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文化专栏(五):志书“飘香” 赣州市于都县新陂乡《移陂村志》今日(正月初三)上午隆重发行

丁国兴05

志书飘香(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新春伊始,志书飘香。</b></p><p class="ql-block">赣州市于都县新陂乡移陂村委会,今日上午在村部举行隆重的《移陂村志》发行仪式,给蛇年的春节,给“希望”的田野,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息。</p><p class="ql-block">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夜渡“于都河”,紧靠于都河仅七点五公里的新陂乡移陂村民,和当年苏维埃时期一样,继续保持着崇高的革命情节,创造了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于都110万人口,9个镇14个乡,357个行政村。于都县乡乡有《乡志》,但《村志》,据于都县县志办主任丁良跃提供的数据,含现在发行的《移陂村志》,仅三个村有。</p><p class="ql-block">可见,于都《村志》现正处于凤毛麟角,就目前全国而言,情况也差不多。而移陂村书记丁玉才,能率领村委会一班人,以博大的胸怀,引进李磊等外村人才,创作村志,确实卓有远见。</p><p class="ql-block">‌村志是地方志的一种,专门记录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历史变迁、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村志作为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存史、资治、育人的功能,是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方面状况的资料性著述。‌</p><p class="ql-block">村志,其实也是当地氏族族谱充分的补充来源,移陂人口虽有多姓人员组成,但丁氏据多,移陂的丁姓迁徙祖,当年选择这块风水宝地生息,足以证明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在《移陂村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丁氏家族与其他友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为建设美好的共同家园,为保护美好的一方水土,而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移陂村志》的作用是巨大的,她让当代人了解了移陂村的过去历史,更让当代人看到了移陂村的美好未来和美好前景,更加增添了建设美好家乡的雄心壮志。</p> 志书飘香(二) 志书飘香(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移陂村志•序一》</b></p><p class="ql-block"><b> 留住"乡貌、乡情、乡愁"</b></p><p class="ql-block"> ——读《移陂村志》有感"</p><p class="ql-block">李磊老师的"传承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结,使我在书本上与这位于都杰出的乡土作家两次相遇。2023年出版的《梓山红》,李老师主编。梓山,岳父从这里参加红军,在这里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李老师的邀稿,使我有幸与他相识。移陂是我老家的邻村,《移陂村志》,李老师又是责任编纂,说故乡的事、讲故乡的人,更是倍感亲切。李老师知道后,又再次向我邀稿。</p><p class="ql-block">李老师说,"很希望您能写篇序,谈谈对写村志的一些看法,不要唱赞歌,主要谈写村志的重要性和怎样写好村志,您的序将对今后于都村志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李老师,胸怀博大,思路开阔,写《移陂村志》,却想到了以后于都全县各村志的编著,站得高看得远。立意也不简单,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为他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精神所感动,只好"遵命"。</p><p class="ql-block">《移陂村志》,在现在没有更多的可供参考的资料情况下,李老师写出了移陂人民的"乡貌、乡情、乡愁",实际上已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村志的好"范本"。让我们看一组数据,"从1985年到2001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村落的个数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940617个锐减到709257个。仅2001年一年,中国那些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减少了25458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个。许多村落连名称都没有留下来。经过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所以,编写村志,刻不容缓,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如何编写《村志》,记住这历史的变迁,过去没有去更多的思考,近些年,接触了一些赠送的村志的文本,觉得"乡貌、乡情、乡愁",是村志组成的"三要素",写好了"乡貌、乡情、乡愁",就是写好了一本《村志》。</p><p class="ql-block">"乡貌"即指村庄的基本面貌。</p><p class="ql-block">在《移陂村志》中,责任编纂李磊老师,用图文并茂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代媒体表现技巧,客观、形象、立体地表现了移陂村的乡貌。千百年来的农耕时代,村庄的乡貌,变化微乎其微,但现代的大开发,使得村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村志,作为反映社会最基层单位﹣﹣农村村庄的一种历史并不长的记述文体,记叙农村村庄的乡貌,是村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乡貌包括村庄山林的分布,道路、河流、桥梁、屋场、祠庙的布局。这些,在村志中都应该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个记载,有条件的话,应该追朔到,有人在这个村庄生活始。