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宝珍亚

<p class="ql-block">《过年》</p><p class="ql-block">家乡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俗称二十四夜,是送灶王爷的日子,相传天宫每年都开年终总结大会,灶王爷自然不会缺席。因此,每家每户要烧香、点烛送行,给灶王爷做好吃的。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煮糯米饭敬灶王爷,希望他老人家去天宫能给家里人说点好话。</p><p class="ql-block">煮糯米饭也有讲究,在大灶的锅堂里用“草把子”烧火,“草把子”烧出来的糯米饭才够粘度。饭煮好后,先盛到碗里,再把饭翻倒进另一个碗中,这样就可以呈现光亮剔透的馒头形状,在中心点按上一个红枣,一共两碗,颇有色相,供在老柜上。把糯米锅巴烤出来,完整的半圆形锅巴也要供上,锅巴一直要等到立夏的时候才能吃。</p><p class="ql-block">灶王爷回天宫去了,家里开始打扫卫生,有个文雅的名称,叫“掸尘”,掸去一年中的尘埃和不顺。洗床单被褥,洗厨具,换掉破旧的碗筷。擦窗户、擦家具,用竹篙子绑上笤帚清理屋架上的蜘蛛网,讲究的人家连梁柁子都要爬上去擦一遍。以前没有席梦丝,床上垫的都是稻草,新年来了,要换一次新草,刚辅好的稻草松软舒适,还带着稻草的清香。</p><p class="ql-block">小年夜一过,就开始忙年,家家户户都在埋头忙自己的事情。街面上聊天谈闲的人日渐减少,远在外乡的人开始往回赶,忙着过年。挂历、日历、年画要换新的,水仙盆里栽下水仙蒜头,需记得每天换水晒太阳,确保在大年初一朵香花开。过年少不了给孩子们置办新衣服,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下的袜子和鞋,能改则改,能新则新。</p><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记得我母亲刚过了夏天就开始纳鞋底,深秋以后忙着准备棉服,棉帽、棉袄、棉裤,棉鞋,样样都是棉的。赶在年前尽可能把家里的衣服、被单洗干净,在那个年代里,没有自来水,冬天洗衣服谈何容易。在家里烧热水用搓衣板把衣服先搓好,再到河边的码头上去汰衣服。河面已结冰,用锤衣棍把河面的冰打出一个洞来,坚持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把衣服汰干净,在四九心里晾衣服,不一会儿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尽管如此,我母亲一定会在年前把家里该洗的全部洗净晒干。</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临泽镇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冬天是真冷,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有时候室内比室外还冷,在家吃饭也不脱棉袄、甚至连围巾也不想摘下。一场大雪以后,屋檐边的“冻铃铛子”敲下来比人还高。河面冻得结实的地方可以上人,不过走在上面会嘎嘎地响,只有胆大的孩子才敢上河面挑战自己的胆量。家乡的冷是带湿气的,穿透性极强,等到西伯利亚的一阵西北风下来,感觉穿裤子和没穿裤子没什么区别,冻得没地方站,即便是穿着秋裤,坐久了两条腿像是放在冷水里一样。所以,家乡的人不但要穿秋裤,还要穿加厚的毛线裤。从前的孩子出门上学,必须穿上棉袄、棉裤,戴上帽子和棉口罩,父母才能安心。</p><p class="ql-block">腊月廿七八,是打浆糊贴春联的时候,军烈属家庭会站在门口迎接前来敲锣打鼓的慰问,同时在门外贴上“光荣人家”的条幅。随后是买鞭炮、蒸包子、做年糕、养一盆水粉,磨一小缸豆腐。准备给长辈拜年的点心,云片糕、小麻饼、桃酥、花生糖、芝麻糖、水果糖、炒瓜子、炒花生等等……早已用大玻璃瓶和饼干铁盒装好。俗话说得好:“拜年拜年,葵花、花生向前!”</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剃头、洗澡,去垢迎新。小孩子天生就不喜欢剃头,冰凉的剃头推子贴着头皮往上爬,想起来就不舒服,还时不时夹头发,疼得心烦。特别是头发渣子从脖子漏到后背上,又扎又痒。但是一想到是为了过年,就喜从心来,忍一忍就完成了。