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今天是出国第8天。早上7:00,我离开住了一晚的巴统Best Western Premier Batumi酒店,准备到两三百米外的海滩走走。四周酒店林立,一家酒店前有一个小池塘,一群鸭子静悄悄地从眼前游过 <p class="ql-block">天还下着蒙蒙雨,我们计划8点离开酒店。这次巴统将近一天的行程,基本在雨中度过,有些遗憾。但外出旅游很大程度要看运气,像看风景要有好天气,看建筑别赶上维修。此时的海边刮着四级风,波涛汹涌,云层特别厚。海滩上基本看不到沙子,岸边都是小石子</p> <p class="ql-block">海滩后面高楼林立,大部分是酒店。蓝色的这几栋楼还没竣工,作为度假胜地的巴统看样子还会有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从海滩回到酒店,早餐后收拾行李退房,准备出发。旅行车刚停在酒店门口,一条金毛犬就颠颠跑来,蹲在车外,这是想找我们要食物啊。我扔了几块饼干,狗狗居然看都不看。我们感慨酒店附近的流浪狗很挑食,这是想要肉吃吧?</p> <p class="ql-block">团里几位姐怕狗,导游依依跑过来抚摸着金毛给她们打掩护。狗狗不闹不叫,眼睛死死盯住车里,可我们谁也没带肉食。眼瞅着旅行车要开了,金毛不得已只好把饼干吃了</p> 早8:06,我们离开酒店前往第一个景点-博尔若米-哈拉加乌利国家公园(Borjomi-Kharagauli National Park),路程210多公里。大约9:15,右侧开过来一列双层动车,只有四节,头尾都绘有格鲁吉亚国旗,红白相间看着很漂亮。司机小哥为让我们拍摄方便,特意与动车等速。我看了一下,这火车时速才80公里。依依介绍:这是从第比利斯驶往巴统的动车,全程400多公里要开5小时5分钟,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实在太慢了 10:35,在行驶2.5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处服务区小憩。右边有一座超市,超市外的停车场,一辆被鲜花装饰的轿车吸引了我的目光 <p class="ql-block">我们刚下车,一只流浪狗就颠颠跑过来。本来跑的很正常,可快到车前,它忽然一瘸一拐起来,这是卖惨吗?依依下车和它打招呼,它立马躺倒,肚皮朝天,前腿还缩着,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把大家都逗乐了。小狗要点儿吃的真是不易,各种招数都使足了。狗狗耳朵上的红牌,说明它有一定的攻击性比如爱护食,于是付领队几次喊“红的红的”,提醒大家注意安全</p> 各种鲜花将轿车包裹起来,色彩缤纷,这是婚车吗?我在想。一只狗狗卷缩在车前的草坪上,酣然入睡 我们继续赶路,前面是一大段山路。11:30,右手边出现一个写着中文标语的工地。我看到混凝土料仓上写着“中国建筑”四个大字。依依说,格鲁吉亚这边很多公路、隧道都是中国公司修建的,至于说是总包还是分包她就不清楚了。几天来,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中国建筑公司的工地,其他还有中国水电等 因为路途较远,我们就在沿途一家预约好的餐厅吃午餐 餐厅提供的矿泉水上写着“BORJOMI 1890”,BORJOMI是我们即将参观的景区,1890代表最早出产矿泉水的时间,距今134年了 <p class="ql-block">就在上车前,一位团友捡起几颗掉在地上的西梅。此时马上就有人说,为何不直接摘西梅呢?依依说过,这边人热情好客不会管的。于是同行的大哥倚着墙开始摘树上的西梅,我在他背后支撑着他</p> <p class="ql-block">大约13:35,经过上午的长途跋涉,我们到达今天第一个景点-位于博尔若米小镇的哈拉加乌利国家公园。博尔若米是格鲁吉亚中南部的度假胜地,海拔820米,2009年人口13600,著名的哈拉加乌利国家公园就在此处。这里生态完好,风景如画。博尔若米拥有自己的矿泉水品牌,行销世界,据说与依云齐名,在京东上有卖的。路边的这辆小越野车,可以载客到各处风景点游览</p> 这里自然环境良好,景色宜人,沙俄皇室在这里修建行宫度假,很多贵族也跟着来到这里效仿修建独具特色的各种度假山庄,久而久之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度假胜地。进公园的路边有一条小溪,小溪旁建的这座皇冠假日酒店外观充满卡通元素,五颜六色很与众不同 路两边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铺,商品有皮帽子、葡萄酒、围巾、冰箱贴等,还有卖鲜榨石榴汁的 公园很大,依依给大家40分钟时间参观。博尔若米峡谷中最大的一处泉眼就是叶卡特林斯基泉(Ekaterininsky Spring),这是以19世纪中沙俄在格鲁吉亚总督的二女儿的名字命名的。