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的,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就是毛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知道这种毛病是一种毛病,就不会犯这种毛病。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他能把毛病当成毛病来对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因为他能把毛病当作毛病来对待,所以他就没有毛病。</p>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章,老子论述了"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阐释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明白的事理是绝对的。对于修道人而言,老子的话重在表达信念的真诚。修行的路上,难免遇到瓶颈之处。此时应虚心对待,明确不足,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则是对修行的亵渎。在世人层面上讲,老子对那些盲目自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提出了警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地万物深邃奥妙,即使是很有智慧的人,也可能是一知半解。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层,但以为洞悉了事物的真相,就自以为很了不起。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知之明,不但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德。人应该谦虚真诚,不要爱慕虚荣,弄虚作假。在这里老子提出了优良的学习态度,那就是诚实唯物。人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执着自己的一切。能够自知的人,是有道心的表现,将自己放得很低,懂得敬畏和自省。这种人是真正的聪明,辩证地看待自己,是人生的赢家。而那些不懂装懂、欺世盗名之人,只会得到人们的嘲笑和鄙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知代表着进步,不自知意味着愚昧。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同一个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讲,都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既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以辩证的思想有所作为,做一个具有真正"自知之明"的高人。</p>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6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知不知,上;不知知,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尚”改为“上”,去掉两个“矣”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是以圣人之不□(甲本: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增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一句。去掉“是以”二字,去掉一个“之”字,去掉两个“也”字。</p>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71章,老子论述了“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阐释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上:上等,最好。不知知: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病:毛病,缺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的,是上等人,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这就是毛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病病:第一个“病”是动词,把毛病当作毛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知道这种毛病是一种毛病,就不会犯这种毛病。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他能把毛病当成毛病来对待。正是因为他能把毛病当作毛病来对待,所以他就没有毛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二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这一段,老子提出了“知”与“不知”的两种自我认知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明白人、聪明人、智慧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糊涂人、愚蠢人,这是一种毛病。孔子在《论语》中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明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一段,老子从普通人和圣人的认知态度,阐释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就是:如果知道这种毛病是缺点,就不会犯这种毛病,这就是“自知之明”。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但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品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就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便是我一无所知。”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幼稚”。名人和科学家都这样谦虚,作为我们普通人呢,有狂妄自大的理由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span>”圣人,在道德经中一般指遵道修德的人。圣人之所以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圣人知道这个毛病是个缺点,所以圣人没有这个毛病。这是圣人的“自知之明”。由于普通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不知”是绝对的,所以说学无止境,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无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懂装懂的人。 说起话来夸夸其谈,显示自己什么都懂。不能说这是聪明人,有时会得到人们的嘲笑和鄙视。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有道心的表现,将自己放得很低,懂得敬畏和自省。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是人生的赢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1-30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