然过去。这些年来,每逢春节,总有人感叹“年味淡了”,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先说春晚,曾经是每个家庭除夕夜的最大期盼。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曾高达90%以上,几乎家家户户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如今,几乎没有人会有兴趣把春晚从头至尾看完,甚至很多人连一眼都不愿多看。舞台越来越华丽,灯光越来越炫目,但节目内容却越来越不接地气。语言类节目演员们个个油嘴滑舌、古灵精怪,可包袱却怎么抖都不叫响;歌曲类节目,缺乏直击心灵的词曲创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再难有一首让人过耳不忘的旋律;</span>只剩舞蹈类节目中规中矩,但也难以引发那种轰动效应。春晚再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春晚的舞台本应面向全国老百姓,或许应该更多地交给普通大众,让专业演员和普通大众共同参与。如今,手机和网络平台如此发达,群众喜闻乐见且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如何让这些优秀作品和表演者登上春晚的舞台,或许是当下文艺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过去,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为家庭成员添置一套新衣服。那时候,可供选择的面料有限,高档一点的毛呢料子,或是普通的棉布,色彩也相对单一。男人多穿黑、蓝、灰,女人则可以选择一些花布。衣服需要量身定做,量尺、裁剪、缝纫,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找个好的裁缝,甚至要提前预约很久,才能在年前拿到心心念念的新衣服。这种期盼的感觉,就像用胶卷拍一张照片,需要等待好多天才能看到成品,令人充满期待。那时候过完年三十对大年初一是有极大期待的,就是因为有新衣服穿了。而如今,衣服的种类繁多,品牌无数,新衣服唾手可得,反倒失去了那种期待感。新衣服可以随时买,自然也就少了过年穿新衣的那种珍惜和欢喜。</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聚餐,一大家子人要为准备这顿饭忙上几天时间,平时难以吃到的美食在这一天尽量搬上桌,家人团聚的氛围也让年夜饭充满了温馨和期待。而如今,平日里山珍海味、大鱼大肉早已司空见惯,年夜饭的吸引力自然下降。过年只不过比平时多做几道菜,或是干脆让饭店包办年夜餐桌。缺了全家老少共同上阵的乐趣,少了一家老小齐动手的其乐融融,少了那些慢慢堆集的幸福感,年夜饭就缺少了一些情感上的发酵。</p><p class="ql-block"> 一些传统文化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尤其在北方,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我的家乡东北,记忆里那时侯农村进入腊月村里就组织排练高跷,<span style="font-size:18px;">锣鼓家伙一响,平</span>日里熟悉的三叔二大爷、婶子大妈突然变身,像换了一个人,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跷扭的热烈火辣,把平日所有的烦恼拋到九宵云外</span>。再在脸上画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浓墨重彩</span>,穿上华丽的戏装,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在全村里弥漫。不由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心里痒痒,回家自己动手做高跷,学踩跷,跟在大人们后面走街串巷。等到大年初一我们就去大队村部的广场上一起看大秧歌,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如痴如醉的看一上午。有时邻村两个高跷队遇到一块儿,还要斗斗跷,各队派出高手自展示自己的绝活,有点儿武林争霸的味道,看着那真叫一个过瘾。富裕的村子在正月还会请来剧团演上几天,不管是二人转,还是京剧、评剧,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过去农村有句俗话叫“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如今,过去以村为单位的自发组织的高跷队早已消失,全县只剩几只队伍,偶尔做些商业演出。传统的地方戏演出更是难觅踪影。这些曾经充满年味儿的活动,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回味。</p><p class="ql-block"> 以前孩子们过年,家长们会提前好几个月就着手准备新衣服,也许做好的衣服放柜子里放上好久,才能等到过年穿上。放鞭炮也只能买一两挂小鞭,那时二百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奢侈的,绝对不敢一下子放了,而是拆开一个一个的放。至于烟花,好像只有转碟和窜天猴,闪光雷和魔术弹都是后来的事。而今,烟<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对更小的孩子或许还有些吸引力,但与从前孩子们对鞭炮的热情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更多的假期对</span>年轻人也许意味着有更多时间与伙伴们打游戏或小范围聚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今,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除了拿红包,似乎再没有什么能吊起他们的胃口了。</span>传统的家族大聚会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有些孩子甚至会找借口推脱。</p><p class="ql-block"> 倒是农村的大集和城市的露天早市还保留着一些年味儿。每逢春节,这些地方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带有乡土气息的商品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气氛。不过,赶集的人群中,五十岁以上的人占大多数,年轻人寥寥无几。大集再也见不到传统年画。想想小时候过年家中要把墙贴上新报纸,还要糊新棚纸,炕上再换上一张崭新的苇席,屋里屋外焕然一新,年画再登场,贴完画,大红大绿的满屋子都透着喜气。想想过去的觉得苦日子现在回味起来竟满是甜蜜。如今再也找不回那个感觉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年味确实淡了。时代的发展让往日的年味再也回不来了。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已走到了当下,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过着各自的生活,一年又一年。或许,年味的淡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们依然可以让一些传统习俗焕发生机,同时创造新的过年方式,让春节依然充满魅力和乐趣。无论是传统的年夜饭,还是现代的家庭旅行,重要的是家人团聚的温馨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希望未来的春节,虽然形式可能不同,但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年味儿和家的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