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西北海涠洲岛拥有独特的火山岩景观和美丽的海蚀地貌。</p> <p class="ql-block">鳄鱼山的灵秀,</p> <p class="ql-block">蓝桥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贝壳滩的日出,</p> <p class="ql-block">石螺口的黄昏,</p> <p class="ql-block"> 南湾街的美食以及代步五菱迷你小布布车都给我留下了美妙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涠洲岛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由法国传教士范兰神父始建于1853年, 属于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除教堂外, 还建有神父楼、修女院、学堂、医院、育婴堂、花园等多个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规模不算太大,内部装饰也比较简朴,但进去以后,那庄严肃穆的气场令人肃然起敬。看完教堂170多年坎坷历史的介绍以及对教义内容的宣贯,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憾。</p> <p class="ql-block"> 最近网络上有一道灵魂拷问题:问的是为什么教堂里全是座椅,寺庙里全是跪垫?为什么教堂里全是忏悔,寺庙里全是许愿?为什么教会建医院,建学校和孤儿院,寺庙却只接受捐赠?我想这座教堂的历史可以回答这些问题。</p> <p class="ql-block"> 这要从一场大规模械斗讲起。200多年前由內地迁到广东福建交界处的客家人与当地原住民因土地发生冲突,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械斗,死伤一百多万人,最后以客家人失败并被赶出住所告终。</p> <p class="ql-block"> 在走投无路之际,是法国传教士唐神父援救了他们。由他出面向朝廷申请批准,带领一大部分人来涠洲这座荒岛定居。</p> <p class="ql-block"> 为了感念教士们的爱德精神,迁徒来的90%的人都入了教,并在法籍建筑工程师范兰神父带领下,一千多教徒自发组织起来,开凿海边的火山石, 将海珊瑚烧制成石灰,就地取材,用了十年时间建起了这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教堂平时是村民的精神慰藉所,学堂教孩子读书识字,医院为村民救死扶伤,育婴堂收留无家可归的孤儿。日本鬼子来了以后,教堂又成了临时避难所。当鬼子威逼两位外国传教士交出村民时,他们誓死不从,最后被鬼子杀害。</p> <p class="ql-block"> 教士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当地居民解决了大量现实需求,甚至献出生命。这种为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尚品格,无不得到人民的拥护。</p> <p class="ql-block"> 在日常布道中,他们广泛播撒爱的种子。告诉教徒们,爱是对国家守法。对社会关心。对父母孝顺。对长者尊敬。对兄弟谦让。对夫妻舍已。对朋友信实,对儿女仁慈。对病者怜恤,对邻居和睦。对弱者扶持,对强者勇敢。对仇人饶恕,对自己圣洁。</p> <p class="ql-block"> 用在家仁慈,在商诚实, 在社会礼貌,在工作公平。对不幸者同情,对潺弱者帮助,对罪惡者抵抗,对力量信赖,对悔悟者宽宥,对成功者庆贺,对天主恭敬与服从的基督精神教育人感化人。</p> <p class="ql-block"> 制定尊敬父母,毋偷盗,毋贪财,毋淫邪,毋杀人等十诫,严格规范信徒的行为。违者要告解忏悔并改过自新。</p> <p class="ql-block"> 倡导一个人把自己交出来并不表示他会因此而失去自己, 只有这样他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精神;要求信徒要极力忍耐别人的缺点错误,因为我们有很多缺点错误也要别人忍耐;要学会注意自身的事物,而不去挑剔批评旁人的毛病, 这样才能享受到很大的平安;告诫信徒受祸而不怨,只要问心无愧,享福而不骄,只求不忘本逐末等等使人向善的警世铭句。</p> <p class="ql-block"> 教士们的工作纵贯一个教徒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利用经常性的仪式和活动随时关注教徒的思想和行为。使信仰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信徒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节点。</p> <p class="ql-block"> 而不是把信仰挂在嘴上,把愿许到看不见摸不着的下辈子,或者说一套做一套,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也不是平时不烧香,急难时抱佛脚。</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信仰了。人无信仰不立,但既不能把挣大钱发大财当成人生理想,更不能把信仰建立在虚无缥缈的东西之上。对待信仰要真信笃行,言行一致,绝不能搞中国式的潜规则,说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