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继成:过年

陈会忠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过年的日子,一早还自己放听了民乐名曲“金蛇狂舞”。记得我们湖南耒阳老家有一句有名的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莳田(就是插秧的意思)。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了人和天地自然的很多文化习俗。人们依赖着这些最朴实的经验,自然和谐相处。节气, 不但指导着我们农耕民族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也蕴含和记载着着丰收与喜庆的历史脚印。一代一代传下来。农历节气很多,每个月都有一个小节气。当然农村最大的节气当然就是春节(过年)。第二大的代表丰收的中秋节,第三大的可能算是清明节。但是还有些特殊的民俗节气也更有一番风味。我写过的尝新节,就是人们对狗的功劳的纪念 (见本人博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春节。这对小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节日。过年, 不管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还是穷人家的孩子,达官贵人的子弟的孩子还是市井小民的孩子,孩子们都会盼望过年。他们不管父母是不是会被逼债,会不会过了年又要出去打工养命,他们想到的就是过年有新衣服穿, 有好吃的, 有亲戚之间的拜年走动(平时是没有机会的),更有意思的是有鞭炮放……。所以小孩子做梦都想到过年。大人为何盼莳田呢?因为莳田的季节,是一年农耕最重要的时节。插秧好不好, 对收成影响极大。因此, 莳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最好的肉酒给请来的莳田的师傅吃。这样他们就会帮你好好莳田。保证质量。不然, 给你埋了很多烟脑袋就不得了。所谓埋烟脑袋就是插秧的秧苗兜脑(根部分)要插直插顺。不会插秧的人根部插不顺,在用力往下插的时候,在根和茎连接部位弯曲植入,变成根朝上。外面看不出来,实际这颗秧苗没有插好,将来长不好。严重影响收成。这种没有插顺的秧苗兜脑(根部)朝上的就叫埋烟脑壳。就像旱烟杆的前头烟袋是弯曲的。这种质量问题是从外边完全无法检查是来的。只有一颗颗检查。所以在插秧时节, 也就是农忙时节,一般劳力很紧张,互相之间都要互相换工帮忙。为了让帮自己插秧的人好好想对自己的一样, 就只好拿出一年最好的食物烟酒来招待了。 农村插秧时节, 哪怕你们家有很多壮劳力, 为了抢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有这种劳力交换。只要是男劳力, 莳田期间一定会有人请你去莳田就会有好烟好酒招待。 所以大人盼莳田。小孩子盼过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过年, 在童年的记忆中, 的确是热闹,喜庆,很好玩,难以忘怀。其实过年是从腊月24过小年就开始了。耒阳老家乡下的习俗是二十四晚上的火,三十晚上的灯。这小年实际就是妈妈们带着家里的妇女们开始准备年货的时间。我们老家过年家家户户要磨粑子(一种糍粑,用50% - 70%的粳稻米,其他用糯米,或高粱。水泡24小时, 然后用石磨将带水的发泡了米磨成米浆。再用手工做成直径约为10公分的饼子, 再经过蒸熟,冷却就成粑子),做豆腐 (也是黄豆经过浸泡,磨浆,煮浆,过滤, 加石膏凝固,成为豆腐脑,再加压过滤水制成水豆腐,再做成豆腐干,油豆腐。。。),蒸米酒,制作各油炸年货。这里每一项都要做很多。米粑子要做几十斤米。 大户人家要做几百斤米的粑子。做好以后,为了不坏, 都是用一个大水缸用清洁的泉水浸泡着。要吃的时候捞出一些, 放到开水里煮软就可蘸糖吃,我想比北京的年糕好吃的多。这是每天早点和来客人的临时招待的主食之一。也是主妇们互相攀比手艺的年货之一。我最喜欢吃的是100%的高粱粑子和庙里面的和尚做的大粑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米酒与各种油炸的年货(很多种,例如现在城里人买的中果条, 南花梗, 薯片,龙虾片类的。。。,不过都比现在城里人卖的好吃得多)更是必不可少的比手艺的项目。这些,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出节为止。而且走亲戚拜年要带的这些年货。特别是粑子, 我记得每次到姨妈家拜年,要走很远的路, 挑着妈妈准备好的包括100个粑子的年货)。因为进入阴历二十四以后, 就进入全面准备过年的准备阶段了。这也是妇女们一年最辛苦的时期。但是都很高兴。家家准备过年。热热闹闹地忙碌着。</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在过小年的当晚, 除了妇女们忙碌蒸粑子做年货外,家主还要给先祖烧钱纸。请他们回家过年。有的放鞭炮, 有的不放。之后的几天, 猪和鸡鸭的可怜时间到了。三十晚上的晚饭是和现在一样。我就不写了。远在外面的都要赶回来过年。这一夜, 人们聊天, 守岁,一夜灯火通明。过了子时, 人们才陆续睡觉。《开财门》半夜,也和现在的城里人一样, 估计在早上4-5点,鸡叫三遍,就有鞭炮声了。家长起来, 穿好新衣,洗好脸, 一个最大的,在炉子旁边烘烤过的一挂大鞭炮燃点在自己家门口。只要一家开始了, 就会陆续带动全村,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这叫开财门。 