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大年初二,早上天气晴朗,是回娘家走亲戚的日子。“亲”和“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的术语,具体含义如下:</p><p class="ql-block">亲:指的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内亲直系和同姓宗亲。例如,父亲的家人(姑、舅、姨)被视为亲,因为他们与你有血缘关系。</p><p class="ql-block">戚:指的是因婚姻而联成的家庭之外的亲属,即外戚旁系。例如,母亲的家人(姑父、姨夫、舅妈)被视为戚,因为他们是通过婚姻关系与你联系的。</p><p class="ql-block">妻是一个特例,既属亲又归戚。</p><p class="ql-block">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明确的区分,主要涉及到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女儿嫁出去,一说成了夫家人,又说是外人,唯一的外姓人。初二携夫带子回娘家,是亲更是戚,娘家是哥嫂或弟与弟妹的家,不再理直气壮有自己的主权。女人的家在哪里?现在通过这个亲戚的释义,能理解了吗?既不是夫家也不是娘家,女人的家是自己,是自己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家。感恩老爸的身体还算健康,能够让我和姐姐还有一个家。</p> <p class="ql-block">今天家里来了亲戚,我们也去走了亲戚。老一辈的还健在,年轻一辈也各自长大,有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亲戚。中间的我们成了连接的纽带,大伯家的几位堂哥相约来看老爸,大家聊起,发现大堂哥也己七十多岁了,也己儿孙满堂,时间都去哪了?晚上我们又去看望了二伯母,她老人家己是八十八岁高龄,老当然是老了,可依然腰板直直,面色红润,还能每天给在镇街上做生意的小堂哥做饭操持家事。明天再去探望大伯母(九十岁)三伯母(八十八岁),因为她们还在,这份血缘的亲情连接在维系着。希望家中的几位长辈能够长命百岁,福寿绵长,让亲情延续着。</p> <p class="ql-block"> 过年了,大家聚在一起,说说各家的变化,今天表姐传来消息,远房亲戚家的一位表姐也己去逝,小时候我常去她家寄宿,过个暑假或是小住几天,那时的农村生活比在县城工作的父母条件稍好一些,她家的四个儿子和我年龄相仿,是玩伴,记得一起去地里扒玉米,啃那甜玉米杆,一起从青皮的核桃开始吃到核桃成熟,手黑嘴黑,而她总是做好饭,把我与她的四个孩子一起养。慢慢长大后,离开了县城随父母到了市里上学工作,就越来越疏离。交通的不便利,地理上的距离也带来了亲情上的距离,一眨眼便是三四十年,她悄然去了,听到这消息,我有些惊讶,想起她的容貌依然停留在她三四十岁时的样子。唉!时间都去哪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年轻的一辈对于亲戚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他们选择过年去旅游,去广州去厦门去重庆……总之就是不再走亲戚。接受时代的变化,亲戚的概念也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变化,那又怎样呢?</p> <p class="ql-block">日期:20250130 星期四 小雨转雨夹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