1841年,就是她因患胃病,经人推荐来到博尔若米,用这个泉眼的水治疗,然后痊愈,从此博尔若米名扬全沙俄 <p class="ql-block">当时就有人为这泉眼盖了木亭子,如今这亭子早已换成金属支架。矿泉水水龙头仍然常年不关,供游人免费品尝矿泉水。一位老人准备了一次性杯子给游客接水。我要了一杯开始品尝。水温温热大概有20度左右,一股很浓的腐蛋味儿还有些咸,和我在捷克卡罗维发利接的矿泉水味道差不多,但那边儿的矿泉水水温超过40度,比这里高很多</p> 右手边的小溪水流很急,流动的水声传的很远,为原生态的公园增色不少。公园里绿树参天,环境优美,但可圈可点的景点几乎没有,很像国内的郊野公园 小溪上面有座连心桥,桥不宽也不长,桥一端的拱门上有鲜花装饰 桥两端的护栏上连心锁,锁上贴着红心,红心和锁都是一样的。桥下面有两位老哥正在垂钓,他们讨论的很热烈,只是我听不懂 路边有流着泉水的水管,想到刚才那股硫化氢味儿,我就不尝了 公园内的一处三股瀑布和普罗米修斯像,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被锁在高加索山,所以他在格鲁吉亚很有名 这家公园虽说不免费,但使用卫生间还要另外付1拉里,即不到3元人民币。有趣的是,这小小卫生间居然装了投币闸机!管理员显然不高兴我拍照,冲我大喊大叫,我落荒而逃! 14:30,我们离开哈拉加乌利国家公园前往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边境城市阿哈尔齐赫。阿哈尔齐赫位于该国东南部,毗邻亚美尼亚边境,由萨姆茨赫-扎瓦赫季州负责管辖,海拔高度约1000米,2009年人口19200,阿哈尔齐赫在格鲁吉亚语的意思为“新城堡”。<div>9-10世纪,阿哈尔齐赫作为萨姆茨赫公国的中心逐渐崛起。在12-13世纪格鲁吉亚“黄金时代”,因地处贸易路线而繁荣,基督教文化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西征,萨姆茨赫公国脱离格鲁吉亚王国,建立萨姆茨赫-萨巴戈塔西公国,阿哈尔齐赫成为其首都。16世纪初,公国在奥斯曼军事压力下逐渐依附于奥斯曼帝国。1578年,奥斯曼帝国正式控制阿哈尔齐赫,将其更名为“Ahıska”,并设立阿哈尔齐赫帕夏辖区。奥斯曼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城市发展为多民族和多宗教混居地区,也是奥斯曼与波斯萨法维王朝、俄罗斯帝国争夺高加索的前沿阵地。1828-1829年俄土战争,俄罗斯帝国击败奥斯曼,通过《阿德里安堡条约》获得阿哈尔齐赫及周边地区,并将其纳入第比利斯省。大量穆斯林居民迁移至奥斯曼境内,东正教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迁入。1921年,格鲁吉亚建立苏维埃政权,阿哈尔齐赫成为地方行政中心。苏联时期修复了部分历史遗迹,宗教活动受到限制。1991年后,格鲁吉亚独立,阿哈尔齐赫成为萨姆茨赫-贾瓦赫季大区首府。</div> 大约16:00,我们到达阿哈尔齐赫Lomsia hotel,Lomsia格鲁吉亚语意为“狮子”。尽管外面下着小雨,我在放下行李后,还是打着伞出门去了1.2公里外的阿哈尔齐赫地标建筑拉巴提城堡。拉巴提城堡在山坡上,但坡度不大,走上去不觉得吃力。尽管不太影响参观城堡,但拍照不太出效果,我和同行的于老师简单拍了几张后就下山吃晚餐了。<div>今天刚好是中秋节,尽管比国内晚4小时,但大家还是要庆祝一下。晚餐选在一家格鲁吉亚风味餐厅,菜品丰盛,还有当地产的葡萄酒</div> 包菜卷肉馅我还是第一次吃,味道挺好的 导游依依过来给大家敬酒,13人一起高呼“高玛酒斯”(格鲁吉亚语“干杯”),气氛热烈 晚餐后我们步行回酒店。路边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自行车,小朋友哭的很伤心啊 拉巴提城堡下面的一个环岛,岛中央为乔治五世国王塑像。乔治五世以1314年至1346年的统治闻名,这一时期他被誉为“辉煌的乔治”(George V the Brilliant)。他成功驱逐蒙古势力,统一东西格鲁吉亚,并恢复了王国的繁荣与独立。 前面有一座小跨河桥。一位老人扛着孙女乐呵呵地走来,他老伴儿推着一个小孙子跟在后面,好温馨的画面 走过小桥,我发现了一处不错的机位。地面车水马龙,山上一座教堂被云雾环绕。宁静与喧闹,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 雨早已停,我回首望去,矗立在山坡上的拉巴提城堡十分壮观,在晚霞映衬下美轮美奂,犹如仙境 2024年9月18日早6:15,我离开酒店,再次去拉巴提城堡参观。天气不错,风不大,很适合拍照和观景。Amaghleba教堂前的塔玛拉女王坐像。<div>塔玛拉女王(1160年5月14日-1213年1月18日)是巴格拉季昂王朝成员,是格鲁吉亚第一位女性统治者,在1184年至1213年期间统治格鲁吉亚。