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西单繁华街区里有一个不起眼的宅邸至今保留着,这院落便是皇太极最小女儿建宁公主的宅邸。它被四周围的高楼大厦所遮盖,经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变故,但如今保留下来的房子却始终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历史。由于此处宅邸的历史背景,2006年,该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建宁公主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占地面积约1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该旧址分东、西两个院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 建宁公主是太宗皇太极最小的一个女儿,在崇德六年出生,生母是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是皇太极众多庶福晋中的一个。建宁公主作为太宗皇帝最小的女儿,出生的时间自然比较晚,是在崇德六年生的。此时皇太极已经登基称帝,自然建宁便被尊为“和硕公主”。不过建宁公主仅仅2岁,其父皇皇太极便病逝了。</p> <p class="ql-block"> 1643年9月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为了平衡权力之争,皇九子福临被推上了皇位;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但实际上朝政都是多尔衮一人说了算。顺治帝登基次年,满清便入关,迁都北京城。而多尔衮之所以能够轻松入关,其实跟吴三桂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是明廷的重要将领,其父吴襄、其舅父祖大寿都是明廷倚重的大将。虽然大清多次派人前去劝降镇守宁远城的吴三桂,但吴三桂誓死不降。</p><p class="ql-block">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之中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的百姓们都乱作一团,崇祯皇帝可用的人也不多,只能下旨让镇守宁远城的吴三桂即刻率兵回京勤王。不过让人很纳闷的是,吴三桂从山海关往京城赶的路上,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因见不到救兵,不得不自缢而死。从1643年10月崇祯皇帝下旨,一直到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中间几个月的时间吴三桂都没有从宁远城赶到京城。</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京城,吴三桂得知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即刻重新回到山海关镇守。面对李自成与多尔衮的劝降,吴三桂选择了归降农民军,并且率领部队前往京城,正式归降李自成。</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去京城的路上,吴三桂从逃出来的吴家人嘴里得知:自己的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抓了起来,而且还被严刑拷打;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掳走,据为己有。吴三桂大怒,直接拔剑斩案:“作为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保不住,还有何脸面见人呢?”就这样原本打算归降李自成的吴三桂直接重新杀回山海关,彻底与农民军决裂。</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后,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吴三桂。吴三桂即便再骁勇善战,毕竟人数上不占优势,为了能守住山海关只好向满清的多尔衮求助。而多尔衮则是趁机让吴三桂彻底归降大清,吴三桂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归降大清。如此有了满清八旗的帮助,多尔衮得以击退农民军。李自成失败后退回京城,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多尔衮得以成功进入北京城,将李自成赶走,并完成了太宗的遗愿,迁都北京城。</p><p class="ql-block"> 吴三桂也因此而被满清封为第四位异姓王,平西王;如此一来,平西王吴三桂等四位汉人藩王(定南王孔有德战死后成为三藩)帮助满清成功入主中原,最终的结果是吴三桂镇守云南,成为三位异姓藩王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吴三桂征战南明余孽时,其长子吴应熊被留京城为官。虽说是为官,但实际上是朝廷为了防止吴三桂有二心不得不这样做,另外连两位藩王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1653年,顺治帝下旨将最年幼的妹妹建宁公主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p><p class="ql-block"> 了解满清的应该知道大清的公主一般不会嫁给汉人,要么和亲蒙古,要么嫁给满勋贵族的朝廷重臣,都是有目的的。</p><p class="ql-block"> 建宁公主下嫁汉人藩王之子,其实也是为了朝政的需要,毕竟三藩成为满清入主中原的大功臣。为了让这三位异姓藩王更加忠诚,也为了表示朝廷对这三位异姓藩王的重视,所以才将皇帝的女儿下嫁。</p><p class="ql-block"> 除了建宁公主外,还有顺治帝的两位养女下嫁:承泽亲王硕塞的女儿和硕和顺公主,下嫁尚可喜之子尚之隆;安亲王岳乐的女儿和硕柔嘉公主,下嫁耿继茂的儿子耿聚忠。</p> <p class="ql-block"> 其实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以后,生活还是挺幸福的,夫妻二人感情极好,建宁公主先后为吴应熊生下三子二女。单从生子的数量上看,二人的感情就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的话建宁公主也算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婚后生活,最起码在康熙削藩之前,夫妻二人的生活是很不错的。1671年建宁公主还跟随额驸吴应熊一起南下云南,为公公吴三桂庆祝六十大寿。吴三桂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很是高兴。</p><p class="ql-block"> 吴应熊成额驸以后,顺治帝先将其封为三等子爵,四年后加封太子太保。康熙继位后,于康熙七年将其晋封太子太傅。