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红火火广州年,感受年味忆从前

陈帆

<p class="ql-block">年味是指过年的气氛和习俗带来的感觉或氛围。年味不仅是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拜年、发红包、逛庙会、赏花灯等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是数千年年俗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是一家人攒足的期待在岁末年初的温暖释放,是一段人生旅程一年一度的欢乐驿站。是一个无论想不想过年年都得过的年关,一脚往事不可追,一脚未来尚可期。</p> <p class="ql-block">一德路是广州著名的骑楼街,因明清时的一德学社而得名。现为商品批发一条街,在这里可欣赏到广州原汁原味的生活。一德路海鲜干货批发市场为广州最大,占比七成。还有著名的精品批发街,万菱广场更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玩具饰品城。年前我两次来一德路采买年货,满街商业气息和年味扑面而来。精品批发街更是红红火火,各式贺年精品汇成了一片红海洋。</p> <p class="ql-block">感觉今年广州越秀公园的迎春灯会比往年简单一些,也还算营造出了喜迎新年的气氛。只是年味是势不可挡地越来越淡。越来越喜欢怀念小时候浓浓的年味,也越来越喜欢想象古人过年的情景。年本来就是属于乡土的,远离了乡土,制造出来的年味总不是那个味儿。</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市起源于明朝或之前的花渡头,花贩从芳村过黄沙码头载花入城,登舟贩花。如今广州荔湾公园水上花市是一种情景再现,更像一种幻觉,让人幻化出当年花渡头的芳华场景。</p> <p class="ql-block">行花街是广州特有的年俗。广州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前夕,各个区都会设立花街。行花街行好运,唔行花街唔算过年。我年年都会行花街。非常怀念八九十年代的花街,那是真正的花街,花如海,人如潮。行花街的人大多都会买花,如今只剩下闲逛了。不知为什么,什么都在变味。也许是我变了吧,变得跟不上时代仓促的脚步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我基本上没看过春晚。也记不起最后一次看电视台节目的时间。今年春晚是作为年夜饭的背景,一扇墙的投影也没给我留下半点印象。酒倒是喝了不少,一杯接一杯,飘飘欲仙。飘的妙处就是,无需笙歌曼舞,我自从俗套中金蝉脱壳,且饮且乐,飘飘然,不知新年已至,又老一岁。</p> <p class="ql-block">广州光孝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的禅寺,是禅宗六祖慧能剃度受戒的地方。寺院内最早移植于中国的菩提树已有1500多年历史。大年初一的光孝寺人山人海,人们纷纷以鲜花礼佛祈福,以风车寓意新年转好运。</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晚上,广州白鹅潭烟花汇演,璀璨了广州之夜。因为江边人太多,我便爬到39楼的平台上观看,看到了一场楼顶上的火树银花。人生就像是一场焰火,璀璨绽放,黯然熄灭。我们能做的就是绽放的时候努力发光,熄灭的时候从容淡定,不负烟花的瞬间之美。</p> <p class="ql-block">萝筐里一头装着我,一头装着糯米团、红曲米酒等年货,被大人挑着去走亲戚,这是我关于老家的些许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幕。走过大半生风雨,那些生命初始的记忆变得越发珍稀和温暖。有人问,假如时光能倒流,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投胎、童年、读书、初恋……我想说,早知所有的美好都会被上天收回,我选择这世间从来没有来过。</p> <p class="ql-block">很小的时候,家里的年饭都是我操持做的,十足一个能干的小大人。从年前就开始大肆采买,还会用谷壳熏制腊肉、腊鱼。再到煎炒炸,直至呈上一桌丰盛的年饭,从年三十吃到十五。如今我却变得从年头到年尾都不想做一餐饭。唐朝诗人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尚未老,我是真的老了。不要说年味淡了,是心淡了,淡到只有小时候的年才有年味。</p> <p class="ql-block">记得上世纪80年代,那时广州人过年还家家户户炸油角、蛋散,有的还炸煎堆。我炸油角的水平算是挺高的,手艺是三姨妈教给我的。一半油面,一半水面,擀成皮,包入花生碎、椰角粒、糖……做成小饺子,再掐出狗牙边油炸。还记得当年我四处送油角给亲朋好友的情景。如今买几两油角都不想吃。老去的是岁月,但愿不是心。往后余生,不可能有烈火烹油的岁月,但愿还有一颗安暖的心。</p> <p class="ql-block">无论新年还是旧年,日子都一样,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新与旧只不过是人们所赋予。更新日子的不仅是历法,更是心情。我们可以把陈旧的日子过得焕然一新,也可以让平淡无奇的时光闪闪发光。新年给我们划出一条新的起跑线,就是要让我们以别开生面的心情去迎接新一岁,去绘就下一个自己喜欢的年轮。</p>