在位期间,她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在高加索地区积极扩张,极大地拓展了格鲁吉亚的领土范围。成功抵御了穆斯林军队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她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通过加强贸易合作,使格鲁吉亚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她重视农业和手工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div> 在昨晚拍摄晚霞的位置再次拍摄拉巴提城堡。在蓝调背景下的城堡,又呈现出另一番美景 我经过乔治五世国王塑像,左转经过一座铁路桥往山上走。清晨的街道宁静安详,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路灯照亮我前进的路 从酒店大约走了20分钟,前面就是拉巴提城堡。拉巴提城堡(Rabati Castle)是格鲁吉亚南部最壮观的古堡之一,这座城堡融合了格鲁吉亚、伊斯兰和欧洲建筑风格,见证了高加索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如今是格鲁吉亚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地标。城堡最早建于13世纪,最初是萨姆茨赫公国(Samtskhe Principality)的军事要塞和行政中心。萨姆茨赫公国是格鲁吉亚王国分裂后形成的独立公国,长期作为抵御外敌(如蒙古、奥斯曼帝国)的前线。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阿哈尔齐赫,将城堡改名为“阿哈尔齐赫要塞”并大规模扩建。19世纪,俄土战争后,该地区被俄罗斯帝国控制,城堡部分功能被改造为东正教教堂和军事设施。苏联时期,城堡逐渐荒废,直至2011-2012年由格鲁吉亚政府主导全面修复,转型为旅游景点 在来阿哈尔齐赫的路上,听依依介绍,拉巴提城堡分为下城堡和上城堡,上城堡是需要收费的,下城堡可随意游览。我不确定上下城堡的分界线,昨天下午参观的部分没有收费,于是我从城门洞走进城堡后直接右转再看看情况。我走了几十级上行台阶,在一个伊斯兰风格的马蹄形门洞前还没进城堡,一位工作人员便从门房里走出来。他冲我挥挥手,那意思是还没到营业时间,我不能进,看来这里面就是拉巴提城堡核心区也是收费区了。收费区域范围很大,门票18拉里折合约50元人民币,不算贵但时间来不及,我马上转回来继续参观免费的下城堡 进入城堡区域的北门对面有两座碉堡,中间以城墙相连。面前的西城堡有三层,比昨天冒雨参观的东城堡少一层。三层顶部是瞭望台,我顺着旋转楼梯走上瞭望台 我往西看,上城堡圆帽型瞭望塔和马蹄形门洞满满的伊斯兰风格,毕竟被奥斯曼统治了300多年。听说奥斯曼人在里面修建了清真寺、土耳其浴场、伊斯兰学校等建筑,城堡逐渐成为伊斯兰文化中心。因为城堡几次易主,最后被俄国人占领,所以,上城堡里还可以看到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和天主教堂等。游客来此,既看到了曾经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也看到如今多种宗教建筑及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存 从瞭望台往东看,最东端那座碉堡虽位置较低,但因地势险要三面向敌,规模比另外两座要大很多,从那里可以居高临下俯瞰阿哈尔齐赫全城 我往南看,远处群山环抱之中云雾缭绕,近处有着或红或蓝屋顶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这是我住的Lomsia酒店方向,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尽管时间已过早7:00,但整座城市似乎还未从梦中醒来 时间不早,我赶紧下山返回酒店。山上是拉巴提城堡最东端的碉堡,地势险峻,从这里看特别高大。一只流浪小狗看到我背的双肩包,认准了里面有食物,开始跟上我 大约走了一半路程,一辆清洁车从后驶过来,货箱后面站着的两位老兄热情地向我挥手 路边的绍塔·卢斯达维里坐像,他是12世纪格鲁吉亚诗人,对格鲁吉亚古典文学的贡献堪称最大。他的著作《虎皮武士》是格鲁吉亚的国家史诗 拉巴提城堡脚下偶遇的小狗不知不觉跟我走了一公里多,路上时不时有其他流浪狗要和它玩耍,可它始终不为所动,过五关斩六将,冲出重重阻隔一直跟定我,我是又感动又无奈,因我真的没带食物。一直到我要走进酒店,附近的几条狗有很强的领地意识,才把这不速之客赶走 我到酒店时已经是昨晚依依通知的出发时间7:30,来不及吃饭了。