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花随柳过前川 ——访黄陂“二程”遗迹

强哥(孟庆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傍花随柳过前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访黄陂“二程”遗迹</b></p><p class="ql-block"> <b>孟庆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b></p><p class="ql-block"> 北宋程颢的这首七言绝句《春日偶成》,被收入《选本千家诗》卷首,我在小学启蒙时就读过。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简称“二程”)生长于湖北黄陂县。多数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少年程颢在黄陂时写的。正是因为这首诗,,20世纪90年代黄陂县行政区划调整时,改县城所在地城关镇为前川镇。</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初春,黄陂档案馆挡案基础陈列展览布展时,我应邀参与陈展大纲的评审,去了两次黄陂,有机会在黄陂档案馆查阅典籍,钩沉历史,并踏访了程乡坊、“二程”书院、双凤亭等“二程”理学文化遗迹,实地感受了黄陂作为“二程”理学文化之源的厚重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  黄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俊贤辈出。这里古为荆地,春秋属黄国,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西陵县,汉末,荆州刺史刘表使黄祖于此筑城,称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置黄陂县,县名自此始。北宋时,黄陂隶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古老的黄陂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让人引以为豪的是黄陂的“四大文化名片”,“二程文化理学源”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过去说起“二程”,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其实,“二程”出生于黄陂,成人后才随父外出求学问道、宦游讲学、治政济民、著书立说。正所谓“共道河南有‘二程’,谁知夫子产西陵”。</p> <p class="ql-block">  宋太平兴国年间,“二程”祖父程遹任黄陂县令,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病卒。程遹有4个儿子,一时既无田园可养,又学而未成,加之家族聚属众多,难以返回故里,遂寓居黄陂草庙巷。程遹为官清廉,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念其功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天圣中,其长子程珦以门荫入仕,候补郊社斋郎;因家贫负担重,无法赴任,遂改授黄陂县尉;任职期满,即在黄陂赋闲,以薄禄糊家。其间,朝廷五次颁发《任子令》,保举程珦的儿子做官。程珦均以自己的儿子年幼为由,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弟弟和堂兄弟及其侄儿。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中写道:“程珦,初任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p><p class="ql-block"> 程珦克己为义,靠俸禄养活一大家人,又时常接济一些穷亲戚及百姓,虽在当地留下善人美名,却债台高筑。到南方视察水灾的三朝元老文彦博知道后,便联合刑部尚书与吏部尚书等9名高官,上表皇上,赞其清节。皇帝得奏后,颁诏赐帛二百,并责令官府补助了一笔葬事费用,程珦才还清了债务,。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程珦调任江西南安军(治今大余县)通判。至此,程家三代在黄陂共生活了68年。</p><p class="ql-block"> 从出生到随父迁居江西,“二程”在黄陂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这是他们启蒙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兄弟二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读,打下了扎实基础。迁居江西后,程珦与周敦颐成了同事。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成了程珦的属下。程珦与之交谈,知其见识不凡,为学知道,遂让两个儿子拜其为师。周敦颐是大学问家,思想与学问自成体系,“二程”潜心求学,师徒教学相长,知识大进。周敦颐以“诚”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天道为法则、德治养万民、慎刑治世的理念,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思想等,对“二程”影响很大。“二程”理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皆来源于周敦颐的教诲和启发。周敦颐因此被尊为理学的“开山鼻祖”。</p> <p class="ql-block">  “二程”成年后,分别走向社会,步入仕途。程颢于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中进士,历官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神宗煕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先后任京西提点刑狱、镇宁军节度判官、监汝州酒税、知扶沟县事等职。后潜心于学术,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堂、著文章,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程颐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考进士不中,从此不复试,24岁即在开封设馆讲学,名满京师。