我们小孩子这是多半是在熟睡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拜寿》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当然是给长辈拜年。从最年长的开始。大人们有的还没起来, 就跪在床前头,一遍作揖磕头, 一边口里学着妈妈教的:奶奶, 拜年了, 祝你老人家身体康健,越来越健。爸爸,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对不同辈分的人会有着不同的词句。当然这个时候家长会回复孩子几句好话, 会给红包(一般不是钱, 是抓一把自己孩子最喜欢吃的年货,有的也是以小挂鞭炮)。</p><p class="ql-block"> 拜完寿, 马上就是到各家各户门口去捡鞭炮。这才是最开心的事情。因为总有很多鞭炮没有燃爆。只是引信烧没了。于是捡来。自己放,或者收集里面的焇(火药)给大人打铳(一种农村的火枪)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行》-上寺庙祈福先说一句,在我的老家,这里的行字读航音。就是银行的行。之后大人们起来,吃早饭。 因为初一是不能动刀的。 所以吃的全是头一天准备好的。 而早晨这顿早饭所有人家都是吃煮粑子加糖和各种准备过年的油炸年货,算是早点。 估计在9点半左右, 全村人集合准备去当地最近的寺庙祈祷拜佛。全村人由长者带领,只要能动得了的,男女老幼都出动。你会看到,很多妈妈们,前面跟着孩子他爸爸自己走着几个, 她背上背着一个,怀里可能还会抱着一个更小的还在吃奶的娃娃。 最前面是几个村子里年轻人敲打着锣鼓,后面浩浩荡荡,有说有笑的队伍, 向着寺庙进发。人们这时只有欢快, 忘记了世间的疾苦和烦恼,。</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当时的寺庙就叫五福仙庵子,在约两里路远山顶山。当队伍快到山脚下, 开始自动整理好队伍,最前面一个放鞭炮的开路,最德高望重的长辈带头率领全村男女老少,锣鼓队垫后,进入寺庙外面的禾坪 (寺庙前面一般会有一个很大的用于秋天晒稻谷的小操场)。和尚们出来迎接,我们小孩子最感兴趣的时刻到了。 这里的禾坪上全铺满了放鞭炮的残渣,里面会有很多宝贝—--没有爆炸的各种鞭炮。我们全像撒开的小鸭子, 满地寻找鞭炮。大人们就和和尚们互相拜年祝福。接着大人们叫上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去拜菩萨,祈祷祝福。我们一般最喜欢的是朝拜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p><p class="ql-block"> 这个程序之后,和尚带领大家入席就坐于他们的大堂中的神俺(就是长条台子),喝茶。简单聊天。 时间不长,几分钟, 因为接着还会有别的村子的来。和尚们很忙碌。不过这个程序的最后一道是发糍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发糍粑》和《纳财》,和尚做的糍粑最好吃这是大家要离开寺庙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就是庙里和尚给每一个人,包括抱在怀里吃奶的都算。每个人发4个他们做的糍粑。因为在我们湖南老家,4是最吉利的好数字。四季发财,四平八稳,还加上湖南口音的四和事一样, 就叫上事事如意……所以,我们哪怕去医院看望病人,都会送4个苹果。所以他们发的糍粑一定是四个。 我们谁都知道庙里的糍粑不但个子很大,(我们家里的糍粑个子就像6-7公分大,庙里的糍粑都好几倍大,一般足有15公分大) 而且远比家里自己做的好吃。因为家里的是年前最忙时间妇女们做的。而庙里的糍粑是年轻力壮的小和尚乧的。等效于北方人做面条和面很到家。力气大和得到位,当然好吃。所以我们去的时候就会准备一个口袋装糍粑。人多的,例如七八口之家,会带一大口袋和尚做的大糍粑回来,吃的时候还要切开几份来煮。 好, 下山回家了。 不过在下山回来的路上,人人会顺手摘一点小树枝, 这就叫纳财。带回家里, 放到自家厅堂的神台上。以保家庭发财。《发糍粑》和《纳财》,和尚做的糍粑最好吃这是大家要离开寺庙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就是庙里和尚给每一个人,包括抱在怀里吃奶的都算。每个人发4个他们做的糍粑。因为在我们湖南老家,4是最吉利的好数字。四季发财,四平八稳,还加上湖南口音的四和事一样, 就叫上事事如意……所以,我们哪怕去医院看望病人,都会送4个苹果。所以他们发的糍粑一定是四个。 </p> <p class="ql-block">  初二开始走亲戚拜年。 我记得都是要挑一担的自己家的年货礼物。其中无非吃的各种年货,最重要的也起码会有的是糍粑。 拿一百,几百的。 所以妈妈们腊月是非常辛苦的, 要做很多糍粑。除了每天早晨吃,来客马上煮待客,还要送礼。</p><p class="ql-block"> 《耍狮子,舞龙灯》,舞到哪里吃到哪里,舞到哪里睡到哪里一般走完亲戚拜完年, 在初四,初五左右, 有条件的村子就会组织耍狮子舞龙灯了。这取决于村子的大小。一般有几十上百户人家的村子, 年轻人多的村子都会组织一条甚至几条龙灯外出。龙灯有7,9,11拱 (就是节)的。也就是要7,9,11个人舞。舞龙头的是技术最好的, 再就是舞龙尾的也是好技术的。中间各拱的就是只要跟着就行的二把刀水平的。 再就是5个人敲锣打鼓的,加一个喇叭。鼓是整个队伍的总指挥。 还有一些武术的。再就是我们男孩子跟着看热闹的。于是带着简单的行装, 开始敲锣打鼓外出串乡舞龙灯了。那时候大村子的人能出一条龙灯是一种骄傲。 来了龙灯接待是一种荣耀。 接待好不好将影响自己村子的名誉。