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小屋

曲绵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快过年了,儿女对父母的思念更浓,我们三兄妹前去公墓祭拜了父母,心里依然空落落的,弟弟提议去趟乡村,重温母亲居住过的小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屋是一个蜗居,坐落在百里的崖子村。提及小屋,就唤起我对母亲深处的回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出生于民国年间,她没有自己的童年,八岁时便随我姥姥在本村奎丰丝绸厂落丝,也就是国有山东省乳山经纶丝绸厂的前身,后来又跟随老厂去了冯家和崖子等地缫丝和落丝。母亲因未读过书,从事了一辈子体力劳动,退休那天还在上夜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每当提及母亲的过往,在世时的姥姥就愧疚,姥爷则沉默不语。母亲兄妹六人,上有大哥,下有四个兄妹。姥爷出生于清朝末年,读过几年私塾,大舅高小毕业,二舅二姨教书育人,三舅三姨都是高中生。母亲那时正赶上家里穷,唯独自己未进过书房们,母亲从未抱怨过。母亲羡慕识文断字的人,账头来的很快,我想天份应该不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亲嫁到我们曲家,家境依然贫寒,爷爷留下的六间祖屋,有三间空房岌岌可危,我在这里望着露天推过石磨。父母结婚时,姥姥把自己结婚的板柜,作为陪嫁给了我母亲,那个年代是人民公社,没有别的门路,母亲节衣缩食,平时很难吃上面食,特别是有了我们兄妹后,生活更加节俭,一门心思攒点钱,为我和弟弟盖新房娶媳妇。母亲说这是应该的,一辈辈都这样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了生活,母亲婚后仍坚持在工厂上班,把我送回老家,随祖母和父亲生活,把弟妹交给姥姥照顾。母亲在经纶丝绸厂上班时,舍不得在食堂买一一、二毛钱的菜,在驻地的崖子村里租赁了一间南道庭,自己起灶做饭,房东我称呼她三姨。房屋面积不足八平米,月租八毛,比别的房要便宜些,房间的地面是泥土的,窗户是用纸糊的,即使白天光线也昏暗,屋里有一铺小土炕,空地里容不下一张桌子,两个人走动要侧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进入八十年代,小屋没有通电,母亲照旧使用小煤油灯照明,用自制的小煤油炉做饭,吃的是地瓜和玉米饼子,把节余的馒头带回家。母亲吃国库粮,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母亲过着顿顿吃馒头的富足生活。夏天,小屋闷热还算好过,冬天的小屋,没有烟火格外寒冷,窗台上都结冰,炕上铺着一个草褥子,夜里躺在被窝里,冻的不敢伸腿,让人不由自主地缩紧了身体,借助小暖水袋取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在乳山二中读书时,在这间小屋与母亲共度了两年的时光,当时梦想能够住上一个大点的房子,参加工作不久,我走出了这个小窝窝,过上了集体宿舍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我们兄妹各自有了家庭,都在城里都置上了楼房,母亲退休了,弟弟为父母在城里买了敞亮的楼房。搬到城里后,过惯了穷日子的母亲,始终不忘过去,仍把富日子当成穷日子过,不幸的是母亲过早去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妹夫驾车与我兄妹来到了崖子村,没费多大周折,我很快找到了母亲居住过的小屋。夕阳西下,那抹晚霞铺洒在屋顶上,光线很柔和,让我心里感到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遇到附近一位老年人,曾为他做过事,因为年久,开始他没有辨认出我,我做了自我介绍,他很惊喜。他告诉我老房东不在了,周围的邻居也走了不少,门前那口老井堆上了好多捆草,他买下了小屋东面的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深情端详着母亲四十多年住过的小屋,厚重的木质街门,更换成紫铜色的铁门,木窗也更换成了银白色的铝合金,并加固了防盗柱。这些变化,在别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异样,我却感到陌生了许多,缺少了记忆中的古老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算是一个怀旧的人,小屋遗留着母亲的气息,镶嵌着我的思念,只有我能感受到,这种的怀旧情愫,根深蒂固地扎根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时候,兄妹分居两地,现在散居三地,细算起来,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得到母爱最多,我对母亲的情怀,是一部写不完的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告别小屋心有不舍,返回的途中,夜幕悄然降临,我陷于深深的沉思,以后我会带着孩子来看看小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