尔后在许州、洛阳、关中等地游学,替权贵起草奏章,上书议论朝政。后被推荐任汝州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授崇政殿说书,当了皇帝的老师。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受党争所累,回到洛阳居住。时任宰相文彦博把自己在洛南伊川鸣皋镇的一处庄园赠他办学,他就在这里创建了伊皋书院,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并与张载、邵雍、司马光等研讨学术问题,与兄程颢一起创立了北宋理学的崭新学派——“洛学”。</p><p class="ql-block"> 洛学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的一元论、本体论,是以伦理学为中心,涵盖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自然观、认识论、道德观等理论体系的内省哲学,它把中国传统儒学在理论上升华到哲学高度,标志着儒学从伦理型向哲理型的转化,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程”长期在不同地方讲学,有许多人追随他们学习,除程门四大弟子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外,北宋时的知名学者吕希哲、谯定、侯仲良、朱光庭、邵伯温、苏昺等皆从师于“二程”,可谓桃李满天下。“二程”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后人在学术承接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强调内心静修的修养方法,陆九渊、王阳明等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闽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程颢、程颐先后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和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去世。他们创立的洛学思想体系,经弟子杨时传罗从彦、再传李侗,至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得以弘扬,世称“程朱理学”。“二程”上承孔孟儒学之源,下开宋明理学之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儒学正宗,理学之源。南宋之后,程朱理学逐步取得了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恢复了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影响中国思想界长达700年之久。宋元之际,随着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程朱理学在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至明末清初,欧洲人也开始对其关注,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哲学理论。时至今日,“二程”所开创的理学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天理合一”的理性主义世界观、“诚敬为本”的处世规则、“成德成圣”的道理修养观、“大公无我”的执政理念、“利不妨义”的义利观等,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弘扬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当然,“二程”思想体系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程颐所主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礼教思想和行为规范,就是一条轻视和束缚妇女的枷锁,经后代儒家的大力宣扬,对有宋代以来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而又恶劣的影响。今天在各地遗存的列女祠、贞节牌坊等,就是这种思想流毒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二程”出生于黄陂,成长于黄陂,在黄陂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其中有花柳前川、鲁台望道、“二程”晒书等众多生活趣话;有与“二程”读书、生活直接相关的遗迹程乡坊、文教巷、程家墩、鲁台山、聪明池、涵虚亭、流矢湖、理趣林等;为纪念“二程”留传下来的地名及名胜就更多了。行走在前川的大街小巷,仿佛走进了一座“二程”纪念馆,“二程”理学之风扑面而来,使人感到“二程”文化已深深融入黄陂人的血脉,与他们的生活相依共存。</p><p class="ql-block"> “二程”故居位于前川街道文教巷42号。小巷不过数百米,宽不足两三米。在小巷中段,一户普通人家门外墙上嵌着一面石碑,上刻有“程乡坊,二程故居遗址,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字样。经人介绍,这里原来叫草庙巷思贤堂,后因巷口建了一所学校,又为纪念“二程”,改为文教巷程乡坊。別看其现在衰败,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可是黄陂县城最繁华的地带,俗称城关西门外老三街。现在,这片区域已开始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了。徘徊在“二程”故居遗址前,原黄陂县文化局长李书俊君如数家珍般地给我讲起了鲜为人知的“二程”故事一一</p> <p class="ql-block">  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知书达理,颇有见识。为了培养儿子“能屈能伸”、承受委屈的勇气,他要求孩子养成知错必改的习惯。一次,程颢走路不慎摔倒,她不急于去搀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她耐心地教导孩子,做事、做人如同走路,难免会有跌倒的时候,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又一次,程颐不慎将邻居孩子的玩具甩到池塘里去了,侯氏得知后,主动带着程颐到对方家里道歉,并赔偿了一个玩具。闲暇时,侯氏还与丈夫一道对程颢、程颐进行诗教,培养孩子的诗学修养。他们常常带孩子出游,即兴吟诗作赋,启发孩子的诗趣。