那时候, 大村的人,信誉好的村子的人, 女孩子好嫁,男孩子好讨老婆。 信誉不好的村子往往在这点上有点低人一等。 那时候有一点和现在的北京人上海人一样, 但是只有一半一样。 现在的大城市的人,会以自己的生活优越大城市条件好为傲。那时候更注重的是这个村的人的人品好不好为主。 一般会在说这个孩子是某某大村子的, 就意味着家教和村教(道德风气)都很好。自己也以为荣。嫁出了也不敢轻易犯错给家人丢脸, 给村子丢脸。当我们的龙灯队看到要进的村子的时候,锣鼓打得更响,喇叭也吹起来了。 于是就会看到这个村子的几个小孩飞跑过来打探我们一共来多少人。然后飞跑回去报告大人好准备迎接龙灯。龙灯一进村马上在村子的禾坪上舞开了。带队的长者直接和村里的长者们互相拜年祝福。全村人出来看热闹。舞龙灯中间还会掺插武术表演。 因为我们老家有一个习惯。 几乎男人都会学习武术。那时候如果一个村子有3,4个七八岁(一般不会超过12,2岁)的男孩子, 就会村子长者安排请师傅教武术。如果只一个两个就参加邻村的武术班学习。 所以几乎男孩子都会武术。因此武术表演中间也会有接待的村子的年轻人出来比武。 不过过年时节,都是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 之后就是喝酒。因为当地的风俗是家家有米酒。 我记得我的老家, 没有人家不做米酒的。 一年四季都会有。 这时候, 村子里请来舞龙灯的客人们开始喝酒吃年货。再就是给红包(封包封)。这是钱。不是物。 因为龙灯队要远走他乡。 不过会给我们跟着去的小孩子打发一些好吃的。带在路上吃。如果正好赶上吃中饭的时间, 村子里就会马上安排请我们龙灯队吃饭。这是村子里自动安排的。 有酒有饭。 但是一般中饭的话,是简单的快餐---龙灯饭。就是菜饭一起的混合的饭。有点像我们中国人清朝来美国建完东西大铁路后, 没有事情, 也不回中国了,就开餐馆挣钱谋生一样, 把菜饭混合煮在一起,这就是龙灯饭。吃完龙灯饭, 就离开继续下一站。如果已经是天快黑了。 这时候这个村子的人的接龙灯就会马上安排吃和住。会留客人住下。 不会放走。 不然就会不近人情, 影响本村人的名誉。这时候的晚饭吃得比中午好得多。 村子里的接待的菜饭非常丰富。过年时家家都有好吃的。都会拿出好吃的来,待客的热情和真诚,全是发自肺腑。那家的菜好吃吃光了, 女主人会很高兴。 这是她的手艺好。 有的甚至因此会四乡八里传开。自己荣耀, 村子骄傲。大人们酒菜饱满。我们孩子们会给鞭炮。睡觉的地方是村子里临时安排。 腾房,或者在大堂拆下门板临时搭铺。我们小孩子往往会被安排到和那家主人的孩子一起睡。第二天吃完早饭(也是糍粑加各种年货),敲锣打鼓,村子里放鞭炮送行。这样的龙灯队, 很多会舞到十五出节才回家。也有的会出县。我们回到家里, 自己的背袋里总是满满的。这就是过年。 现在回忆起来, 好开心呀!已经成为回忆, 永久的回忆了。 </p><p class="ql-block"> 耒牯子2019年春节2025春节修改于波士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波士顿的好友车敏看了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赋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蛇狂舞春节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孩童嬉戏斗鞭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农耕之家盼莳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收冬藏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豆腐米酒家家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耒阳糍粑蘸蜜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年祭祖求福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年守岁话情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晨起燃爆开财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福仙庵祈平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尚糍粑最销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中自有观世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灯舞狮乡村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锣鼓喧天走四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客盛宴酒满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年味悠悠满人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致敬耒牯子《过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 谷继成 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制作 陈会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