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初一拜年

百牛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年初一早饭以后,当然,这个早饭比往常更早些,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该去拜年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拜年,就是挨家挨户的长辈那里去磕头。早早的,过了十二点,这叫“强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就不出门了,专门坐在家里受别人的头就行了,提前准备好瓜子、炒花生和糖块,谁来给谁让让。磕头的是一波接一波,同辈的,同龄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或者单独一家子的,总之,陆陆续续很多人来很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人的家里,男女主人都出去磕头了,房子里可能没有人,桌子上摆着瓜子糖,这种院子里一般只有孩子来磕头,孩子们大多带着一个小塑料袋,进院以后不管有人没人,一顿乱瞌以后,起来也顾不上膝盖有灰没灰,眼睛都瞟上桌子上,抓一把瓜子糖,然后直奔下一个院子。所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和许多小伙伴们在一起快乐的抢瓜子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子不算大,一圈结束以后也不会很晚,接下来就是各种聚会了,如打牌、喝酒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街头上,男女老少就一个活动,就是拉拉呱说说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除夕和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两天,在吃饭、聊天、放鞭和磕头中就度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邻居之间有些矛盾,被大年初一的彼此拜见化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我注意到,近些年网络上关于磕头拜年的讨论逐渐热闹。有人认为这是文化传承,有人认为是封建残余,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就此争议,我都觉得移风易俗、简化拜年程序并非坏事。但是,我反对将跪拜的拜年形式“妖魔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有些人,将跪拜这个动作符号化,人为赋予了它太多复杂的含义。“跪或不跪其实不重要,拜年作为长辈与晚辈间联系的纽带,对家族成员的美好祝福才是最重要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中国年己被世界公认,那么一些传统年味更该继承发扬广大,不该官僚的“不让干这不让干哪”,一味追求以所谓安全为借口,在那里瞎折腾,年是什么?年是喜庆,年是老百姓一个念想,一个顺其自然的该干嘛干嘛,不是你能把千年文化说改变就改变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