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王孝文</b></p> <p class="ql-block"> 近多年,每过春节,人们老爱感叹:“越过 越少了年味”。这种叹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共 鸣,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 </p><p class="ql-block"> 本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物资丰富,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过年准备的东西越来越 高档,食品越来越丰盛,气氛越来越浓厚。到处 是琳琅满目的商品,是五彩纷呈的年货,是震耳 欲聋的锣鼓鞭炮声,是欢歌笑语的人群。但人们 总感觉,外部的繁华,掩盖不住内心的失落,到 底如今的过年都缺少了些什么?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喜欢忆旧,又喜欢留恋往事的老年人。我常想年味的淡泊,除了人们日常生活普遍提高,已不像过去那样苦苦干上一年,吃不饱, 穿不好,成天忙碌在饥饿线上,难得休闲,难得温饱。除非过年,连一块白馍都吃不上。于是便 有了一个民俗:“应贫一年,不苦一天”。再穷 的人都想过个好年,都要穿上新衣,戴上新帽, 都要换些白面馍,都设法割上几斤肉,一家热热火火,欢欢喜喜过个年。按民俗,过年,财主不 能催帐,官府不能催粮,衙门都放了假,连神鬼都不管事了。农民辛苦一年可以安然几天。于是 谁都盼过年,尤其是孩子们,天天都盼。“过年 好,过年好,吃白馍,穿新袄。”现在天天吃白 馍,天天穿新袄,年已和平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年味逐渐淡泊了。 </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一下,这只是一个原因。年味主要在 于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资多少。我以为年味的淡化 主要是在新的生活中失去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元素,而仅仅留下了空洞繁华形式,其中“拜年” 的变通和淡化便是一个主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回忆昔日的过年,与其说是过年,还不如说是“拜年”。“拜年”是过年的核心活动形式, 是寄托人们精神信仰、家风家教、敬老爱幼、和 亲睦邻的核心内容。我是从传统“拜年”熏陶过 来的人。但关于“拜”的含义,还真未曾深究, 不甚了了,只觉得有些抽象、深奥和高雅。近来 想探究“拜年”,想寻觅年味,便对拜的含义进 行了探索。终于弄明白,“拜”其实是一个很明 白的敬词,也是一个表示敬礼的动词。辞海释 拜:“古时为下跪叩头及打恭作揖的通称”。这 和我们所经历的“拜年”一脉相承。《现代汉语 词典》则讲“拜:行礼,表示敬意”。中国是一 个文明古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就这个“下跪叩 头”“打恭作揖”竟构成了过去“礼仪”的核 心。这个“拜”字及由“拜”字产生了很多礼 仪,在所有词典中都有解释,“拜年”即是其中 之一。就这个“下跪叩头”“打恭作揖”为主要 形式竟构成了过去过年的主旋律——“拜年”。 而且由此衍生出“拜年”的很多、很丰富的形式 和内容,这些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就构成了丰富 多彩的亲情、人情、世情、乡情水乳交融的“年 味”。