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有戏</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晚喜庆,尤其我对京剧艺术家孟广禄唱的那出黄盖戏印象深刻,那个英勇无畏的精气神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可是他第25次上春晚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故乡的南溪老街上,也有不少街头唱小戏的,我们这些娃娃还跟在后面观看。</p><p class="ql-block"> 在那年代,老家县城里还有个官方剧团,他们也时常下乡,一演甚至十几天。我们也时常去赶热闹,卖票的小小窗口前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听说还有不少远处的叔叔婶婶,他们居然就住在亲戚家,中午带着干粮专门来看戏。</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还偷溜了进去了后台,只见里面摆满了乐器,那时也没啥电子类乐器,大都如二胡,笛子,古琴,锣鼓,钹等民族乐器。尤其还看到了一个穿古装的演员正和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人在那谈着天,我当时还捂着嘴笑。</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还记得,我还在那里看了一场叫《五女拜寿》的戏,剧终时,演员们齐身敬礼时,我还拍红了手!但后来这个县剧团“散伙”了,也不知那些多才多艺的演艺人员都到哪去了?回想如今,他们若能再编唱一些老家人喜闻乐见的曲目,该多好啊!</p><p class="ql-block"> 再回首,小时候的听戏,其实是赶热闹,也不大听的懂,也知道它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另外感觉有咱中国人的地方,就应该有戏!</p><p class="ql-block"> 可如今,我还真时不时把电视调到戏曲频道,甚至摇头晃脑和上了那《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腔调,也如我的孩子所说:“老爸不是真老了吧?”。其实我也想告诉她,这中华戏曲不是每个人都唱好的,那得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和健康体魄。其实,也只有咱中国人才能唱好这台戏。</p><p class="ql-block"> 随着那故乡电影院里的电影场次慢慢增多,戏也就越来越少。偶尔,在春节元旦,区政府(那时称区,包括现在的汤家汇镇)还在里面举行联欢晚会,舞台上也尽现南溪的艺术“名家”们。变电所的文强老哥那几首《霍元甲》,《上海滩》等粤语歌模仿的真惟妙惟肖,气势拿捏的也准。还有南溪缫丝厂推送的曲目《三月里的小雨》,仿佛唱的外面还真下着春雨,不过那时的南溪缫丝厂好红火!</p><p class="ql-block"> 再往后,录像厅满大街开花,电视普了及,那电影院也就被人慢慢遗忘在那山包上。记得许多年前,我还专门经过那里,往里看几眼,里面黑洞洞的,也不知现在拆了没拆?</p><p class="ql-block"> 如今又通过手机短视频,及大数据等推送,又看到老家的百姓舞台搞得还怪热闹,群众们也都自发的加入,反正也都是家里人,自娱自乐呗。记得有一次,我还现场听了老街上的居民洪军演唱的《把一切献给党》,水平真的还可以!还记得有一次路过一个单位的岗亭,里面一个普通的女保安在那一边工作,在那一边尽情唱着戏,不觉令我驻足,她还真是有点专业的水准。</p><p class="ql-block"> 不觉感慨,故乡有戏,好戏连连!</p><p class="ql-block">一赵林写于蛇年正月初二于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