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十多的人啦,但当年睬高跷的鼓点,每进腊月,就定然在心中敲起。仿佛年的来来去去,总是踏着这固有的鼓点似的。没有它,年就没有劲,更没有味。</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 ,每听到那鼓点从远方飘来 ,便约上玩伴,满世界寻声去追,类似当今追星族一般 的火热。往往沿老东门追到南门里一带,总能看到“媒婆”“傻小子”“脏官”等形象。不过那时高跷远没有现在高 ,服装更是脏兮兮地破旧。但只要听到那鼓声,心就随着节奏,高兴不止。</p><p class="ql-block"> 而今老了,那鼓点尽管还有吸引力,但不抗挤的我,已无能力去围观。可偏偏有福之人,福竟自至。年初二,在济南赫赫有名的西关高跷队,人家原本是来慰问住在同一大院的福利院老人,偏偏就被我遇到。让我近距离地来了次自始至终。</p><p class="ql-block"> 既然拍下了不少照片和视频,虽说几次为保护眼睛而宣布封笔的我,还是再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也好满足我以后对嗜好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演出即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瞧这阵势就知道势必精彩。</p> <p class="ql-block">观众与演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演绎着大家熟知的故事。传承就这样一代代继续着。</p> <p class="ql-block">一丝不苟的演出,让观众惊艳于绝技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的观赏,不仅让我大饱眼福,大饱耳福,还会让我在传统的美感中,回味到永远。一个年,就让这鼓点敲出欢乐,敲出我继续前行的劲头。</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已近中午,尽管和众演员做了亲密的交谈,后悔没有合拍一张照片。回到房间,还是在传统的环绕下 , 彻底地品味传统。干脆不去食堂就餐:切半盘济南老酥锅,整一碟老醋炒花生 。沏一壶茉莉好花茶 ,品两盅地道酱香型。不图什么排场,不要其它动静,在咚咚咚的余音绕梁下 ,咂摸在自我陶醉的惬意中。</p><p class="ql-block"> 八十三岁之瘸腿驽马写于金龄公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