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为“承天门”,寓“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现名。<br> “金凤颁诏”之地,见证了国祚的变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在此举行。它被设计入国徽,象征着一个新的朝代。城门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至今换了八幅,容颜是渐老的。皇帝不可能万岁,朝代不可能,“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只是大幅标语。<br> 天安门广场原是围墙圈成的禁地,在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的都城改造计划中,变成可自由穿行的空间。直到今天面积约44万平方米,可容纳百万人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br> 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瞬间,早期有“五四”等学生运动,近期的多次大阅兵、庆典游行,红卫兵,追悼会,以及“四五”等群众集会。<br> 1958年揭幕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广场中央,耗费约1.7万块花岗岩和汉白玉,历时近6年。问题是:太平天国是“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人民英雄吗?义和团呢? 东侧是国家博物馆,除延续历史内容,又加上了“革命”。 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会堂,更为展现一个新朝代十年成就,而准备的十大建筑之一。它庄严典雅,正面有十二根大理石门柱,里边有万人礼堂,迎宾厅,大宴会厅,办公楼,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厅等。 表面的决议在这里做出,它也商业化,包括向参观者收费等,初衷却是让群众(现在看来是纳税人)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北京厅面积548平方米,玉石挂屏上展现古都的历史建筑。 从一个人按下电钮升国旗,到持续26年的电工。从2名战士到国旗班,最终96人的护卫队。形式越来越多,自信越来越少。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两位传教士在福临帝赐地上建起继“南堂”后的第二座天主堂,俗称东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焚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 因教士治愈玄烨帝的疾病,获赐皇城内蚕池口地皮,得以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堂,这是西什库教堂前身,称北堂。<br> 清道光七年(1827年)借宗教摩擦,没收了全部教产。清咸丰十年(1860年)后又归还土地,最终迁现址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包括图书馆、印刷厂、育婴堂、医院及女子中学等。<br> 它同样被义和团和清军重点围攻,教堂损毁严重,教民死伤更是不计其数。拳民有顺口溜:“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还是叫“庚子拳乱”吧,最后由政府赔偿重修。<br> 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它被上缴“国家”,直到1985年重新开堂。四个高高的尖塔与两侧黄色琉璃瓦的亭子,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就像开埠与锁国的缠斗,在波诡云谲中,令人叫绝。<br> 意大利籍神父受玄烨帝任命,成为皇子西学的老师,于是留在中国。清雍正元年(1723年)他购地建西直门天主堂,俗称西堂,传教直至去世。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严禁天主教,它的四位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拆除,地产查没。当奕詝帝预备归还已改为民居的教产时,发出了“东西二堂究在何处”的疑问。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的教堂,“庚子拳乱”中被焚毁,1912年才恢复原貌。<br> 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再次被没收,到了1994年重新开放。<br> 西交民巷是一条胡同,全长约6.5公里,东口紧靠天安门广场。清朝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衙门都设在这里;民国时,除由大清银行延续下来的中国银行外,还有北洋保商银行,金城银行等。<br> 1928年“二次北伐”后,取消北京作为北洋政府首都的地位,降格为“北平特别市”。各部迁往南京,金融中心则转到了上海,“市面衰落,遂一蹶而不复振。”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由解放区迁入西交民巷,进驻前大清银行旧址。“文革”中,路名也被红卫兵改为“反帝西路”。这是其中的大陆银行旧址,钟楼是它的特色。<br> 西口同样紧挨广场的东交民巷,长约1.6公里。元朝是因漕运得名的“江米巷”,那时与西交民巷连在一起;明代修棋盘街而截成东、西两部分;清朝设有宗人府、礼部,及会同馆(接待使节)等。 《天津条约》后,这里逐渐成为使馆区和金融区。这是法国公使入住的安郡王府(努尔哈赤之孙岳乐的府邸),还有英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公使馆。“庚子拳乱”中,这里是攻击重点。据《辛丑条约》,它改名使馆街,中方称东交民巷。 除花旗等十几家中外资银行外,它还是一个集使馆、官邸、兵营、教堂、俱乐部、医院等为一体的欧式街区,这里原为法国邮局。<br> 周树人(笔名:鲁迅)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绍兴人,祖上是大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弃医从文。这是先生自己购买的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也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处所。<br>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生,不知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怎样判断的?也许《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是他的诠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鲁迅因病逝于上海。先生不走,面对现实,会继续《呐喊》吗?还是变成“麻木的看客”!<br> 老舍(笔名)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1950年自费购置了这座四合院,写下著名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来京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写了一辈子北京的“人民艺术家”在这里住了16年,然而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自沉,留下未完的自传体《正红旗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供给制的产物,只要申请也会有自己的剧场。产出了一些优秀剧目和演员,但不需赚取市场的艺术家们要打折扣的,因为“喜闻乐见不等于迎合”是不可能的。 从1958年计划的“国庆十周年工程”,到2007年运营,这座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经历了49年的路程。国家大剧院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唯美的曲线,就像徐徐拉开的帷幕,充满韵味 。<br> 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简单的“蛋壳”里也许孕育着生机与活力,代表了一段历史的结束与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本着“让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理念 ,不能只是天安门和大会堂的陪衬。<br><br><br>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22点8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