</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拜神明。人们以为这是封建迷信, 现在回忆起来,并没有多少封建迷信的宣扬。而 是体现着多少年来人民大众的道德理念和精神寄 托。千百年间,广大劳动人民既没有多少高深的 文化,又想保持善良正义、高尚纯洁, 又想教育 后人学好,又说不出多少道理,或再多的道理也无法达到教化的目的。于是便借助敬神,让大人 小孩都要学好,都要向善。如此一代一代相袭。 其实是借以传承民族优秀高尚的道德品质。敬神 似乎从年前腊月就开始。如喝“五豆”吃“腊 八”二十三送灶君升天,都是敬神的演习。直到 除夕之夜,就开始了对神的叩拜。除灶爷外,还 有土地、牛王、马王、财神、门神、宅神、福 神、禄神、寿神、喜神等等有数不清的神。有人 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根据实际需要创造的,应该 是很实用的神。老人讲这些神都分工明确,各司 其职,谁学好,干好事;谁不学好,干坏事,神 都在冥冥中看的清清楚楚。所谓“举头三尺有神 知”,不敬神,不学好,就会受到神的惩罚。通 常从除夕之夜起,早晚都得烧香发亮(在神前点 灯)。于是,家中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村内鞭 炮声声,不绝于耳,增加了浓浓的年味。拜神的 主角是孩子们,老年人则很严肃地指导着。在那科学水平不高的年代,穷苦的人们,把过好光景 的希望都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更希望后人都能继 承下来。所以敬神拜神,就成了过年的主要活 动。但对神的来源、根基、分工、作用,能从理 论、源头上知道的人很少,只知道是为了全家人 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大人借神的口气教育孩子,不骂人,不打架,知勤俭,不浪费,否则神 就会怪罪。这比大人直接训斥和说教要管用的多。比如吃馍不要掉渣,否则神就会捏鼻子,于 是吓的孩子不敢丢掉一个馍渣。儿时的习惯至今 仍然如此,不敢浪费,不敢槽踏粮食。我不以为 敬神是迷信,我倒觉得拜神是传承民族美德,是 教人学好的一个好办法。 </p><p class="ql-block"> 自然有些老人,对神达到痴迷程度,拜神烧 香都洗手整衣正冠,带上孩子严肃认真,一丝不 苟。我们村有一对老夫妇,膝下无子,拜神最 恭。村内仅一座观音庙,传说此庙求子最灵。每 年大年初一,很多人都去磕头烧香,求福求子, 都奉上很丰富的供品。其中这位老人夫妇最积 极,每年都争烧头炉香,却终究没有生下一个儿 子。但这对夫妇的善良勤劳在全村是出了名的。 拜神,直到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才不须 早晚进行烧香跪拜。假如逢特殊日子,依然要 拜。特别是正月十五更是一个拜神的高潮,家家 红灯高悬,灯火通明,各个神明前都香烟缭绕, 点灯发亮、跪拜、烧香、磕头,成为最普及的活 动。十五一过,一切恢复正常,拜神基本结束。 现在拜神的习俗已消失多年了,但回忆起当年的 情景,仍是那么的诱人,似乎那才叫过年。 </p> <p class="ql-block"> 其二,拜祖先。崇拜祖先,继承家风,提倡 孝道,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无论红白 喜事,都要供奉祖先的影像或灵位,有的还必须 在坟前祭拜,否则会受到亲邻的指责和议论。而 过年拜祖先更是一项大礼,比拜神明还要认真、 隆重的多。首先是大人必须带头参加,看过鲁迅 先生的小说《祝福》的人,对此都有所了解。几 乎家家都有一个专门供奉祖先的地方。腊月的月 尽,中午就把供先人的地方洒扫清除,然后悬挂 起祖先的影像,放上供桌,供桌要紧上彩色围 裙。