同行的王姐给我从餐厅拿了鸡蛋和蛋糕等,真要感谢她! 从阿哈尔齐赫到要去的瓦尔泽亚洞穴路程约60公里,前面山坡上有座城堡叫做赫尔特维西要塞,位于格鲁吉亚南部的萨姆茨赫-扎瓦赫季地区,是格鲁吉亚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堡垒。看到这个要塞后,依依说瓦尔泽亚洞穴城就要到了 按照行程安排,瓦尔泽亚洞穴我们只在山下看看外观,不上山。上午8:50,我们就在库拉河上的一处空地下车。对面峭壁之上密密麻麻的山洞就是瓦尔泽亚洞穴城。瓦尔泽亚名字由来于一个与塔玛拉女王有关的故事。公园十二世纪,12岁的塔玛拉女王和父亲在这附近的山里打猎。她不小心掉入一个山洞里,父亲很着急带人四处寻找。她在洞穴里不断呼喊:瓦尔泽亚,即为“我在这里”的意思。公元1184年,24岁的塔玛拉女王登基后命人在落难的洞穴所在地修建圣母升天大教堂,并将此地称作瓦尔泽亚。刚开始只有神职人员带着家属在教堂旁开凿洞穴居住,后来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在附近的峭壁上挖洞以躲避战火。鼎盛时期这里有上下洞穴19层,3000多个洞穴,居住4万余人,有秘密通道通往不同洞穴平台、小礼拜堂、钟楼和修道院等 1283年,瓦尔泽亚发生大地震,2/3洞穴被毁,但圣母升天教堂岿然不动,有如天助,1511年这里又被波斯军队侵袭掠夺破坏。现今瓦尔泽亚洞穴城还有洞穴13层,分布在约500米范围内,有大约360多个洞穴供游客参观 整座洞穴城市借助周围地势垂直修建,有完善的通风和供水系统,还有秘密通道通往不同洞穴平台、小礼拜堂、钟楼等。洞穴内有600多个储藏设施、食堂、棚屋等,以及25个酒窖、185个酒罐,此外还有一系列灌溉系统,浇灌着梯田状的农地 瓦尔泽亚这里拥有众多古老的壁画,圣母升天教堂的天花板上就绘满了珍贵壁画,包括乔治三世和塔玛拉女王父女的画像,其中塔玛拉女王的画像更是格鲁吉亚仅有的三幅女王画像之一,且是唯一将她描绘成未婚女性的画像 为纪念塔玛拉女王,格鲁吉亚目前流通的50拉里钞票正面,绘有塔玛拉女王画像,并以瓦尔泽亚洞穴城市作为背景 很遗憾,我们不能上山参观洞穴城。9:00,我们驱车前往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边境。我们原路返回时,再次经过赫尔特维西要塞。依依从副驾驶位将我的相机伸出车窗外,拍摄巍峨壮观的要塞。赫尔特维西要塞坐落在库拉河和帕拉维尼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经是保护该地区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赫尔特维西要塞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不同时期的特点,展示了中世纪格鲁吉亚防御工事的典型特征。要塞坐落在一座高耸的岩石山丘上,占据了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从这里可以俯瞰周围的山谷和河流,控制了重要的交通路线 10:30,经过近90公里路程,前面就是尼诺茨明达小镇的BCP Ninotsminda口岸,我们从这里过关去亚美尼亚。因几天前从阿塞拜疆海关走了七八百米上坡路才到格鲁吉亚的海关,我们都有些怕,好在依依说这边走200多米平路就到亚美尼亚那边了,大家才放下心来。格鲁吉亚海关一共就我们10多人排队过关,关员态度和蔼,边工作边和依依聊天,感觉依依经常带团,是这里的常客。 <div>我们与依依道别,不过这只是小别。因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互为敌国,边境封锁,我们在亚美尼亚参观后,要在三天后的20日中午返回格鲁吉亚,大概率还由依依接待,下午她带我们在第比利斯参观半天,晚上我们乘机重返哈萨克斯坦。</div>我们大约走了250米到达亚美尼亚海关,因为免签,我们入境也很顺利。来接我们的导游是位棕色头发蓝眼睛的亚美尼亚女孩儿,她说她中文名字叫晚萍。我们跟着她正准备出关,突然一位没有穿制服的女人要我们行李过安检。海关行李过安检倒也没啥,没想到行李安检检出了问题。晚萍让我们在海关货币兑换处换一点儿亚美尼亚货币德拉姆,1德拉姆折合人民币约2分钱,因为这边有些厕所要收费。<div><br></div> 我们离开亚美尼亚海关,准备等旅行车拉我们吃午餐。亚美尼亚阳光明媚,蓝天白云,远处群山之下可看到很多牛羊,真是风景如画。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迟迟不见付领队和晚萍导游从后面跟上来,好像除他俩外还缺两三位团友。我们焦急地在路边等待,大约过了40分钟,付领队他们从海关出来和我们汇合。他介绍说,团友康大姐的行李在过安检时,海关关员问她带的药片是什么药?她实话实说“舒乐安定”,一种安眠药,海关关员要她打开行李箱,拿走药品,又是拍照上传又是请示上级怎么处理。