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

木犁

<p class="ql-block"> 岁岁年年</p><p class="ql-block"> 木 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岁一年,岁岁年年。地球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地球公转一周所需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年”是时空,“岁”是人生。四时成岁、春夏秋冬,一岁一流年。</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甲辰龙年的腊八,又到岁末年初,感慨自己不觉已是古稀之年,似乎心有不甘。</p><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按照公历计,过了2024年出生日,自己就已年满七十周岁了,从这一天开始有资格享受大多数旅游景区免费待遇。可是依照农历似乎应该是七十一岁,再过几天的春节后又到七十二岁了,那么本人到底应该是多少岁?虽然这些数字对现实中的我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可不免想搞清楚这不同的计岁方法因何出现差异以及它所蕴含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岁, 依照阳历(公历)的计龄方式,也叫实岁或足岁,满一年为一岁,是国际通用的年龄计算方法。从零岁开始,每到生日增加一岁,严格精确到每一天。这个年龄属于法定年龄,涉及出生、教育、就业、婚姻、退休、死亡等民事事务;还适用于法律责任、兵役、担任公职、选举权、被选举权等社会政治权利。</p><p class="ql-block"> 虚岁,是根据阴历(农历)计算,又称数岁或虚龄,是中国传统的计龄方式,以出生时为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春节)增加一岁,不论实际出生月份日期。‌</p><p class="ql-block">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按照农历的闰月规则,等于12或13个朔望月,每个月大约是29.5天,一年的长度约为354至355天。同时,阴历计岁还与十二生肖属相衔接,因此同在一个公历年份出生的人,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属相,计虚岁的人普遍认为同属相的人是同龄人。</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民间有属相确定是立春还是春节之辩,但是无论是官方使用还是民间认可度,把一年伊始的春节作为完整农历年份的开始,此时辞旧迎新,生肖也随之更替。这样的农历计龄方法在中国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流行,承载着浓厚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色彩,常用于传统节日和民间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通常习惯两种计岁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虚岁比周岁大一岁或者两岁,虚岁出生就是一岁,据说是计算了妈妈的十月怀胎。另外,生月晚的人一过春节就是两岁,所以有虚两岁之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户籍制度始于战国时代的秦国,公元前 231 年开始登记年龄,主要用于征税和征兵依据。秦以后,从隋唐的均田制到清朝的户籍法,都只登记出生年份及年龄,并不记录出生月份日期。</p><p class="ql-block"> 直到1930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明确指出,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使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从此,开始按照国际标准统一计岁,执行以生日为岁数增长节点的周岁,周岁计龄较传统虚岁更科学合理,不过虚岁仍然在民间民俗中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放在宇宙时空里微不足道,但相对一个人来说确是实打实地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对于快速成长幼学阶段和渐渐衰老的暮年来说,可是一年一个样、一月一个样、一天一个样的变化。古人对不同年龄段总结出一种具象化的称呼,以区别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p><p class="ql-block"> 束发: 男子青少年</p><p class="ql-block"> 弱冠: 男子20 岁</p><p class="ql-block">而立之年:男子30 岁</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男子40 岁</p><p class="ql-block">知命之年:男子50 岁</p><p class="ql-block">耳顺之年:男子60 岁</p><p class="ql-block">杖围之年:男子70 岁</p><p class="ql-block">耄耋之年: 男子80-90岁</p><p class="ql-block">期颐之年:男子百岁之人</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总结虽然属于民间习俗的定义,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定位,让不同年龄阶段有了不同的限制和需求。譬如,旧时俗话说“六十不远行,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就是一些限制性地提醒。当然,当代社会早已超越了过去,这种说法也早已过时,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俗层面如此,那么社会层面又当如何?</p><p class="ql-block">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都是重要的资源要素。作者易富贤在其《大国空巢》一书中分析预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中华民族在有效缓解生育高峰期的人口压力后,可能出现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的矛盾与危机。书中给出的数据模型,最极端的一个预测,到2050年,在没有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人口数量会从占世界人口20%下降至10%左右 ,老年人占比将超过30%,老年人对应劳动人口比是1:2,这将意味着两个劳动人口负担供养一个老年人。即使近年来政府放开独生子女政策,甚至鼓励生育,也很难在短期内克服已经显现出来的结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末60岁以上人口2.97亿,占比20%左右,接近联合国中度老年化社会标准。有统计分析,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2000多万人加入退休大军。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和长寿时代的到来,中国老年化社会问题将更加突出。</p><p class="ql-block"> 对于赶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延续几千年“养儿防老”观念,与其说是我们的养老依靠,莫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这代人更多的需要依靠自主养老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专业机构的市场服务养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习俗、文化、文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分重视民俗习惯的社会,年龄和岁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应了那句“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能得到满意地回报。譬如“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爱幼”是天性,而“尊老”却更多的体现社会性。老有老的样,夕阳的精彩是老年人能够给年轻人做出榜样,使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如此老年人方可得到社会的尊重。倘若我们违背客观规律地行事,甚至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当然不会受到尊重,回报的只有社会的鄙视厌弃!</p><p class="ql-block"> 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弱势群体与少数人群受到多数人的主流群体特殊关照,是这个社会应有的要义。反向思维,如若需要特殊照顾群体占比达到一定的规模,照顾扶助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不堪重负,那么,即使是义务又是否能够持久?!如果本是需要寻求照护的群体在弱势的加持下而表现强势,甚至有恃无恐、以势欺人,从情感上无节制地消费人们的同情心。长此以往,可以想象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会呈现更多的冲突与加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记起早前的一次访日观感。应我们的要求,接待方安排我们乘坐体验了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体验中发现公共交通的车厢里设立了有明显区别标识的“老弱病残孕专座”(我国八十年代还没有普遍实行)。有两个现象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车厢内即使特别拥挤,不是专座照顾对象的人不会去坐专座;再者,专座无空位的情况下,即使是老弱病残孕不主动提出让座的请求,其他人并不会主动让座给你。询问日方人士了解到,不是照顾对象的人坐了专座,自己会很不自在,还会遭到其他人的另眼和耻笑;不主动让座,则是为了避免尴尬,更是体现一种尊重,否则你会受到“你认为我有那么老吗?”或者“你看我像病人吗?”等的质疑和反讥。这里即体现了“自愿、互尊”又表现出“自主、自尊”的良性互动。</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在国境外访问旅游,都不难看到,餐馆服务招待、出租司机等不乏出现一些六七十岁老年人的身影。不可否认,有的可能是为了生计,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不想成为没有社会价值的闲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近,参加了一场中组部举办的《离退休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聆听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很受激励和鼓舞。</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们老年人应当保持一种“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精神风貌,只有自己保持尊严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你爱惜自己的羽毛,别人才会喜欢你的美好。自主独立,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就尽量少麻烦别人,不给社会和家人增加负担,这样你已活成了自己,也不会被别人鄙视。倘若需要别人的协助和照护,也一定懂得感恩,及时表达谢意。如果你还能力所能及地利用你的经验、发挥你的特长给于别人有用的价值,继续为这个社会发光发热、添砖加瓦,那么,夕阳下属于您的那片云朵一定是绚丽多彩的!</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月7日腊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