桌上面,摆上各代祖先的神位主筒和锡铁香 炉,烛台、香筒,再献上饭菜、糖果,供桌前铺 上拜蓆。一切就绪,下午由家里年龄最大、辈份 最高的男性长者,率领全家老小,集体烧香跪 拜,迎祖先神灵归位。报告祖先:新年到了,恭 迎你们回来一起过年。</p><p class="ql-block"> 一般献祖先的场面布置好了,特别是点燃蜡 烛,烧香吊表之后,家庭年的气氛一下子就浓烈 起来。然后从初一子时起到初十,每天最晚都拜两次,烧两次香,每顿吃饭都要献,都要跪拜, 然后才是一家人用餐。即使来了客,亦不例外。 其饭即是一献,然后端回去,全家人才食用。有 礼貌的客人,进了人家门,都先焚香跪拜这家的祖先,然后才和主人行礼落坐叙话。 </p><p class="ql-block"> 讲到影像,一般都是为前辈人画的。有的是 多少辈先人留下来的,称老影;也有的是本手请人来画影的,叫传影。过去画家少,水平低。只说要画几代,画家便安排几代。先人没有照片, 谁也弄不清是光脸还是麻子,反正一对男女两个人,一个老头,一个老婆,由画家画。画好了, 有的用小字注明是谁,有的还不注。更有的图省事,连在世的人也画上去,但需用红纸盖住头 部,到去世了,再揭下红纸。至于那一代还有当 官的,画家便画上红顶帽子,更有题记,可以光前裕后。有趣的是,无论那一代,一男一女基本 是一个样子。如果这个画家同时画过几家的,几 家的先人就成一个样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即便如此,一旦画成,人们对影像就十分敬 重和珍惜。年一过,就一层又一层包裹的严严实 实,收藏的妥妥切切,除非过大事,再不准拿出 来。同时,初一在影像前叩拜祖先十分严肃、十 分讲究,有祠堂的,影像供在祠堂,无祠堂的一 般由长子、长孙负责保管、悬挂。影在谁家,一 族老少都要到谁家去拜祖先。拜时,由本族辈份最高、年纪最老者领头祭奠,烧香焚纸,其余齐 刷刷中跪下叩头。如果是一个大家族,那是一族人最集中,也最显示亲情的时刻。我记得只有这 时,才显得家族的团结和谐,祖先的荣耀光辉。 有的家族大,影像都好几代了,人都分到几处或很远的地方生活,初一都得赶去拜祖宗。也只有这时,人们才感到了家族之间的联系。但影 在谁家,谁负责招待,由此又产生了轮流挂影的 方法。有的闹了矛盾,便把影像偷走,使自己成 了影像的管理者,从此与老家便彻底划分开。</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通过拜祖先,给后人们介绍祖先人 物、祖先历史、姓氏源流,后辈们通过拜祖先, 接受家史、族史和家风家训的教育,以增强亲情 观念,教育后人团结向善,构建和谐氛围,体现天伦之乐。 经过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影像几乎都当 成四旧被焚烧殆尽,连供桌围裙、香炉、香筒、 烛台也都收缴破了四旧。如今已很难看到。拜祖先的传统,亦被淡化。影像没了,代之者是照片或是一张写着三代祖宗的牌位。远的祖先被遗忘 了,一个个家族疏远了。大家族年节团聚、祭祖 的套数没有了,年味又缺失了一种“拜年”的元 素,而且是基本元素。</p> <p class="ql-block"> 其三是拜人,拜活着的人。拜人是"拜年"的 重头戏,原则上是晚辈拜长辈,年龄小者拜年龄长者,各人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一是家庭和家族拜年。这一般在敬祖先之后 进行,先由晚辈的领头人带大家拜辈份高年龄长者。其后按辈份年龄依次依序拜,拜到最后是辈 份年龄最小者。几乎进了爷爷庙,见人就磕头。 平辈之间,年小者向年长者拜,这是一点不能马 虎的。有礼貌的受拜者,都要还礼,还要拿出糖 果发给孩子,有的还要发给压岁钱。对成年人的 晚辈则递烟送茶,显得互有礼貌,十分亲切。这 种拜年是亲情老少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互动、 加强联系、构建和谐的主要形式,而且一年一 度,很受人们的重视。