他拿出法律文本给晚萍看,说这种精神类药物不能带入境,要买只能在亚美尼亚买。康大姐药物被该官员没收,这才放他们几个人入境。付领队说,确实很多国家不让旅客携带安眠药入境,但他带队几十年,从未有游客被海关拦截并没收安眠药,这个关员实在太事儿妈了,如果揣身上也就没事了 好不容易要离开海关区,可又不见接我们的汽车,不知出啥问题了。12:20,我们终于等来了一辆蓝色面包车而不是旅行车,晚萍说我们先坐这辆车去久姆里的餐厅吃午饭,再换乘旅行车参观景点。这辆面包车很老旧,关键是特别小,没有行李箱。我和晚萍还有付领队坐司机旁边,幸亏晚萍很瘦,我们才勉强坐得下。后面10位团友挤着坐,大部分行李都摞在一起,潘老哥手扶着行李,生怕滑动砸伤人。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这是一帮逃难的难民还是一群老年人进城打工呢?哈哈哈 大约经过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在餐厅附近下车。这是大家刚刚乘坐的老爷车,付领队等留下把行李倒到我们后续行程要乘坐的奔驰旅行车上面 去这家叫做久姆里鱼餐厅(Gyumri's Fish Restaurant)要走两段下行楼梯 这家有几个养鱼的池塘,有鲟鱼和虹鳟鱼、金鳟鱼等,都是现杀的,这不,一位店员刚从池塘里捞上一条虹鳟鱼,直奔后厨 无论什么鱼都是烤制,而且火大是这四国共同的特点 我们吃的虹鳟鱼和鲟鱼尽管没有腌制,但味道都很好,那种鲜鱼带来的美味只有亲自品尝才能体验到 14:30,在午餐结束后,我们乘车穿过久姆里市区去西北方向约120公里外的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参观。久姆里位于亚美尼亚西北部,距离首都埃里温120公里,人口150,917人,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城市的名字在其历史上变换了多次。最初称为Kumayri或Gyumri,然后改为“亚历山德罗波尔”(1840-1924年),再后来是列宁纳坎(1924-1990年),最后是久姆里。全市面积46.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干旱,日照充足。久姆里位于地震带上,在1988年12月7日大地震中,该市五分之四的建筑物被摧毁,人员伤亡惨重。苏联时期该市名为列宁纳坎市,1991年亚美尼亚独立后改回名称久姆里。<div>我们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市区有很多前苏联风格的建筑以及教堂右侧为久姆里市政厅(感谢团友王姐供图)</div> 久姆里瓦尔丹南斯广场,这个广场以其雕塑群和历史背景而闻名,雕塑群是为了纪念亚美尼亚的马米科尼扬家族而建立的。马米科尼扬家族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马超,马超在三国时期之后,因无法抵抗曹魏的势力,带领族人沿着丝绸之路迁徙到波斯,最终在亚美尼亚定居。这个家族深受亚美尼亚国王的尊重,并被赐予了马米科尼扬的姓氏。由于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许多中国人迁徙到亚美尼亚,马米科尼扬家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息繁衍下来的。此外,马米科尼扬家族在波斯强行推行祆教(拜火教)时,领导了反抗波斯萨珊王朝统治的起义,成为亚美尼亚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感谢团友王姐供图) 16:30,我们在埃奇米亚津大教堂外下车。教堂位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以西约20千米的阿尔马维尔州靠近土耳其边境的瓦加尔沙帕特“埃奇米阿津”亚美尼亚语的意思是“耶稣降临之地”。建于公元301-303年,由圣格列高利奉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之命所建,是亚美尼亚的第一座教堂,也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总堂和宗主教驻地。2000年,埃奇米阿津教堂与埃奇米阿津教堂群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组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div>教堂正门正面上方的浮雕,主要展现了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从圣格里高利手中接过十字架的场景,再现了国王皈依基督教、立基督教为国教的历史事件。