去浴室洗澡是乐意的,孩子们喜欢在冬天脱光了以后那种轻松的感觉,特别是大家一起脱光了挤在一个白矾石的热水池子里,雾气腾腾,边泡澡边玩水,玩到尽兴还把头扎进热水中,比谁潜水时间更长。那时候一个月或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年前的澡堂子里比平时热闹,寒暄问候、擦背修脚,嗑瓜子、说张长李短……滚热的毛巾把子一个接着一个,敷脸、擦身子,舒服得很。这时的澡堂子里已经提前有了年味。跑堂的伙计会用叉篙将衣服挂在座位的上方,等同于一个无形的更衣柜,既防盗又节省空间,这个方法看似平常,细想想却是很有智慧。</p><p class="ql-block">家乡过年,自然少不了各种咸货,鸡、鸭、鱼、肉主要以腌制的为主。咸鸡、咸鸭都是封制的,腊香肠是餐桌上的万能佳肴,冷吃热吃皆可。咸猪头是个好东西,不同的部位吃出不同的味道,同时又有在新年里“勇拔头筹”的彩头!用猪头去象征“勇拔头筹”,想起来就好笑……细看挂着的猪头都是眯着眼睛微笑的样子,表情十分超脱,从来没见过被腌制后的猪脸是瞪着眼睛的。</p><p class="ql-block">临泽古镇的“年菜”很丰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一般有六到八个冷盘,香肠切片夹松花蛋、油炸花生米、五香芽蚕豆、十香菜、界首茶干、腊泡海蜇头、拌药芹、油爆虾、五香酱牛肉、临泽冰羊、手撕咸鸡、盐水鹅、咸猪口条等等。冰羊是临泽古镇的特色凉盘,天气越冷,吃冰羊的风气越盛,这和北京人冬天喜欢吃冰激淋有异曲同工之妙。红色的鲜辣椒酱浇在冷羊上面,入口即化,鲜辣、冰爽合为一体,此仍临泽镇吃羊肉所独有的风味。</p><p class="ql-block">汪豆腐是除夕宴的开门热菜,谐音“旺斗富”,越斗越富。是高邮的地方名菜,但并不同于汪曾祺笔下的雪花豆腐,以周巷乡一带的双勾芡汪豆腐做得最好。这还要从周巷的豆腐说起,小时候经常去外婆、奶奶那里拜年,他们就住在周巷乡张平大队,我父亲在周巷供销社当过主任,所以,我对周巷的美食还是有印象的。那里有几个菜我个人认为其它地方无法超越,其中就有汪豆腐,在周巷我吃过刚做出来的盐卤生豆腐,还有点温热,醮点酱油就已经很好吃了……周巷的盐卤豆腐没有高邮豆腐嫩,高温后会出现细小的气孔,比嫩豆腐更容易入味。葱末、姜丝、猪油呛锅,放油渣、虾米炸一下,把豆腐和鸭血切碎后下锅大火急炒,再放老鸡汤、香菇粒、鲜笋粒、酱油和盐调味,一小勺白糖吊鲜去腥。大火煮几分钟,先勾一次芡,撒白胡椒粉,出锅前再勾一次薄芡,保持温度,出锅后挖一筷子猪板油放在碗面上,再淋一点麻油,撒葱花即可上桌。周巷汪豆腐上桌是看不见冒热气的,实际很烫,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p><p class="ql-block">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圆子(狮子头)上桌意味着一年一度的除夕大餐圆圆满满地正式拉开大幕,香干炒水芹菜,要让孩子先吃,吃了来年会变得勤快,且路路相通;清炒安豆头,去油解腻,安安稳稳;杂烩汤里面有炸肉皮,手撕鸡、蛋饺、鹌鹑蛋、鱼圆,蛋菜,食材丰富,汤鲜味美;百叶结红烧肉里放几块酒糟青鱼,咸香风味十足;咸肉河蚌烧青菜、红烧鹅、老鸡汤、茨菇烧咸菜、煮扁鱼等上了一道又一道。(除夕是不吃鱼的,上桌来转一圈就拿走了,寓意年年有余)最后来个八宝饭,既当主食又当甜品。</p><p class="ql-block">年夜饭吃饱喝足,孩子们率先聚在门口放炮,大人们还要边喝边聊,一年一度的放松心情,夜话家长。外面的鞭炮声越来越密集,时间来到了子夜,跨年的自鸣钟即将迎来新年的第一声祝福!云片糕、小麻饼和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放在熟睡的孩子们枕头下面。经过了一天的忙碌,门外的爆竹声已经越传越远……旧年已去,新春伊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依然是在爆竹声中醒来,这一天孩子们会比父母起得早,床头放的全是新衣服。赶紧去枕头下面摸压岁钱,把云片糕放在手上,一片片地剥开放在嘴里,满满的甜桂花的味道。带着步步高升的祝福,来到父母房间敬祝过年好!岁岁平安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的第一顿早餐是鸡汤下水粉,一个鸡腿,加两个菜肉馅的糯米大圆子,再放两个荷包蛋,大碗盛满,把这样的一大碗硬货吃完,可以一直到晚上都不知道饿。