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吃过午饭,当大多数家庭还在享受着春节的欢乐时,我和家人一同驱车前往陕州地坑院,去感受那份别样的年味与古老建筑的朴实。沿途的风景虽然有些萧瑟,但我的心情如新春一般,充满了期待与喜悦。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玩,而是一次对古老文化的探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之—地坑院,以奇特而朴实享誉中外。</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位于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因形而名,“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4000多年前,陕塬先民道法自然,遵循八卦,融天地人和水土命为一体,在黄土塬上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世代繁衍,薪火相传,形成了“地平线下古村落,造就了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评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陕州地坑院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建造前首先要定方位、定坐向、定“天井”的长宽尺度,俗称“方院子”。地坑院建造十分讲究,选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所挖的窑洞高3米左右,宽3米左右,深8-12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弧形,甬道通向地面,称为门洞,也是地坑院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构造方式独特,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这与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建造科学合理,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这种建筑非常科学。为了防止下雨时水灌入窑洞,在地坑院中间挖有供存渗雨水之用的渗井,为了防止雨水渗漏,窑顶还要在雨天后碾压平整,因此每一座地坑院都配置有一个碌碡。同时居民还可以做打谷晒粮的“场地”,一举两得。还可以防震,效果极佳。窑洞圆拱形,坚固耐压,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人们称它为“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合适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进地坑院,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四周的房间如同隧道一般,那些深邃的大坑,坑内错落有致的院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雕琢的艺术品,站在地面上,只能看到一个个树影环绕的坑口,像是大地的眼睛。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过年的气氛在这里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穿梭在窑洞之间,感受着这份古老与质朴,每一间窑洞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墙壁上的老照片和农具及传统手工艺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地坑院里,我看到了黄土地上的人民智慧与勤劳,他们利用黄土塬干燥的气候条件,挖出了这些即经济又实用的窑洞,冬暖夏凉,而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村落。院内,有民俗表演,丰富多彩,皮影戏、剪纸、泥塑等传统艺术在这里焕发出新的生机。我沉浸在这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美好的年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地坑院被点亮了灯光,整个地坑院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我站在院子里,抬头仰望星空,静静地看着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我曾经来过一次,这是第二次,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美好,新的感动。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和风景,更有着那份淳朴与真挚的人情味,也让我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游地坑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里不仅是一个游玩的景点,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地方,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地坑院将会继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彩虹灯</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夜景</p> <p class="ql-block">传统手艺不能丢,打铁花。</p> <p class="ql-block">烟花炮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