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中的奇葩__背冰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永济文艺三件宝“蒲剧、道情和背冰”,其中背冰尤为独特,它不仅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还荣获诸多荣誉。2011年5月,长旺背冰荣登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冰这项民俗活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永济这片土地上闪耀。</p> <p class="ql-block">相传,背冰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至茅津渡遭遇阻碍。茅津渡地势险要,为通豫陕之要道,扼秦晋之咽喉,清军在此设下重重防线,外围燃起火墙,太平军一时难以攻破。军中一位名叫相福禄的长旺人,向首领李开芳献策:寒冬时节,可命士兵背负冰块渡河,冰遇热化水,火墙自灭。李开芳听后大喜,依计而行。太平军凭借此计攻克茅津渡,洪秀全听闻此事,盛赞相福禄为铁骨勇士,长旺村人引以为傲,决心将这种铁骨精神传承下去,于是背冰攻城逐渐演变为社火背冰。</p> <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旺背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一度在社火表演中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初期,当地政府重视文化传承,对背冰这一民俗活动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与整理,经过艺术加工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元素,使其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凛冽寒冬,背冰民俗表演震撼人心。表演者头裹红绸巾,身着短裤,光着脊梁,背负十来斤重的冰块,胸前挂着黄灿灿的铜锣,还有彪形大汉扛着百斤重的檩条,上系旗帜,仿若古代战场。他们变换着队形,演绎“下河凿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场景,表演高潮时,表演者用力敲击胸前铜锣,随着喧天的鼓点,似卷起的浪花,脊背上绑着冰块的红绸随寒风飘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这火热的表演驱散了四周的寒气,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长旺村,曾因背冰被诗人盛情赞颂。如今,村里的社火表演依旧惊艳众人。表演队伍拉起的横幅上,“铁骨精神、文化自信”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对背冰这项民俗活动的赞美,更是对长旺村传承铁骨精神的肯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