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断想

任明德

<p class="ql-block">尖谷堆</p> <p class="ql-block">双堆集断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前从老家回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双堆集做了短暂的参观游览。这个地方不大,但在我心中却有沉甸甸的份量。说到双堆集,大家都会联想到著名的双堆集战役。这里的每一景观,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院内远景</p> <p class="ql-block">双堆,有尖谷堆和平谷堆两个大土堆,方位东南和西北相距约3公里,30多米的高度。尖谷堆占地面积不大,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目前正处在战役纪念馆大院内。平谷堆方圆一百五六十米,像一个平顶的土山包。平谷堆东面不远就是陡深的黄沟了,两土堆隔河相望。这里每一处都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烈士的血迹。</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离双堆集有20多里路,当地人将双堆集战役称为“打黄沟”。国民党黄维12兵团来到黄沟,似乎早己注定要在此地遭受失败。据说当时黄维找人算命,把堆拆字为十一佳,集拆字为十八佳,认为12兵团主力国军十八军和十一师都佳,定会胜利。然而,那根本就不是佳字,而是一个隹字。一字之差,结果却大相径庭。双堆集的雙,五行属金,而黄维的维属木,金克木。堆属土,木克土,也是相克的关系。雙堆集三字含了四个隹字,把黄维的一个隹字压得死死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往往对问题见解是完全不同的。</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确实,黄维也不是懦夫,当年被围时多次突围,刘邓大军已难以招架,眼看就要突破防线。关键时刻粟裕从陈官庄派遣救兵,一天一夜急行军180里,及时赶到双堆,才避免了失败。这一壮举,在当地人嘴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我们在中学时,学校主任是双堆集人,当时就在华野当兵,曾担任急行军向导,为战役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烈土陵园院内</p> <p class="ql-block">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及人和都极为重要。对于八路军(当地老年人都这样称呼那时的解放军),村里的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在冬季拆下遮风挡寒的门扇,送上前线为解放军修工事用,非常踊跃的到前线支前,运物资和伤员。而对中央军,老百姓怨声载道,唯避之而不及,像对待瘟神一样。这鲜明的对比,战争胜利的砝码早就倾向到了人民的一边。</p> <p class="ql-block">黄沟</p> <p class="ql-block">儿时,那些长者口中的双堆集战役故事,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一次,当听到中央军即将到来的消息时,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恐慌,纷纷开始逃离家园。我的舅爷爷,在混乱中迷失了方向,误入了双堆战场的包围圈内,进退无门。身处其中,他和本村其他五六位人面临着无粮无锅的困境。饥饿如同无声的杀手,一点一滴地侵蚀着他们的体力。没有可食之物,他们只能寻觅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来烧烤以充饥。那几天的煎熬仿佛无尽的黑暗,但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生命的顽强,最终在艰难中挺过了那段艰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队的恶行令人痛心疾首,他们所到之处,百姓早就惊慌地逃出了。他们毫无顾忌地抢夺百姓的财物,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曾经有一次,我所在的村庄接收了多批伤兵。其中既有我们解放军的伤员,也有中央军的伤员。在分配任务时,我二大娘家被分配了一个昏迷的国军伤兵。在帮助他整理时,二大爷注意到他衣服胸前鼓鼓囊囊的,于是就试图为他整理得更加舒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从他腰间竟然发现了一双绣花鞋。这双鞋竟然是前几天他在二大爷家抢劫时拿走的。这样的事情怎能不令人震惊和愤恨呢。</p> <p class="ql-block">烈士公墓</p> <p class="ql-block">在战役的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支前队伍要跨过黄沟,运输的桥梁已全被炸毁,老百姓们恨透了遭殃军,就拉来死去的中央军的尸体,硬生生的填出一座人桥来,人和车走在桥上软绵绵的,桥两边河水红通通的。好一派惨烈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平谷堆</p> <p class="ql-block">有关双堆集战役的故事,我常有耳闻,具体细节值得回味。世间确实有一个基本法则,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那些给老百姓者带来痛苦和灾难的人,最终都将自食其果,带来悲惨的结局。而那些以善待百姓为宗旨的人,则能够赢得民心,长久的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