自此,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前面我们去的格鲁吉亚为第二个</div> 教堂正门背面浮雕主要是圣母抱耶稣像,地面刻画着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亚拉腊山,预示着耶稣对亚美尼亚的护佑 凯沃尔基安神学院 从大门一直往前走,正对着的就是埃奇米阿津大座堂。夕阳西下,大教堂建筑群不知不觉被披上金色,更增添了一丝神圣与神秘之感。大教堂正在维修,晚萍说下周就要对外开放,可惜我们来早了 我们跟随晚萍经过教堂南侧,再穿过一个门洞进入主教办公区,随行的工作人员要我们保持安静并不得摄像或拍照。办公区南侧有座博物馆也有称为珍宝馆的 博物馆面积不大,但尽是独一无二的宗教珍品 修女加雅涅(Gayane)巨幅画像,据相关历史记载,在公元4世纪初,罗马修女赫里普西梅、加雅涅等人为躲避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教的迫害,逃到了亚美尼亚。当时尚未皈依基督教的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垂涎赫里普西梅和加雅涅的美貌,求爱未遂后,梯里达底三世三世恼羞成怒,下令将赫里普西梅、加雅涅以及其他35名修女处死,只有修女妮诺一人逃脱。加雅涅是其中年龄最大的,画像下方绘制官兵追杀这些修女的残酷场景 诺亚方舟船板 在打开的盒子里十字架后,有一小块诺亚方舟的木质船板,左下角残缺部分据称保存在莫斯科博物馆里。左右两边的手型容器,分别盛放着施洗约翰和发现诺亚方舟残片的教士的遗骸,这些容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信仰的力量 刺入耶稣身体的矛头 据说耶稣殉难时,一位士兵用这根长矛刺向耶稣身体以证实耶稣是否已死 17世纪来自印度的亚美尼亚人送给埃奇米阿津主教的座椅,做工精致,讲究颇多 十字架残片 打开的盒子十字架中间的玻璃里有木制碎片,要细看才能看到,耶稣殉难十字架被分割为上千块残片,此为其中一部分 盒子里据说装有耶稣殉难十字架上的铆钉 中间菱形金银材质镶有宝石的物品为埃奇米阿津大教堂的标志,左边金手指手势代表“圣三一”(圣父、圣子、圣灵),拇指和无名指围成的圈表示世界,晚萍介绍金手指里面装着圣格里高利的部分遗骨 两侧展厅中间的墙壁上巨幅挂毯,中间绘有传教士圣格里高利为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洗礼的情景。在波斯人占领亚美尼亚期间,禁止当地人信奉基督教,挂毯四周十四幅原图,展现波斯人对基督教信徒施以各种酷刑的场面 教堂博物馆入口墙壁上的绣品,展示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 我们从博物馆听完晚萍导游的讲解后,开始在教堂区域自由参观。埃奇米阿津教堂南门外有两排照片,展现亚美尼亚各著名教堂和修道院。两排照片之间有条通道,通向教堂南门,时不时有装修工人进出教堂。我趁无人注意,从南门迅速进入教堂 天花板和肋拱装饰繁复又考究,难怪埃奇米阿津教堂修复已花费七年时间 好景不长,很快我就被现场工人“请”出教堂。我走到从西南方向拍摄的教堂。关于教堂的位置有一传说,圣格里高利目睹到一幅奇景:耶稣从天堂降临,手持金锤砸向地面,并告知他第一座大教堂的建造位置。因此,埃奇米阿津大教堂被称为“耶稣降临之地”。<div>整座教堂用彩色凝灰岩石砌成,色彩丰富,质感独特,使教堂在阳光下呈现出温暖而庄重的色调。教堂入口处的三层钟楼十分醒目,钟楼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教堂的整体高度和气势,还为教堂的外观增添了独特的视觉焦点</div> 教堂采用了十字形的平面布局,这种布局体现了基督教的象征意义,强调了教堂的宗教核心地位。教堂的穹顶高耸,下方是错综复杂的拱形结构,二者的结合使建筑在空间上更显宏伟开阔,也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层次感。教堂的穹顶、钟楼和外墙都有大量精致和复杂的浮雕,这是在其他教堂外部很少见的 埃奇米阿津教堂北面的圣瓦尔丹和圣霍万内斯礼拜堂-洗礼堂(Saint Vardan and Saint Hovhannes Chapel-Baptistry) 我步入礼拜堂-洗礼堂,里面有不少各式各样的十字架浮雕 不是教堂,自然没有圣坛或圣像屏风,没有座椅,总的面积不大 这里的窗户很多为十字架形状,多边形穹顶的顶部开有多边形的窗户 旁边有五六个烛台,当地教徒或约亲朋好友或扶老携幼来这里在蜡烛前祈福 一家四口,妈妈抱着Baby,爸爸带着姐姐燃起蜡烛,烛光照亮了他们虔诚的面孔 我走出圣瓦尔丹和圣霍万内斯礼拜堂-洗礼堂,刚好看到着灰袍的主教从办公区走出来。