晚辈跪拜时,尽管老人说 “免了,免了,土地,看把衣服脏了”。其实很 在乎这个拜,把这看成是对自己的尊敬和重视, 是看得起自己。如果该拜的不拜,便被看成了不 懂规矩、没礼貌、少家教。便会受到指责和非 议。大人们也很重视教育孩子,懂礼貌,懂规 矩。至于备糖备果,发压岁钱,应视为是老人对 晚辈的答谢互动,更显得气氛活跃、热烈。 发压岁钱,是流传已久的习俗,现在依然在 流行。但过去的压岁钱,与现在有本质的区别。 过去是对凡来拜年的儿童,都发些压岁钱,而不 拜年的儿童,大人们有意不给,以激起其有礼貌,能行拜年礼,却无功利观念在内。现在有的 是以压岁钱多少来体现大人间的利益关系的深 浅,含很多功利观念在内。在官场,压岁竟成了 行贿的门道,压岁钱已变了味。</p><p class="ql-block"> 二是家族间“拜年”结束之后,大约到初一 的中午,便开始了邻里互相“拜年”。这也是按 辈份、按年龄。辈高、年长者,拜的人少,走的 路少。村内辈份最高、年龄最大者,更足不出 户,围炉、吸烟、喝茶,摆好烟茶糖果,细心人 还备一个垫子或拜蓆。差不多的人家,地都扫的 干干净净,专候拜年者临门。如果家有全村德高 望重、辈份最高、年龄最大者,这个家几乎成了 全村老少朝拜的地方,络绎不绝,十分热闹。如 果这家的儿女再好事点,还准备充足招待品和压 岁钱,就更显得隆重热闹。大多数人家的年轻 人,男的一队,女的一队,由年长者领上,逐户 上门,一户不拉。不必看同姓与否,最能体现村 气村风。上门拜年的人,满村红男绿女,一溜一 串,好不热闹。上门拜年者,先向这家祖先上香 叩拜,然后才到上房,按辈份、年龄逐个进行。 带队的年长者,自然拜的人少,而最小者则几乎 从小到大,直拜遍每个人,自然挣的压岁钱也多 一点。人们戏称这是靠膝盖挣钱。有的老人很风趣地告诉孩子们:“不要盼人们给你拜年,给你 拜年的人越多,说明你剩下的岁月越少。”至于 新过门的媳妇,头年拜年更为讲究,这几乎是她 在村中融合的一个标志,也是新婚道德风貌的一 场亮相,所以不光新媳妇,全家人都十分重视。 新媳妇要梳妆打扮漂亮,要由女长者带上逐门遇 人介绍。按民俗,新媳妇到谁家,这家都要热情,都要给一份拿得出手的见面礼,谁招待不 周,则在全村人前丢了人,受到讥议。所以新媳 妇挣钱挣物自然多些。越挣的多,越有脸面,成 为这个媳妇多年给人炫耀的资本。 </p><p class="ql-block"> 邻居们互相拜年,是大年初一最壮观、最热 烈的一道风景,也是全村人一年一度的大团聚, 感情大融合和最高兴、最欢乐的时刻。 初一的拜年活动,持续到下午,甚至是晚 上,但无论如何,当天要走完,要结束。因为初二又要开始过年的新项目、新活动。家家要出门 走亲戚拜年,家家也都来亲戚上门拜年。一是没 有时间,二是与人家来客挤在一处,也不方便。 从初二开始,便是出门走亲拜年。而走亲拿 的主要礼品是精粉蒸的大白馍。 馍是人们祖祖辈辈的主食,也是亲戚往来交 换的珍贵礼物。</p><p class="ql-block"> 馍在我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仅是人们的 主食,而且是相互往来的主要礼品。在我们这里,过去人们讲,民以食为天,大概主要是指蒸馍吧。以止形成了关于馍的文化。在我的家乡, 又形成了独有的蒸馍讲究。不是简单一个馍,而 是经过巧手妇女,结合民风民俗,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用途不同,十分讲究的花馍。如献神的供馍,走亲的角角馍,祝寿的桃馍,送女用的糕 馍,还有猪、牛、羊、兔、鸡、狗、蛇、马、虎 等造形的十二生肖馍,正月十五日鸡娃馍,还有 鱼鱼、瓜瓜、麦囤等。白细的面粉,调合的光细 揉韧,再经技术好的妇女随手拿捏,一个个栩栩 如生,特别是小白兔、小鸡,用黑豆填上两只眼睛,简直活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农村拜年,就靠这些讲究不同形状的 馍去联系各种亲戚关系。