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王朝的千年遗韵—峰峰南响堂石窟

独孤西域

<p class="ql-block">  古代历史上,北齐王朝存在于公元550—577年,只有区区二十七年,有史上“最短命王朝”之称。南北响堂石窟,作为北齐遗物,见证了千余年前这个“短命王朝”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始建于北齐年间,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均有增筑和修葺。</p> <p class="ql-block">  “南响堂,北响堂,南北响堂响南北”——峰峰矿区鼓山上的响堂石窟,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尊。南响堂石窟位于鼓山南麓,北响堂石窟坐落在北鼓山西腰。</p> <p class="ql-block">  窟内石雕精美,构思巧妙。其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殿阁亭楼依山而筑,宏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两座响堂石窟,北先南后。有一种说法,北响堂石窟的开凿,主要是为安葬北齐高祖皇帝高欢。南响堂石窟的开凿,则是用于北齐皇帝往来于陪都晋阳与邺城之间沿途休憩的离宫。</p> <p class="ql-block">  相比于北响堂石窟的皇家气派,南响堂山石窟更世俗更富变化,仿佛一个“私家”石窟,二者之间好比江南私家园林与帝都皇家园林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  南响堂石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楼阁式塔形窟,是三组大窟。由此学者提出了“塔形窟”这一概念。</p> <p class="ql-block">  很多个洞窟破坏得太触目惊心了!大部分塑像都被敲去了脑袋,墙外壁一些装饰花纹也未能幸免,洋洋大观的北朝石刻精华,如今百不存一。所有石窟,几乎全是残像。</p> <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早在1961年,响堂山石窟就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南响堂寺塔高约三十米,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内部可攀登,各层出单檐,檐下施斗拱,现存的塔顶为仰莲座形式,座上部分应已非原物。在塔心室的内壁上嵌有一块清嘉庆年间维修此塔的碑刻,称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整体青砖砌筑,每层三个方向设券门,砖雕仿木檐口与斗拱,逐层向上收分。塔身再无其它装饰,简朴厚实。</p> <p class="ql-block">  北齐王朝是短命的,但它却在二十七年间留下了两座石窟,遗韵千年,绮丽悠远。</p> <p class="ql-block">  老爷山摩崖石刻位于南响堂寺隔河南岸,元宝山下,与南响堂寺、无梁阁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天然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公园位于彭城镇九山沟与滏阳河交汇处,这里山水相依,与南响堂山石窟隔河相望,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滏源里磁州窑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公园占地约1.64公顷,以东侧摩崖石刻为中心,依托地形特点并结合石刻文化,与峰峰设计元素,打造的具有文化韵味的摩崖石刻公园。</p> <p class="ql-block">  摩崖窟始建于唐末,石刻为浮雕式佛教石刻,高不足1米,长约20米,上下交错,开龛两排,共7个佛龛,大小造像83尊,分有姿态各异的佛教、密教和道教题材。</p> <p class="ql-block">  因山顶原有一座老爷庙,石佛龛在庙的西侧,故称老爷山摩崖石刻。佛龛分上下两排,共有7个龛,上排造像有55尊,下排造像39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