他旁边的白发老者在向他大声讲述什么,之后主教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几位随从在旁边倾身恭听 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信徒较少的分支-使徒教。其早期历史与耶稣十二门徒中的巴多罗买和达太有关,他们被认为是在40-60年间将基督教传入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教会跟罗马天主教会在某些教义上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坚信基督只有神性,而不同意基督既有人性又有神性的观点。这种分歧导致了亚美尼亚教会与其他基督教派别的疏远,特别是在公元451年的查尔德森会议上,亚美尼亚教会拒绝了罗马教廷确认的基督兼具神人二性的教义,从而成立了独立的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结束教堂区的参观,我开始往回走。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女儿坐在长椅上休息。我问她是否可以给孩子拍照,她用流利的英语问我为何要这样做?我说自己是游客,感觉孩子很可爱,想留作纪念,听完她马上爽快的答应了我。小朋友开始有些认生,但在妈妈轻声安慰后,她高兴地像小天使般张开双臂,好可爱的孩子 17:35,我们结束埃奇米亚津大教堂的参观,乘车前往首都埃里温的亚美尼亚屠杀纪念馆即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馆(the Armenian Genocide Museum)。前方那一片密集的楼群即是埃里温的市区。晚萍刚刚指引我们看到中国大使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看到国旗我们倍感亲切 路边的一座东正教教堂。两个金色的“洋葱头”在夕阳里特别夺目 18:28,我们来到大屠杀纪念馆外停车场。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馆建成于1965年,正值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50周年之际,位于首都埃里温市西部的一座名为Tsitsernakaberd“燕堡”的山丘上,是亚美尼亚人纪念1915年至1923年间被奥斯曼帝国(今土耳其)屠杀的150万亚美尼亚人的地方。纪念馆不仅是对逝去生命的纪念,也是对那段残酷历史的见证。1915年至1923年,奥斯曼帝国在其领土内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这场大屠杀被称为“亚美尼亚大屠杀”。据估计,这场大屠杀导致了150万亚美尼亚人的死亡。尽管土耳其政府至今未正式承认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种族灭绝行为,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其定性为种族灭绝。1915年4月24日傍晚,奥斯曼帝国政府以策动东部省区亚美尼亚人叛乱为由,在首都伊斯坦布尔逮捕并杀害了650多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显要人物,这是亚美尼亚大屠杀有组织、大规模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故每年的这一天被称为亚美尼亚大屠杀纪念日 我们跟着婉萍往山坡上纪念碑方向走,左手边有一大片纪念林。纪念林作为纪念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种有一些国家政要亲手植下的树木。这些树木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和平与正义的呼唤 纪念碑名叫高“重生的亚美尼亚”,高44米,似利剑刺向天空,象征着亚美尼亚民族的不屈。纪念碑设计成大小不一的不对称形状,小的部分代表国内300万亚美尼亚人,大的部分代表海外700万亚美尼亚人,这样的设计很有视觉冲击力 纪念碑旁边十二面倾斜的厚石板围成的纪念坛,中心区域下陷,里面有长明火,代表着亚美尼亚历史上十二个失落的省份。纪念坛中央是永不熄灭的长明火,终年有民众前来献花,缅怀死难者。长明火象征对大屠杀遇难者的记忆永远不会熄灭,他们抗争的精神也永远存在,后人对他们的敬意永存。下面摆放不久的花环即为亚美尼亚人这种敬意的体现 我们在纪念广场四周欣赏和拍摄埃里温城区,山上有四五记得风。山坡上稀稀落落的有些高层建筑,夕阳给东边的山坡和建筑披上一层金色 埃里温意即“埃里部落之国”,是亚美尼亚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古城之一。