村庄的历史有长有短,历史千变万化,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去收集、整理史料,这是一</p> <p class="ql-block">个冗长的、细致的而又繁琐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乡貌,我们可以去挖掘其特色、特点,并在村志中加以突出,以说明先民在这里安居乐业的背景,以证明先民在这里开天辟地的聪明与才智,以激发村民爱村的热情,让"谁不说家乡好"而真正出自内心肺腑。</p><p class="ql-block">李老师在《移陂村志》乡貌的挖掘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许多有关乡貌的描写,读者看后,心旷神怡。"移陂村林木茂密、环境清幽、恰似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来到这里顿觉神清气爽,疲烦顿消……",使读者感到,移陂村,十人九慕。</p><p class="ql-block">"乡情",是村志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村志》做为其他志书的基本补充,决定了"乡情"在村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情"主要是写人的,写村庄这个"小社会"的。"乡情"要写出,这个村庄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化,特别是解放前后村民的变化。"山乡巨变",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翻身解放,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村民走向小康的美好生话。</p><p class="ql-block">李老师编纂的《移陂村志》,在这方面,内容的收集,比较详尽、丰富,用了大量的数据、表格,来充分论述这个问题。不空洞、不浮泛。从人民的生活、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卫生诸多方面,充分描写、展示了移陂村的"乡情"。"新农村建设""三送""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无一项与村民"乡情"无关。</p><p class="ql-block">在细化移陂村"乡情"方面,特别是《村志》"发展前景"的一节设计,我觉得较为新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地位、认识较为清醒,思路清晰,让村民不仅看到了现在,更加看到了美好的将来,更加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使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了,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只有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奔前方,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p><p class="ql-block">余光中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曾几何时,《乡愁》打动了亿万读者,使人们久久不能释怀。移陂村当年去台的"大陆在那头"的"乡愁"思念者,虽已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而改善,但移陂村村民新的"乡愁",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移陂村志》的"乡愁",我觉得李老师也写得非常好。"乡愁"写好了,增加了村志的可读性,便会使村志的读者猛增,增加阅读量,吸引更多的怀乡读者,扩大村志的宣传效果,达到编著者的"初心"目的。我们现在讲的"乡愁",更多的是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历史上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事"与"物"的一种思念思恋,不单单是离乡背井。李老师在村志中,对于很多会引起"乡愁"的描写都很生动,如"弹棉、补缸、染布、篦匠,"这些过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与物,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远远地离开人们的视线,但在人们的心怀中,却永远不能释怀,这些事和物,现在在村志中重现。就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村志中关于传统节气的描写,也紧紧地连接着浓浓的"乡愁"。清明、端午、七月半、</p> <p class="ql-block">冬至、春节。"世上有三难,推袭(磨)、踏碓、掘牛栏."一句歇后语,也掀起了读者和现代村民心中的"乡愁"波澜。</p><p class="ql-block">移陂村各个历史时期,迁至外乡外县外省的乡民不少,这些"乡愁"描写,就象一座无形的"连心桥",把他们的"心"紧紧地和移陂村联系在一起。于都县《乡志》乡乡有,《村志》却不多,《移陂村志》开了一好头。温文尔雅的村委书记丁玉才,招贤纳士,引进人才;于都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丁良跃,亲自担任《移陂村志》编辑指导;再加上责任编纂、热心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杰出作家李磊老师,《移陂村志》单花独秀,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限于篇幅,李磊老师嘱托的任务,也只好"打住"。"感想"并不全面,如何写好村志?也只是一孔之见,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 丁国兴</p><p class="ql-block">写于全国文明校园赣南师范大学黄金校区天伦山寓所</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22日</p><p class="ql-block">丁国兴,原籍于都县新陂乡人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茅盾研究学会,江西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后曾任赣州外商独资企业﹣﹣赣州豪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p> 志书飘香(四) <p class="ql-block"><b> 乡貌</b></p> <p class="ql-block"><b> “乡愁”</b></p> <p class="ql-block"><b>(以上现场照片均由丁旭华、丁克明提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