</p><p class="ql-block"> 吴应熊的“仕途可以说是极其顺畅”,当然一是因为他是额驸,二是因为他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顺治帝加封吴应熊是为了其父吴三桂能助朝廷安定一方,而康熙加封吴应熊的目的便变了,其实是做给吴三桂看的。想要在吴三桂放下戒心的同时,削掉三藩。</p> <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太宗皇太极一朝,还是顺治帝一朝,三藩的存在对大清来说是利大于弊,毕竟满清想要彻底入主中原,就需要这几位汉人藩王。但等到了康熙朝时期,三藩的存在对于朝廷而言,慢慢成了威胁加负担。因为三藩手中的势力太大,个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严重威胁到了皇权。</p><p class="ql-block"> 三藩中最难办的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虽然也表示愿意撤藩,但实际上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的事情。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一时间原明朝降清的那些武将们纷纷加入吴三桂的队伍中来,就这样吴三桂迅速召集14万人马,迅速攻占云南、湖南、四川等四个省,再加上原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的加入,六个省份迅速被失陷。很快,大清的半壁江山被吴三桂攻占。</p><p class="ql-block"> 三藩之乱爆发后,吴应熊一家即刻被朝廷抓了起来,其中便包括建宁公主所生的儿子。吴三桂起兵造反之时,并非没有考虑到远在京城的长子一家。吴三桂以为长子吴应熊好歹是建宁公主的额驸,朝廷必定会格外开恩,最起码不会痛下杀手。但是吴三桂错了,朝政永远大于亲情。</p> <p class="ql-block"> 康熙召集诸位王公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将额驸吴应熊与世子吴世霖处以绞刑。康熙此举就是为了给吴三桂心理上致命的打击,果然如康熙所料,吴应熊与儿子们被处死的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气得差点一命呜呼。</p><p class="ql-block"> 这个消息不仅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个极大地打击,对于建宁公主而言更是致命的,她的丈夫与长子被处死,自己还在提心吊胆其他幼子的结局。这一年,建宁公主只有33岁而已。</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认为:康熙太绝情,没有考虑到姑姑建宁公主的感受。失去丈夫失去儿子的建宁公主,即便是心中再怨恨也只能忍耐。因为作为大清高贵的公主,从出生开始便是含着金汤匙,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这锦衣玉食的生活,意味着这些高贵的公主都需要承担起自己作为公主的责任。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可以通过联姻或者下嫁的方式稳定朝局。</p><p class="ql-block"> 1681年,历经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结束。三藩之乱结束后,康熙下旨将建宁公主所生的两位幼子以及吴应熊其他的庶子全部处死,斩草除根。就这样,建宁公主所有的希望全都没了,一个儿子也没有留下。就这样,诺大的公主府,只剩下建宁公主一人孤独中度过余生。1704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三年,63岁的建宁公主终于走完自己凄凉的一生,在遗憾中病逝。</p> <p class="ql-block"> 在1913年利用建宁公主府成立蒙藏学校,亦称“蒙藏学堂”,其前身是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等,隶属于蒙藏事务局(后改称“蒙藏院”、“蒙藏事务委员会”),由教育部考核,所录学生由各盟选送,公费办学。</p><p class="ql-block"> 蒙藏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加强对蒙藏地区的治理,改善西北闭塞的状况,适应“五族共和”思想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在蒙古族学员中建立党团组织,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蒙藏学校合并到中央民族学院,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1972年更名为北京一六〇中学,1978年改回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1987年搬离原址。</p> <p class="ql-block">此建筑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东院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最初为常州会馆,后在清朝成为右翼宗学,民国时成为松坡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西院始建于清康雍年间,最初为傅伯府,后改为绵德府和毓公府,1916年蒙藏学校在此办学。</p><p class="ql-block">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 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在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在此诞生。</p><p class="ql-block">重要事件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五四运动期间,蒙藏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学校改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蒙藏学校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革命青年的重要基地。李大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在此开展革命工作,培养了乌兰夫、多松年等第一批参加共青团和共产党的蒙古族青年。这些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并创办了《蒙古农民》刊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