还有一次,“二程”随父亲走亲访友时,天色已晚,突然听到了大雁的阵阵鸣叫声。大雁时而亢奋高歌,时而低回婉鸣,犹如一支月光奏鸣曲。“二程”回来后讲给母亲听,侯氏即兴吟了一首《闻雁》诗,诗云: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二程”听后,激发了诗兴,与母亲一起酌句品诗。在她的引领下,程颢幼年即能谴兴吟诗。十岁时,他阅读东晋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之后,提笔写出了“心中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的诗句,初示志向风骨。《明道行状》载:程颢“数岁,诵诗书,强记过人”。风华少年程颢的故事不知怎么传到朝中大臣耳里,以“有胆识、善断事”著称的户部侍郎彭永思,亲自到程家考察后,将小女儿与年仅12岁的程颢订了娃娃亲。郭晓东在《明道先生简明年谱》中记载:“十二岁。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以女。”</p> <p class="ql-block">  随着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朱熹集大成后,理学遂成为儒学正统。自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开始,宋元明代皇帝多有追封,“二程”名望日隆。为尊奉和凭吊“二程”,明景泰年间,同知蔡绶在鲁台山北滠水河畔修建了“二程祠”,立牌位以供奉“二程”及其先祖。明成化年间,黄陂知县李恒改旧祠为学堂,复建新祠于前。 著名学者陈凤梧就任湖广提学后,曾两次到黄陂拜谒二程祠与双凤亭,发现二程祠内已经有学者授徒,即与黄州府与黄陂县商定,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正式将二程祠改建为二程书院。其时,二程书院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提学副使田顼又建讲厅3间,仰慕“二程”的学子经常前往拜谒并听先生讲学。自此,黄陂学风日浓,沿袭数代。明末战乱,书院毁于兵燹。清康熙初,“二程”嫡传弟子杨时的族裔杨廷蕴到黄陂任县令,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在废墟上重建屋宇,改为望鲁书院。其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次加以修葺,使学院得以延续。二程书院的存在,使黄陂科名鼎盛,明清时期的进士、举人数,一直居湖广地区前茅。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新学,黄陂亦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望鲁书院为师范学堂。1905年又改为黄陂县望鲁高等模范小学。1938年黄陵县城沦陷,学院遭日寇毁坏,仅存残垣断壁。2015年,黄陂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宋代书院的风格和规制,重建了二程书院,使之成为彰显黄陂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李君陪我走进二程书院,依二程祠、启贤殿、思源室、藏书楼、夫子轩、聚贤楼一路走着,仔细观赡“二程”文化的图文、文物和影像。在涵虚亭、聪明池、理趣池、坐春廊、立雪廊、明道廊、伊川廊等纪念性景点旁,我们一边漫步观览,一边默忆着“二程”的逸闻趣事。当年,李光庭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一月后回家,逢人就夸老师的学识和讲课的精妙,说听程颢讲学,就像坐在春风里一样,留下了“如沐春风”的佳话。这天,伴着初春的暖阳,我在二程书院这座文化殿堂里驻足沉思,“二程”的生平感染着我,“二程”的趣闻启发着我,“二程”的思想升华着我,我被“二程”文化层层包裹着。我吮吸着先哲的文化营养,感悟着理学宗师的智慧之光,也俨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二程书院,我登上了鲁台山,观览双凤亭。鲁台山临滠水、眺前川,是“二程”留下的一处重要文化遗迹。据明清《黄陂县志》记载,“二程”特别尊崇孔子。一日,程颢对程颐讲,自古读书人无不仰慕圣贤孔子,向孔子故乡鲁国遥拜,我们既习孔孟之道,何不仿效古人,在这山上筑一高台,每天读书时,面朝鲁国遥拜,以表虔诚之心?程颐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与哥哥和堂兄弟们一起动手,在滠水东岸其母设坛祭天之处搬砖垒台。父母得知孩子们的心意,便安排石匠、木匠将祭天台改建为一座木石结构的亭榭。从此以后,“二程”每天清晨跑步来到亭中,虔诚地面朝孔夫子的故乡鲁国遥拜,高声朗读,声声入耳。后人因此称之为“望鲁台”,亦曰“鲁台山”。北宋末年,为纪念“二程”,建清远亭,蕴“香远益清”之意。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取程珦之妻侯氏曾夜梦“双凤投怀”,后连生二子之兆,将清远亭改名双凤亭。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重建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移亭于鲁台之巅。现存双凤亭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重建的。今近临观之,果然名不虚传。双凤亭坐东朝西,为传统木石结构,呈六角形,亭身内外两层,各由六根六边形花岗岩石柱支撑,底敷石板,四周为石柱回廊,顶篷三重攒尖,形若宝盖,琉璃碧瓦,斗拱飞檐,结构严谨,珑珑美观。正面悬挂的“双凤亭”金字匾额,为郭沫若题写。亭内有须弥座式四方体石碑 ,四面镌刻清代重建双凤亭的圣旨与官府公告等,碑额镌刻“双凤沐日”等浮雕图案。凭栏眺望,只见山下滠水微澜,楼宇栉比;山上古木参天,修竹葳蕤,好一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图景!李君告诉我说,当年“二程”筑台读书时,常在河边种树插柳,久而久之,滠水河畔竟蔚然成林。人们将这里的柳林称之为“理趣林”,并养成了春天插柳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距双凤亭不远,有一组“二程”石雕像,落日的余晖斜映着他们年轻的身影,端坐交谈的神态是那么的自然安详,放射出熠熠的智慧之光。雕像后的背景墙上,镌刻着程颢的《春日偶成》,旁边是毛泽东手书此诗的真迹。我伫立于雕像前注目凝视,品味着程颢诗作的隽永意境,遥想当年“二程”在这里读书吟诗的情景,禁不住由衷地对这两位中华民族的文化先驱献上我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