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趣事(十八)

徐平生

<p class="ql-block">在记忆中,最具年味儿的声音,除炮仗声外就属抖空竹的声音了。</p><p class="ql-block">空竹是通用的叫法,天津的孩子们管它叫“闷葫芦”。由于“闷”字的尾辅音“n”是前舌音,而“葫”字的起始辅音“h”是后舌音,受前后相邻辅音的同化作用,于是“n”变成了后舌音ng,“闷葫芦”也就成了“meng葫芦”。</p><p class="ql-block">闷葫芦由木轴和圆盘两部分组成。木轴的中段凹进一些,抖闷葫芦时,线绳就缠绕在木轴中段凹进去的部分,利用木轴和线绳之间的摩擦力使木轴和圆盘飞快地转动起来。</p><p class="ql-block">圆盘是中空的,侧面有一开口,圆盘四周粘了若干个竹哨,抖起来时受空气吹动,竹哨和中空的圆盘都会响起嗡嗡的声音。竹哨的共鸣腔小,发出声音的频率高,而圆盘的共鸣腔大,发出声音的频率低,当高低声一齐响起时煞是好听。</p><p class="ql-block">闷葫芦有两大类,木轴两端各有一个圆盘的叫双轴的,木轴只有一端有圆盘,另一端成陀螺状的叫单轴的。</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木轴啦、竹哨啦、圆盘啦、什么的都是是我的叫法,在制作工匠们口中肯定还有他们约定俗成的正式名称,不过闷葫芦的player们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闷葫芦的“响”数。哪位孩子的爸爸要是给孩子刚刚买了个新闷葫芦,其他小伙伴一定会围过来问,“几响的?”。这里的“响”数指的就是竹哨的个数,一个竹哨就叫做一响,竹哨越多,抖起来声音就越大。竹哨越多,圆盘就越大,共鸣腔就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沉。同时圆盘越大,抖起来惯性就越大,也就更容易玩出更多的花样来。</p><p class="ql-block">刘海牌是最著名的闷葫芦品牌,其Logo是用烙铁烫在圆盘上的刘海戏金蟾图案。圆盘上还贴有一红纸条,上面用大写的数字标明闷葫芦的响数,如“陸響”“捌響”“拾響”等,我就是那时认识的大写数字。</p><p class="ql-block">我小时玩的闷葫芦是捌响的,当属中等的吧,是我爸爸带我在天祥商场长春道进门处买的。多少钱忘了。手拿着还带有清漆味的崭新闷葫芦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所以刚一在小伙伴面前亮相,便声明:这是八响的新闷葫芦,谁都不让玩!其实我还并不是很吝啬的孩子,可当时不知怎的,竟说出如此决绝的话来。当时有个叫金风的孩子,比我大几岁,在此之前我没少玩他的闷葫芦,他当即问我,“也不让我玩吗?“话既说出去了,怎好再改口。他当时一定在心里骂我“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金风今年应有八十多岁了,但愿他能读到这篇作文,平生这里给哥哥陪礼道歉了!</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很喜欢读《新少年报》,尤其是“老博士信箱”栏目,这个栏目专门提出和解答一些科普问题。象为什么高山的积雪不会融化呀,蒸熟的馒头为什么会有皮呀,电车的座位下为什么放一个木箱呀,消防水桶的底部为什么是尖的呀……。一次读到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于是我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七色光混在一起不就又变成白光了吗!于是我找来一张白纸,剪成和闷葫芦圆盘大小相同的圆形,然后把圆纸片分成七个差不多大小的扇形,在每个扇形上分别塗上七种不同的颜色,最后把圆纸片贴在闷葫芦圆盘上。当我抖起这七色闷葫芦时,随着转速的加快,七种颜色确实不见了,但令我失望的是,七色纸片并没还原成白,而是灰黑色!</p><p class="ql-block">后来才明白,物体呈现的颜色和肉眼可见光的颜色是两回事,不过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过年时男孩子们梦寐以求的“闷葫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