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第一台电视机

宁静淡泊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一个村里也没有几台。</p><p class="ql-block"> 1981年6月,我从原惠民地区驻地北镇三中调回原籍,在广饶县广播电视局上班。</p><p class="ql-block"> 局里除了常设的内部机构以外,还有个广播电视维修服务部,人员有三四人,王成喜为负责人,成员有广播电视局的前身县广播站首任播音员后来因年老体弱改行的李长娥,还有后来去的小青年刘仁智。主要是利用行业优势,从事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的维修和销售,包括广播喇叭、收音机、电视机等,其中王成喜负责维修,李长娥担任会计。</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高中同学王国营来县城找到我,在我们局的维修服务部,花了5块钱,修好了他的收音机。</p><p class="ql-block"> 电视机当年属紧俏货,个中原因,一是货源紧俏,没有关系进不来货;二是即便进来货,如果粥少僧多,有时也买不上,既需要钱又要有门道。我就曾遇到过此类情况,有次局里进来一批青岛牌17吋的彩电,价格1700多元,熟人托我从局里弄个指标,我费了好大的劲亦未果,尽管有近水楼台之便,也没有“先得月”。另外,当时人们月工资二三十元钱,一台电视机起码三四百元,可望而不可即,一般买不起啊!</p><p class="ql-block"> 当年县广播电视局长是陈梧桐,他是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由部队转业的干部,中等身材,年轻有为,头脑灵活,干劲十足。县广播电视局不仅各项工作在全县机关单位中出类拔萃,而且福利待遇也名声鹊起。</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全国知名品牌的电视机有熊猫、牡丹、飞跃、长城、康佳、凯歌、金星等,红极一时的品牌抢不到手,次之的可能相对好进货。</p><p class="ql-block"> 攀的什么关系,怎么建立的进货渠道,不得而知。县广播电视局先后经营了几个品牌的电视机,开始是红梅牌黑白电视机,后来是青岛牌彩色电视机。</p><p class="ql-block"> 到了年底,服务部正销售着红梅牌黑白电视机。局里出台了一项令全体干部职工额手称庆的举措,每人可以购买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比市场价便宜点,优惠到360元。分期付款,三年还清,可从工资中逐月扣除。</p><p class="ql-block"> 对此,全局干部职工欢呼雀跃,几乎没有不要的,我也理所当然地要了一台。我当时月工资40多元,三年还清不成问题。</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在局里还没有单独的住房,和别人临时挤在三楼的一简宿舍里。再说,有了电视机,不能独享其成啊。于是,我运回已经搬到村东边的老家里,当时在村里有电视机算早的。</p> <p class="ql-block">  网上搜索,当年购买的电视机就是这个机型</p> <p class="ql-block">  四邻八舍的乡亲们听说后喜出望外,每当夜幕降临,劳动了一天的乡亲们就会陆陆续续来到我家看电视,在欢声笑语中消磨时光,在繁忙之后得到心灵的休憩,客厅或院子会变成他们的公共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红梅牌电视机是1975年由无锡电视机厂研制的一项投产快的普及型新机种,1976年就投入了小批量生产。机如其名,红梅品牌,红红的壳子,很喜庆好看。拉杆天线,由一个底盘和两根可旋转的金属棒组成,可以伸缩和旋转,用来调整接收电视信号的方向和强度。有时候接收效果不是很好,电视荧屏像雪花似的,山东台最清楚,别的台雪花太多。但有了电视总比没有强,效果差点也无妨。 </p><p class="ql-block">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冬春天冷,就在屋里放;夏秋天暖,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放。乡亲们来到,要准备好座位,伺侯好开水,座位不够,当然也有自带的,有的甚至干脆坐在地上。看电视的内容,少数服从多数,多为时兴的电视剧等。家里有了电视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给寻常的日子平添了许多欢乐。乡亲们开开心心,高高兴兴,我和家里人也同频共振,乐此不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