于是在年底,就按需要 备好料,发好面,请人帮忙,蒸他几天过年馍。 蒸馍是展示主妇们手艺的机会,好多妇女既乐于 为人帮忙蒸,又乐于到各家品尝谁家的馍白、馍 香、造型好,谁家的媳妇手巧、有创造性。 馍准备好了,这就有了走亲戚的基本礼物。 但还要针对重要亲戚,拿些其它礼物。最重要、 最有身份、年龄大、辈份高的要准备一包点心, 更特殊的人家,点心还要包上印有金色字号的红 外皮,显得更隆重。一般人家,拿一包进糕或一 包油糕。带上这些的,都是重要亲戚,一般都要 留吃饭的;其他亲戚,则只留一个馍就足矣。常言说:“好亲戚一袱子馍”就是指这个。 那时初二大清早,我常和兄长冒雪踏冰上 街,铲进糕或买油糕,拿回来由母亲亲手分在兄 弟几个不同的馍笼中。吩咐明白,这是给谁家 的,谁家不给。这必须听明白,不能乱。这就是 拜年送礼的规矩。</p><p class="ql-block"> 拜年也有次序,先谁家,后谁家,家家都有 一个不成文的规程,一般先舅家,后丈人家,再依关系亲疏排序。在这里常有争议,媳妇要先去 娘家,婆婆则强调先去舅家,经常为此争议不休。过去婆婆的话就是圣旨,现在老人经常让 步,以丈人家为先,以求全家和睦。 有的人家,为了待客集中,每年约在一个日 子,使大部分亲戚都在这天来,家里设席备宴格 外隆重的招待。其他日子来人,则招待就一般化。拜年更争取在初五结束,过了初五,年味就 淡了,招待东西就少了。是故人们说:“过了初 四、五,少肉没豆腐”,事实上,实在忙不过来 者,在初十以内,仍可拜年,只是主人招待远不如初几丰盛,不是态度冷,而是物资缺。 过去的春节,通过“拜年”增强了年味,继 承了民俗,唯系了亲情,构建了和谐。也倡导了 积德行善、敬老爱幼、崇尚孝道等民族优良传 统,传承了中华民族过年的优秀文化。尽管其中 仍有极待改进的地方,但主要方向是健康的、明 快的、振奋人心的。这些东西,世代相继,形成 过年的浓厚年味。</p> <p class="ql-block"> 但可惜的是,这些东西逐渐地被遗忘,被取 缔,被改造。而今的过年、“拜年”,只剩下了 名词,而失去了行动。尤其是“拜神明”被彻底 取消,拜祖先没了影像,没了主筒,只写个牌 位,放几张照片,基本无烧香叩拜之礼。而人与 人之间的“拜年”则变的面目皆非。不仅跪拜叩 首打躬作揖取消了,连鞠躬这个简单易行的礼也 看不到了。拜年空空洞洞,冷冷静静。过去千里 万里,回家过年很讲究,除夕晚举家围在父母坑 头,吃忍柿,话家常等交夜迎年奉神祭祖。现在 这些活动都不见了。初一更没有敬祖先的过程。 倒是成了麻将的节日。儿女大老远回来,从月尽 到初一早饭,往往老人把饭做好,等不来儿女就 餐。老人和孙儿只有看“春节晚会”熬年。物质 很丰富,人情在淡化,年节更没味,这是在农村;在城市,在单元楼,一层楼,对门居,老死 不相往来,人情更淡如水。 邻居间拜年被取消了,走亲戚已成了形式。 过去走亲戚,俩口子带上孩子,骑上毛驴,后来 骑上自行车,一天赶不过两三处,还强调要和老 人坐一坐,说说话,要吃一顿饭,表示亲热、恭 敬。现在很多人是开一辆小车,后备箱装满物 资,但讲究了千百年的白馍不见了,纯是购买来 的大包小箱,一天跑十来个村庄,跑几十门亲 戚,大包小包礼物一送,开车走人。有的不到半 天,亲戚走完了,东西送到了,亲热劲不见了, 剩下的时间,仍是打麻将。有人说“拜年”比速 递还快,根本谈不上联系亲情、沟通感情增加年味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我也不认为过去的 什么都好。但我认为过去过年比现在要好的多, 要有年味的多,要有文化内涵的多。我更希望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同时,让大家也圆一下过去的 年节梦。 2014年2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