位于拉兹丹河畔,南距土耳其边界仅20多千米。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景色优美。市中心为亚美尼亚共和国行政机关所在地。公元前782年埃里温即建成为要塞,6世纪初首见于亚美尼亚史籍,公元1440年成为东亚美尼亚的行政、商业、手工业中心。<div>由于其战略上的重要性,从数百年前以来埃里温的拥有权一直在波斯人与奥斯曼人之间辗转。1828年埃里温正式由波斯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直到1917年时俄罗斯发生了革命,埃里温短暂地脱离了帝俄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亚美尼亚之首都。但这独立状态只维持没很久,就在1920年时重回俄国人的控制之下,成为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在1991年时独立成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以埃里温为首都</div> <p class="ql-block">我们眺望直线距离53公里外的亚拉拉特山。亚拉拉特山终年被积雪覆盖,对于亚美尼亚人有着深刻的意义。根据《圣经·创世记》的记载,这里是大洪水之后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亚美尼亚人自称是诺亚的后代,是诺亚方舟中走出的幸存的子民,故亚拉拉特山被称作圣山。亚拉拉特雪山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出现在威士忌酒的商标上,出现在各种T恤衫和冰箱贴的纪念品上。今天亚拉拉特山并不在亚美尼亚境内了。1922年,亚美尼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作为该成员国加入苏联。1923年,苏联和土耳其之间的一纸《卡尔斯条约》(Treaty of Kars),重新划定了苏土之间的边界,从此亚拉拉特山被划给了土耳其。苏联人这一草率决定成为亚美尼亚人心里永久的痛</p> 将近19:00,我们离开大屠杀纪念馆前往埃里温市区的Sergey's place餐厅吃晚饭。这家风味餐厅内部装修颇具亚美尼亚风情,不用问,我们要吃当地特色餐啦 婉萍贴心地安排了一个紧挨着表演区的位置,我们到达前,店里已把酒水饮料和凉菜等摆上桌 亚美尼亚特色美食烤包子,外皮酥脆可口,内部馅料鲜嫩多汁,新鲜的牛肉与洋葱等香料的味道相互融合,咀嚼后的肉汁在口中慢慢散开,味道特别醇厚 不一会儿,我们身旁的乐队开始使用亚美尼亚传统乐器演奏民乐,这是这家餐厅的特色。乐曲声悠扬,婉转悠长,令人陶醉。从左至右的乐器分别为:dhol鼓、duduk(嘟嘟克)笛、kanun琴,电声乐器就不管他了,最右边是弹拨乐器tar。其中嘟嘟克笛给我印象最深,看着很像笛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之一。嘟嘟克笛比其他笛子音色柔和,略带鼻音,声音有些苍凉甚至忧伤 两位驻场歌手分别上场演唱亚美尼亚民歌,他们歌声嘹亮,情感真挚,纯净而感人 漂亮的kanun琴手,她演奏技巧熟练,还时不时向我投来会心的微笑 婉萍介绍:这家餐厅装修考究,菜品基本为当地特色菜,还有现场演出,所以,单客均价较高,大概200多元人民币。这在人均月收入折合3000-6000元人民币的亚美尼亚算较高的。 晚餐后我们上车去参观最后一个景点-埃里温共和国广场。共和国广场及周围的建筑群,在1924年被纳入规划,当时叫列宁广场。设计师亚历山大·塔曼尼扬巧妙地将亚美尼亚的传统元素融入设计中,使得这座广场在40-50年代完工后,成为苏联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可与世界任何大城市的广场相媲美。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独立建国,原本位于广场中央偏西位置的列宁雕像被移除,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div>共和国广场为西北东南走向,故它周边的建筑没有正南正北的。广场东南角飘扬国旗为亚美尼亚总理府</div> 东北方向为国家博物馆、国家画廊、文学艺术博物馆等 西南角为国家邮电局 国家博物馆前有个大喷水池,刚过十五,能见度超好的今夜,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在异国他乡还真有天涯共此时的感觉 21:00,我们离开共和国广场去酒店休息。明天我们要参观深坑修道院、格加尔德修道院和加尼神庙,下午回到埃里温市区参观阶梯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