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儿时“跑亲眷”

快乐天使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正是走亲访友的好机会。昨日大年初二,路上行人多了起来,手提大包小包,色彩斑斓,大都是走亲戚吧。岁成银发,我又能往哪里走呢?!人要是不变老多好啊,自己又能像儿时那样“跑亲眷”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南方老家,把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去亲戚家里坐一坐、吃顿饭,叫做“跑亲眷”。北方则叫做“走亲戚”、“串门”、“串亲访友”。印象中儿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跟着大人“跑亲眷”了。今天,自己虽然由小少少年变成了银发老年,“跑亲眷”的美好感觉却铭记于心,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跑亲眷”,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刺激新鲜感。穿着新衣服有点神气,亲戚的热情款待让人受宠若惊。还有满桌的酒菜,有些则是从未见过吃过的,长了见识,解了馋虫,真是大饱眼福口福也。有时候,特别是新年春节期间,你送了礼,人家礼尚往来给还礼,给带去的小孩子串“鲜吉子”(红包)。迫不及待偷偷打开,虽然只有几元钱甚至几毛钱,那也高兴得了不得。因为那时候很值钱,平时身上也不带钱。不是怕丢失,而是贫穷无钱可带。</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节,父亲领我“跑亲眷”,亲眷就是10多里远的川港二娘姨家。父亲很忙,第二天早上就回去了,娘姨很喜欢我,让我留下来。我在二娘姨家待了十几天,直到快开学时才把我送回家。我和表妹及宅上的一个叫洪狗的男孩玩得可痛快了,还到镇上的照像馆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儿时“跑亲眷”的印象太深刻了,回忆录《脚步》一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的童年、我的小学生活既伴随着饥饿与伤病,也充满着快乐幸福。最高兴的是坐独轮车到外婆家玩。一则外公外婆、娘舅舅妈很疼爱我,二则同小舅及表兄妹年龄相仿,玩伴多,三则外婆家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如各式茶食、糖果、笋干等,是我家没见过、吃过的。可是外婆家离我家有十多里路,我年小体弱走不了那么远。因此,每当母亲带着我回娘家时,父亲总是推着独轮车送我们去。春天,我坐着木制独轮车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耳边响着车轮子发出的悦耳吱咖声,眼前闪过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鼻子边飘着香灿灿的油菜花味,心儿陶醉了,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一到外婆家,外婆就从橱里拿出糕点糖块塞到我手里,让我吃。舅舅、舅妈就过来看望我们,济济一堂,热闹极了。星期天,小娘舅还领着我及表兄弟们到他所在的中学玩篮球,真是高兴极了。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篮球是啥样,更谈不上怎样打篮球了。小时候在外婆家总是玩不够,乐不思蜀,不想回家。”</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光荣参军入伍,离开了可爱的家乡,不可能跑亲眷了。当兵6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乡亲们格外热情,争着请我去窜门。无奈假期只有区区15天,扣除路上的4、5天,实际上只有十来天,外加母亲又卧病在床,我只上外婆家走了走,带上山东特产看望了一下亲爱的外公外婆,还有舅舅舅妈。炽热的亲眷亲情割舍不得,没有办法走亲眷,就把亲眷请过来聚了聚,以了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按照军队规定,夫妻在一地的每四年有一次探亲假,时间半个月。服役21年里屈指可数,加起来只有4、5次。每次都是来来匆匆,去也匆匆。只能上姑姑家、外公外婆及舅舅、娘姨家跑亲眷。</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回乡探望父母跑亲眷的机会就多了,顺便把母亲接过来,实现她老人家“上大儿子家看一看”的愿望。可是,一封电报把我美好的憧憬击得粉碎:母亲积劳成疾,去世了!那是我刚转业的头一年——1989年。</p> <p class="ql-block">唉,人们常说,父母在家就在,母亲不在了,家好像塌了,自己回家的热情骤然降了下来。可是老父亲还健在,我得照顾好老人家。期间,我把他接出来两次,并利用各种机会回家看望陪伴他,同时跑跑亲眷。这个阶段的跑亲眷,除了上一辈的姑舅姨外,主要的自己的同胞的兄弟姊妹家。每次回家,弟弟妹妹们都把我这个大哥和大嫂请过去吃饭,轮流着全家大聚会,可热闹了。老伴出国带外孙了,我也退居二线了,我回乡一待就是两、三个月,基本上都住二弟或二妹家。那时候,虽然贫穷,没有什么上档次的酒菜,但是亲情浓浓的,格外温馨温暖,至今难以忘怀!这种幸福的场景,一直延续了很久很久。</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父亲、大妹夫、二妹妹、三妹夫、二弟弟,直系亲属一个个的陆续走了,旁系亲属中很多亲人也离开了,我回乡的频率低了,次数少了……跑亲眷成了稀罕,成了奢望!欣慰的是,红白喜事的传统保存了下来,届时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济济一堂,也算是集体“跑亲眷”吧!当然,老百姓把红事叫“吃喜酒”,把白事叫做“吃豆腐”,它们同严格意义上的“跑亲眷”是有区别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留在第二故乡济南的7位海门战友,其中4人还是中学同学,每年都有参军入伍纪念日和八一建军节两个聚会。浓浓战友情,不是亲情胜亲情,算是更高意义的“跑亲眷”。大家轮流作东,相互“跑亲眷”。</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读到了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胡小武博士于2022年10月发布的,关于《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1200份有效样本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覆盖了多年龄段的人群。结果显示:(1)年龄越小的人与亲戚的联系越少;(2)青年“断亲”现象很普遍。特别是“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在没有特定需求的情况下,几乎不跟亲戚联系。上述数据表明,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与兄弟姐妹等亲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与“鸡群定律”有关。难怪儿时“跑亲眷”这种开心的事情,现实生话中基本消失,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真是回不了的过去,回不了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