初一是不兴到别人家里拜年的,大人们都在家里休息,孩子们聚在街上玩。敲麦牙糖,吹糖人,打铜板,拍洋画,玩掼炮等等……中午回不回来吃午饭无所谓,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回来等着吃晚饭。从初一到初五,各家都是吃年货,用不着上街买菜,厨房里只动火,不动刀,过年了,街上没有开门的铺子。</p><p class="ql-block">从初二开始拜年,对我们家来说,拜年是件大事,我们是要去周巷张平大队外婆、奶奶那里去拜年的,步行十里地左右,口袋里放着花生瓜子,边走边吃,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在周巷拜年要吃好几天,好几个外婆、奶奶,叔叔、婶婶、姨娘、舅舅更多,每天中午、晚上都要换着人家吃饭,拿压岁钱,剩余时间主要是给他们唱样板戏或是去田野里放炮疯跑。</p><p class="ql-block">周巷乡除了汪豆腐以外,干炒粉丝(蚂蚁上树)也特别好吃。菜籽油烧热,花椒、八角、蒜末、小葱、生姜炸锅,加五花肉末、干辣椒碎炝炒,温水泡好的红薯粉丝下锅,边炒边喂鸡汤,放酱油调味,撒糊椒粉青蒜叶出锅。干炒粉丝讲究火与油的配合,油不能多,要保持粉丝的膨松度,用烧开的带黄油面的鸡汤喂炒,等粉丝快烧干了,就从锅边箍一勺鸡汤下去,这样的炒粉丝现在已经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初四早上接灶王爷回家,在锅灶上帖上灶王爷的画像,顺便送一下临时值班的火神,一接一送,供香、供水果糕点,并准备初五零点前放炮、烧香、点烛迎接五路财神。从初五这天起就可以扫地了,但要从家门口往里扫,把财运扫进来,初五早晨吃鲜肉荠菜大圆子。意思为“圆年”,</p><p class="ql-block">初五又称破五,过年的好多禁忌告一段落。初六菜场开始营业,可以动刀切菜,可以洗衣服,可以洗澡,但不能剪头。初六以后大家不再拜年,一切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十八落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告别过年的日子。闹元宵,赶灯会,猜灯迷。小孩们手中的兔子灯,起源于唐代,是从灯笼演变而成,象征着健康、长寿和繁荣。临泽古镇的灯会很热闹,不但有本镇上的舞狮舞龙表演,还有兴化县沙沟镇的灯舞也来临泽赶场子,荷花灯、荡湖船、河蚌灯等等……可以说是样样精彩!最后的压轴大戏是临泽的踩高跷表演,把元宵灯会推向了高潮,临泽高跷自古以来就不是一般的存在,大名鼎鼎,威震四方!现已被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年仇瓦匠的踩高跷堪称一绝。仇瓦匠,大名仇万帮,又名“仇三腊子”,是六七十年代的临泽踩高跷的代表人物,仇家父子有七八个人都会踩高跷,号称“仇家高跷队”,他们以高难度动作见长,脚下所踩高度均在丈二尺以上,至今仍清楚记得他们身穿长袍大褂,甩着长袖,三步朝前二步朝后,随着鼓锣镲钹的节奏,表演起来大刀阔斧,非常有气势。所到之处,喝彩声和掌声络绎不绝!一段表演结束,他们就在屋檐上坐会儿抽几口烟。等到下面的鼓镲声再起,高跷队又随着节奏进行下一轮表演,每次演出,他们都会把古镇的三条街全部走一遍。现在想想,踩着丈二的高跷走三条街下来,这是何等的脚力!</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木匠累弯了腰,瓦匠会爬高!”仇瓦匠一家经常在高空作业,踩高跷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件“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事情。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想学会踩丈二的高跷,无疑比登天还难。</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在欧洲的第二个春节,可以说是非常冷清,想买几张红纸写个春联,找遍了整个城市也末能如愿,更谈不上过年了,思前想后,提笔碎碎叨叨写下了这篇《过年》散记,以此纪念我们这代人有趣的童年。</p><p class="ql-block">乙巳年春节西班牙阿利坎特,宝珍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