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北京是我的故乡,我住在申遗成功的中轴线范围之内,日常的生活圈子布满了各种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自己又喜欢随走随拍,不知不觉的就收集了许多相关的照片。我会经常翻看这些资料,欣赏,品味宫殿与园林的美在何处。久而久之,已经被这种明清时期的皇家美学洗脑了,深深的喜欢并迷恋于此。有一个把这种美总结归纳的冲动却又没有这种能力,所能做的只是把我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图片编辑起来,做成系列美篇,做成未来更便于查找的文档。也许未来有一天我能够更好的鉴赏他们。</b></p><p class="ql-block"><b> 这次的第一集,就先从雪景和夜景开始吧,相比于春夏秋冬和昼夜的变化,我还是最喜欢以白雪和灯光衬托下的图景。</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皇家建筑和园林以宏大的规模和规整的布局为显著特点。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和颐和园,均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左右均衡对称,高低起伏变化,展现出雄伟壮观的气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雪皑皑的天安门别有一番壮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北京建都始于金朝。具体来说,1153年4月21日(至今已接近千年),金国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又称金中都)。在此之前,北京在辽代时称为“南京”或“燕京”,作为辽国的陪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元朝时,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了大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朝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称为京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入关后,北京再次成为国都。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元明清三朝选择北京作为都城,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中心。北京成为五朝古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大都的古城规模比较小,后来已经基本上被明清的北京城所覆盖,只在北部留下很少数的遗址。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现存的都城建筑,完全是明清两代完成的。皇家城垣以故宫为主体,皇家园林则分布在北京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皇家建筑和园林以宏大的规模和规整的布局为显著特点。例如,北京的紫禁城和颐和园,均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群沿中轴线展开,左右均衡对称,高低起伏变化,展现出雄伟壮观的气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安门,午门,都高大无比。三大殿都有很多层汉白玉台阶和栏杆。也是高高在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到皇宫朝拜的臣民,需经过天门前的外金水桥,才能进入天安门,然后穿过端门,进入午门,再越过内金水桥,太和门(好大的广场),上多层台阶才能跪在皇帝的宝座面前,长距离的奔波和诚惶诚恐的心态使得他们对皇帝产生了由衷的敬畏之心,不由得便心悦诚服的跪倒在王者脚下。这一切都是精心的设计,是统治者内心所需要的。所以说高大雄伟是美的必要成分,也是一种政治需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屋檐上的脊兽,除了审美之外还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因皇帝 ,王爷,贝勒以及官员的各种官阶层次在数量和种类上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御花园的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种神兽的雕塑。大多呈现一种狰狞的面孔,在祈福的象征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被统治者的一种震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故宫被又高又厚的城墙围起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坚固的防守工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从故宫的北门城门里看景山公园,景山公园 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上面依山势建有对称的5个亭子,最中间的亭子叫万春亭。在上面可以俯瞰故宫和北京的全貌。也可以叫做北京中轴线上的最佳观景台。想象一下当年的皇帝,站在这里观赏自己的家,和全城的臣民,该是何等的惬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万春亭看到的雪中故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景山上看到的北海公园白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宫4个角的角楼建筑结构复杂独特,是故宫建筑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精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复杂多变的屋顶形式:由多个歇山式屋顶组成复合式屋顶,上层檐为纵横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置铜鎏金宝顶,整个角楼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屋顶曲线优美,起翘的屋檐参差有序、高低错落、均匀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位置是摄影爱好者们的一个最佳取景角度,日出和日落,全天都是人满为患,挤满了长枪短炮,雪花飘飘的时候更显妩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角楼与民房同框,繁简一目了然。贵贱天壤之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皇家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所有美,都是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汗水创造出来的,只是他们必须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审美标准和政治需要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的一组图片是太庙,也就是皇帝祭祖的地方(现在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公园(原来皇帝的社稷坛),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布置原则,与太庙分别对称于天安门的西东两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称本身就是美的一种形式。这也正是为什么皇家建筑大多都是对称布局的原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山公园里的寿皇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海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墙与白雪的对比,是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难道这不是一种美学的设计吗?不但是皇帝愿意看,老百姓也是愿意看的。所以这属于雅俗共赏的一种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的图片是颐和园的雪景,这也是皇家园林的最经典的图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皇家园林在营造过程中注重顺应自然地形,因形就势,如颐和园在自然的山水之中点缀宫殿、轩、榭、寺庙,甚至还有商业街,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皇家园林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的自然景观纳入园内,扩大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例如颐和园在总体布局上借鉴了杭州西湖的景致,构成了一幅景色壮丽的江南园林画。</b></p> <p class="ql-block"><b> 铜牛近守17孔桥,远望万寿山的佛香阁。雪雾中似有几分凄凉。须晴日方得牛气冲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舫是中西合璧的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古建筑之美,遇上白雪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和谐的加倍的美。每逢下雪的天气,我都会迫不及待的跑出去收集这种美。只可惜如今的北京,好像下雪的天气是越来越少了,经常是整个冬天(甚至连着两个冬天)都看不到雪。今年也是到现在了,已经到了三九天了,还没有看到一场雪。这是一种惆怅和郁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无奈之际,只好靠翻看过往的美篇来回忆那美好的视觉记忆。聊胜于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种癖好是喜欢看灯光下的古建筑,下面是我的几幅收藏,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收入这个美篇,也算是对明清建筑美学的一种补充,虽然他是现代人文的渲染,但毕竟也是美的,也是值得欣赏和赞叹的。</b></p> <p class="ql-block"> 上一集:美篇783号。工艺馆里过大年</p><p class="ql-block">下一集:美篇785号国家画院,欢迎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